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绮苹 刘曙光 黄翠平
( 1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创伤骨关节科 , 广东 深圳 518106 ;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超声科 )
骨创伤是一种因为外力损伤而导致骨骼、骨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损伤性疾病,患者症状以患肢肿胀、色素沉着和溃烂为主,极易发生于老年患者。老年骨创伤因为长期卧床治疗会阻碍淋巴管与局部静脉回流,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及瘫痪等严重并发症[1-2]。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开展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本文将我院骨科2020年3月-2020年9月接诊的45例老年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早期护理干预,现将本次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将我院骨科2020年3月-2020年9月接诊的45例老年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均经过X线检查、CT扫描确诊。45例老年骨创伤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5-80岁,平均为(72.6±6.3)岁;创伤部位:腰椎8例,骨盆6例,尺桡骨7例,股骨干12例,股骨颈3例,肋骨4例,锁骨或肩胛骨5例;骨折类型:横型17例,斜型15例,螺旋型3例,粉碎型10例。
2 方法: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患肢抬高、常规按摩下肢,及时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皮温,叮嘱患者进行早期的下肢主动与被动训练。早期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因为疼痛和不适会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此,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抚慰,并向患者介绍临床成功治疗案例。也可以发挥亲情疗法和音乐疗法的作用来舒缓患者不良情绪;(2)患肢早期护理。创伤早期借助彩超检查仪对患者下肢微血栓形成危险进行检查评估,并有针对性的抬高患者患肢,进行早期按摩。比如可以选用腓肠肌挤压法,取患者的仰卧位,抬高患肢,在腓肠肌部位作有规律的挤压,挤压1秒与放开1秒交替,重复3-5次,也可以应用趾、踝关节屈伸摇搔法进行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针对患者耐受力逐步强化下肢股四头肌、踝关节与足趾的功能锻炼;(3)饮食护理。进食低脂肪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香菇、木耳及水果等可以起到降血黏度的食物;(4)针灸护理。取冲门、血海、承山、足三里、急脉、阴市、丘墟等穴位,所有穴位均深刺,第1疗程得气后行温针灸,共计2柱,留针30分钟以上;第2疗程长针透穴加6805电针仪,中强刺激,时间控制为20-25分钟;(5)病情监控。早期病情监控对于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疼痛;(6)药物预防。预防药物可以选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观察患者创伤部位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定期进行凝血功能、尿常规;(7)物理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合理选用足底动静脉泵及弹力袜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1)凝血功能检查。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离心15分钟,取血浆,借助凝固法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2)下肢深静脉血栓判定。通过患者下肢肿胀,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温升高等常见症状作初步评定,最终确诊通过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预防技能教育、专科护理能力、护理态度及主动性评分分别为100分,由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
5 结果
5.1 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5.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早期护理干预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为6例,发生率为6.38%,发生率较低。
5.3 护理干预后预防技能教育、专科护理能力、护理态度及主动性评分:护理干预后,预防技能教育评分为(93.65±3.56)分,专科护理能力评分为(90.87±4.66)分,护理态度及主动性评分为(94.65±3.11)分。3项评分均接近于满分,护理质量良好。
老年人群因为骨组织的总量减少,骨质疏松及脆性增加,即便遭受到很轻微的外伤也可以引起骨折,骨折部位通常发生于接近关节的部位,极易发生骨折的部位包括股骨上端、椎体和桡骨下端,而且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均存在较大的联系,比如年龄、外科手术、吸烟、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等,患者的临床症状以疼痛、腿部肿胀为主[4]。临床认为,针对老年骨创伤的特殊情况,临床主要需要协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比如休息时抬高患肢,进行早期的运动锻炼,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不动,避免长期卧床。对于一些下肢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则应该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尽早开展预防性抗凝治疗,避免血流瘀滞[5-6]。
王婷[7]等人在研究中通过给予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发现患者凝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大大降低,且患者很少出现下肢疼痛、便秘、术后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护理效果显著。周运彩[8]在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骨科患者施以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沈琳[9]在研究中指出,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施以早期护理干预,可以缓解疼痛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这些临床研究均表明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为老年骨创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思路与方向。本次研究发现,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骨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护理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早期护理干预可以从饮食护理、生命体征检测、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早期运动锻炼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在早期饮食护理中,可以向患者说明营养的重要性,制定营养膳食,多进食易消化食物,并叮嘱患者及时大小便,避免出现便秘[10]。在心理护理中,部分老年患者伴有烦躁、焦虑、多语和失眠等症状,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予以安慰,给予足够的关心,减轻心理负担。早期功能锻炼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穴位按摩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阻滞,尤其是下肢股四头肌、踝关节与足趾的功能锻炼效果更加明显。病情监测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护理措施,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特点,尤其是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可以确保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除此之外,在药物护理干预中,通过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可以起到预防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可以大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本次研究发现患者对早期护理干预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更加表明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骨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