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前后,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报陆续登场。
充斥在财报中的数字与财务概念,枯燥与庞杂。这种干巴巴的东西,制造阅读障碍,并不讨喜。但它们是关键且无可替代的,是一次全身体检,剖析企业的健康状况,真实全情地刻画着企业的生命线—或长或短、或明或暗。
那么,关于2022上半年,中报怎么说?
身处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尽管感受有差异,但当看见营收、利润等指标的增速普遍放緩,甚至出现倒流的时候,那种向死而生的牵引感和危机并存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8月底,任正非口中的“寒气论”,呼应了2022上半年市场向内收缩的境况。但有人一听便变得极其焦虑,阻碍了反脆弱性和成长,得不偿失。
我们必须指出,无论事件发生的起因为何,变化逻辑又将如何,要紧的是应付局面,直面危险带来的影响,趋利避害,渡过难关,而不是放大情绪。
在“不确定性”从生僻词变为常用语的时刻,南风窗选择考察了五个时下最典型、最受人瞩目的行业—地产、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教培和白酒的中报,倾听这些行业深耕者的心声,寻找属于中国人的韧性。
在这个非常时刻,这些深耕者正为其余的人探寻应许之地,并在那里安营扎寨。
听他们怎么说,看他们怎么动,观察他们怎么变,也许有助于我们重新打量自己的决策并权衡取舍。
他们说,低成本扩张和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然渐行渐远。
他们说,低成本获取技术和产品的时代,也在渐行渐远。
他们说,不要一味地追求效率;要剔除战略冗余,激发救援体系;要重视平衡,激发非凡的适应力。
说是动的前提,动是变的基础。
变的过程和变的结果,是韧性。
抛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虚构的人类经济的完美市场和理想状态,我们发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永久的繁荣,也没有永远的衰退,只有永恒的周期轮回。所谓寒气,不过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路漫漫其修远兮,寒气不会吹倒你。重要的是,寒气袭来时,你有没有习得一种如何与非常时刻相处的本领,进而突破它、穿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