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锋
( 大连市中心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33 )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四肢骨折的比例较高,临床通常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关节功能,让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但是,不管应用哪种术式,患者的生活在术后短期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给其生理、心理带来不适[1]。此外,由于术后活动受限以及身体应激反应,四肢骨折患者的血液往往容易进入高凝状态,不及时干预则会形成深静脉血栓[2]。常规术后护理多倾向于使用药物或物理按摩,这类措施对于某些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较为有限[3]。微波多功能治疗仪是一种非接触式加热工具,有研究报道其对于人体的免疫功能、抗炎能力、新陈代谢均有提升效果。鉴于此,本文就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n=106)作为观察对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使用信封法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n=53)与观察组(n=53)。纳入标准:⑴单部位骨折;⑵患者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陈旧性骨折;⑵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⑷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对照组有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21-68(49.06±6.74)岁;上肢骨折35例,下肢骨折18例。观察组有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20-69(48.25±7.10)岁;上肢骨折33例,下肢骨折20例。2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定期观察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遵循医嘱对伤口进行消毒、换药,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观察组在上述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南京维京九洲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国械注准20153251978,型号MTC-3),设备参数:输出功率设置为20W,频率为915MHz。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摆放仰卧位,暴露局部皮肤,为其垫上软垫,将辐射器与皮肤的距离控制在2cm,以垂直的角度进行照射,患者感受以舒适温暖为宜(体表温度维持在40℃左右),0.5h/次,1次/d。
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纤溶指标水平以及舒适度。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来进行评估,即请患者在1条分成10等份的横轴上选择1个数字,用这个数字来代表自身的疼痛感受,其中最右端的数字“10”表示极度疼痛(哭脸),最左端的数字“0”表示完全无痛(笑脸)。评估时间为护理前与护理1周后。纤溶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聚体)。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2ml作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D-D聚体,AT-Ⅲ与FIB采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检测。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 GCQ)来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4个维度,即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与环境,维度下设28个条目,采用1-4likert Scale评分法,总分28-112分,总分与生理舒适度呈正相关。评估时间为护理前与护理2周后。
5 结果
5.1 2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P<0.05),见表1。
表1 2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的对比
5.2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比:经护理干预,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64%(4例深静脉血栓,6例伤口感染,2例伤口脂肪液化),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6%(3例伤口感染),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x2=6.290,P<0.05。
5.3 2组患者的纤溶指标对比:观察组的AT-II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D聚体水平则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纤溶指标对比
5.4 2组舒适度的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的 GCQ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观察组的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舒适度的对比分)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的受伤原因往往为硬物打击、压砸、高处跌坠等,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其工作与生活带来不便[4]。由于骨折的恢复时间较长,因此临床除了予以患者有效的手术治疗外,还应当予以全面的护理,从而促进患者伤势的恢复[5]。
常规的四肢骨折术后护理通常会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来让患者了解恢复期的注意事项,通过定期观察、消毒、换药等操作来控制感染。这些方式较为常规,在预防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护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6-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P<0.05)。这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向患者直接照射的光线可以穿透机体组织,然后将人体自身组织作为热源来进行内部加热,组织中的极性分子会跟随微波频率而快速移动、摩擦,进而产生大量的热量。由内生热是该仪器的作用机制特点,机体局部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瞬间凝固,并且加热部位均匀,不会产生任何刺鼻气味或烟雾,故安全性高[8]。微波多功能治疗仪使机体产生热量后,可以提高其抗炎水平、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免疫能力。其机制有以下几种:首先,微波干预能够使白细胞活性与机体自由基受到抑制,然后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最终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进而提升溶酶体酶的数量[9]。其次,微波干预能够刺激大细胞酶的渗透性,使机体酶系统产生一定变化,从而生成生物活性物质乙酰胆碱、组胺等,这些物质均有利于提高新陈代谢,让身体能够更快地清除毒素、代谢物、细菌等物质[10]。同时,微波干预能够有效强化网状内皮系统,这不但能让患者同期使用的药物效果加强,还能提高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从而杀灭病原菌,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微波能量在强弱状态下会分别发挥出不同的效果。当微波能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可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水平以及免疫能力,这可以帮助创面吸收水肿,消炎止痛。当微波能量处于较高水平时则会产生大量热能,从而让创面的蛋白质变性,凝固,避免感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也证明了微波干预可以降低感染、愈合不良等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AT-II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D聚体水平则明显更低(P<0.05)。这说明使用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D-D聚体可以标记纤溶,当人体内部出现渐进性纤溶亢进与活化的血栓时,D-D聚体水平就会有所提升,而AT-Ⅲ、FIB也均是衡量纤溶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常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系统、抗凝及纤溶系统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出现骨折创伤,大量的凝血酶原就会被激活,进而进入到血液循环中,然后经过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共同凝血途径转化成纤维蛋白,使血液进入高凝状态。这时,血液流速会逐渐变慢,黏稠度提升,最终形成血栓。微波干预则可以通过热能来高频振荡细胞中的水分子、离子,进而解除高凝状态。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患者护理前的 GCQ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该结果也证实了患者的各方面舒适度都得到了提升。四肢骨折患者在住院期间活动会受到极大限制,长时间处于疾病状态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心理舒适度通常都处在较低水平。微波多功能治疗仪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干预手段,当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提升、并发症减少、疼痛减轻,均会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可以有效促进血运,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疼痛,降低不良事件风险,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