李淳风
月亮离人很近,就像峭壁之上支起来的一盏明灯。
没有风,那浓郁的糟香从不散去,时刻提醒人们,美酒无声,但它无处不在,时刻都在安静地吐纳。
“生、长、养、藏”,在郎酒庄园,青花郎拟人化地存在,也是诗意地、哲学地存在。
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洞仙别院、金樽堡、问天台、十里香广场、千忆回香谷……每一个去处,都是自然与人力的相互内嵌。
中国人相信,酒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历史当中,体现在文艺作品当中。
而郎酒庄园,第一次努力地把这种精神具象化,实体化,把它拉到人的身边。
于是就平添了奇妙的感觉,就像置身于《荷马史诗》或者《封神演义》那种人神共存的世界。
人们会确信,除了人之外,还有一种来自上天的力量在这里聚集,在这里生活。
这是一种强大的审美价值,它内在于青花郎,又以一种物理的方式予以昭揭。
为什么人们会对郎酒庄园产生强烈的向往?
这就要回到一个更加原始的问题:人为何饮酒?
饮酒使人快乐,然而快樂只是饮酒效用之第一层次。只图快乐,不必好酒,更不必美酒,酒精足矣。
快乐是无忧无虑,动物就无忧无虑。
第二层次,谓之自由。 饮酒能够让人忘记烦嚣,获得临时之自由。
许巍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向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
歌唱令人振奋,但细细思考,又觉得平常:但凡天性,基本都是动物性,所有动物都向往自由。就像鸟儿,“每一片羽翼,都沾满自由的光辉”。
除非再对自由进行更仔细的区分,比如,划分为身体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动物自然趋向的是身体的自由,而人类同时追寻精神的自由。
精神自由的需求,揭开了饮酒效用的第三个层次:感受美和创造美。
对美的体验力和创造力,是人在动物丛林中昭示自身独特性的唯一证据。唯有人类,才懂得美。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快乐;“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是精神自由;“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是感受美和创造美。
美酒之美,就在于它以美生美,因美生爱。这也是美酒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单纯从自我支配的角度来理解自由,那么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不自由的,社会就是樊笼,人被社会运转规律所裹挟,现代社会更甚,人被绝对裹挟。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悖谬:人如果在社会意义上越有成就,就会越不自由,而越有成就的人,对自由的需求又越大。
当身体的自由难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就会成为一个对冲场域。人们必须通过放大精神自由,来抵消身体不自由所生发的困厄。
人的精神,在两个时候最自由:审美的瞬间,和爱的瞬间。因为这闪现的一瞬,电光石火,强烈的美和爱划过心灵的旷野,它不被社会抑制,也没有空间容纳其它思虑。
美酒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激发审美,激发爱,并且把它们从一瞬拉长为一个过程。
美酒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激发审美,激发爱,并且把它们从一瞬拉长为一个过程,形成一种持续的完整的体验,让精神在其中无限自由,让人获得一种超越庸常的浪漫的力量。
一种不可达致的境界,通过酒,亲近了。
就像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又像菩提,“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如是。
精神自由、美与爱,都是难得的。
酒在中国历史的多数时间里,也是难得的。
正因为这两者在哲学上存在“共相”,而在事实上又都难得,中国的人文世界,才会发生两者的持续缠绵,一直到今天。
它们是如何共相、共存的呢?
精神自由、美与爱,是人生而具备的能力,但它清晰化为一种高级需求和高级表达,则是人文滋养的结果,因此它是社会的。
同时,社会运转又会压抑它的实现,把它逼到墙角,使它稀缺,因为稀缺,又变得更重要。
酒也是自然存在的,但有意识地酿造、优化,也是与人文发展同步,与科学认知同步,归根到底,酒也是社会的。
同时,人类社会也一样压抑它的实现—中国历史上的酒禁,主要是因为粮食不足。
中国的酒也被逼到墙角,不能作为主食的高粱,成为了白酒的主要原料,而甚至根本无法食用的米红粱,则成为了酱香酒的主要原料。
在现代西方视角里,人类历史时常被视为自由扩展的历史。
而在中国叙事当中,中国酒的历史,也是人类为了保存这一天性的需求,而穷尽一切智慧的历史。
人们经常说,高粱是最适合酿酒的原料。历史结果和人文渲染,使得我们已经习惯了高粱酒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被刻写进文明基因。
但这只是审美判断,而不是科学判断。从科学的角度看,事实恰恰相反,高粱是最不适合酿酒的原料。
谷物酿酒需要一个糖化过程,而高粱是其中的顽固派。米红粱,更是顽固不化。它需要外部辅助,于是中国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酒曲,成为世界酿酒史上最独特的风景。
因为米红粱的顽固,酱香酒的酿造过程长达一年。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含量增高,酵母菌又会被抑制,于是就需要不断地把酒糟挖出来,馏去酒精,恢复酵母菌的活力,才能继续发酵。
这就有了酱香酒的“12987”酿造流程。简单浓缩的几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极为艰苦的劳作过程。
酒被逼到了墙角,便出现了酿造难度最高的酒,人们更加坚信酒的不可或缺。某种程度上说,它正像自由被压抑,因此便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斗争故事,更加确认了自由的可贵。
酒在今天不再难得,即便是酱香酒,其实也不稀缺。现代工业和统一市场的意义在于,只要人有欲求,而且需求是有效的,就总能得到反馈,获得满足。
在政治共识、文化默认、社会规则的意义上,自由也不再稀缺,已经成为了现代世界的共享的价值。
但自由以一种更加高级的精神形式提出了新的訴求,而与之相应,人们也对美酒提高了门槛,美酒具备了更高的价值载体属性。
因此,只有高品质的酱香酒,才是稀缺的。
酒不稀缺,是因为粮食不稀缺,因此原料不稀缺。
但同样的原料,酿出来的酒,品质判若云泥,价值上也就别如霄壤。正如碳元素,可以排列成木炭,也可以排列成钻石。
郎酒庄园,就是企业对品质感知需求的真诚回应,是对一个历史难题的历史性的解决方案。
又如,生出来都是人,但长大了就有君子和小人之分。
子路是孔子的徒弟当中最反对学习的一个。他说,南山的竹子,自己长得笔挺,削制成竹箭,能射穿犀牛的厚皮,何必学。
孔子说,如果给竹箭装上尾羽,前部装上磨得锋锐的箭头,是不是能射得更深呢?
一句话,子路就心悦诚服了。
以人喻酒,当然生动,但不够贴切。因为真正的美酒酿造,品质控制是从原料开始的,就质量而言,也不是“同样的原料”,而只是“同种的原料”。就像青花郎,第一车间是在田间地头,从米红粱的选育和种植开始。
当原酒生成,婴儿诞生,先天的质地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后天的储藏、勾调等环节,是导之以道、德,文之以礼、乐,使之“成人”。
郎酒把这一整个近乎苛刻的过程,总结为必须严格遵循的“产品基本法”。
在过去的历史上,中国酒的品质,是不可见的,它停留在酿造者的自我要求、热爱者的舌尖体验以及专业人士的词语形容之中。
它的生产过程漫长而枯燥,没有一个外行人可以真正完整地看到和感知它的品质追求。因此,一直以来就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自古以来,人们对酒的品质,只能凭借舌尖的经验来感受。对于最初接触美酒的人们,则根本无从确证。
现代商业体系的一个卓越特质,是它有聚合遥远需求的能力,有感知市场心理的能力。
聚合遥远的需求,使行业的佼佼者能够获得规模巨大的盈利,而巨大的盈利,又让它有能力对各种微妙的市场心理做出回应。
郎酒庄园,就是企业对品质感知需求的真诚回应,是对一个历史难题的历史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于宗教感情的敬畏之心,又可以感受到绝对现代化的科学追求;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又可以看到所有环节结合起来的系统性化育之功。
高品质的酱酒,在这里大量地生产和储藏,却又严格地控制销量。郎酒庄园的时间,一分一秒,时刻不停地塑造着那个更加温润、厚朴、气度恢弘的精神自由引导者。
在这里,追寻精神自由的人们,和青花郎“确认了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