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添动力 科技兴林促共富

2022-10-09 07:58袁秋月
杭州 2022年16期
关键词:林农竹笋中草药

文 袁秋月

走进乡村的林业“科学家”

“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党支部书记何奇江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勉励自己和林科院其他的科技工作者。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适合竹子生长;但同时,也存在着笋期短、价格低、林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018年初,何奇江得知这一问题后,便带领竹产业团队前往莪山,开展高节竹笋覆土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

经过2年多的种植技术优化,一种笋壳为白壳、味道鲜甜、营养价值更高的高节竹笋培育成功,年产量达17 万斤,成为莪山畲农的主要产业。林农的积极性提升了,莪山也逐渐打响了“白玉笋”品牌。为了让更多的林农获益,何奇江还与竹产业团队编制了省级地方标准《毛竹笋用林栽培技术规程》,将其应用在余杭区径山、百丈等地,推广的竹林测土配方技术和竹林缓释肥,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改良了当地土壤、提高了竹笋品质,使区域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打破乡土人才“赤字”困局,帮助乡土林业更好发展,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党支部推荐选聘各级林业乡土专家153 名,让其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破解农村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短缺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为夯实人才基础,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坚持引培并举,组建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拔尖人才为骨干的科研团队,搭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科研学术交流平台,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优势学科共建、科研平台共享。目前,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党支部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80%,高级职称人员占67%,有省新世纪“151”人才1人、市“131”人才5 人。

连心连“需”的林技服务

“这些年黄精市场行情不错,我们基地今年开春想着再种些,市林科院的专家最近有没有空来一趟,帮忙看看剩余林下荒地适不适合种?”春暖后,淳安县界首乡的白杨家庭农场向市林科院发出了“求援”信号。在接到“四联”结对帮扶对象的求助后,杭州市林科院服务团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第一时间前往对接。

白杨家庭农场为杉木阔叶树混交林种植基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2019年,基地负责人童小勇开始尝试林下中药材黄精种植,并在林业科学研究院服务团队的精准结对帮扶下,摸索出林下中药材黄精的优化栽植模式。至此,他的家庭农场从最初的50 亩到如今的500 多亩,成了当地“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

2020年开始,市林科院党支部以党建互联共建为抓手,将支部建在山林田间,不断推进联系一村、一户、一企、一基地的“四联”结对帮扶机制建设,紧密联系结对村、社区和12 个科研示范点,在全市设立6 个党建联建服务基地,辐射延伸成立44 个小组52 支小分队,为基层林农送技术、送物资、送人才,打通了林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了全领域统筹、全方位联动的党建格局。

当好林技服务“店小二”

今年5月,杭州明德小学的“百草园”生机勃勃,四叶参又长高了,薄荷叶子有了淡淡的香气,何首乌爬上了藤条,白及开花了,三叶青开始铺地走……

年初,市林科院科技人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走进明德小学,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堂《认识土壤》的科普课,并在校园的多处空地上翻土整地,准备开建一个校园林下“百草园”。但随后而来的疫情,使市林科院的“老师们”未能进入校园开展面对面的中草药种植讲解。

然而“春耕不等人”。于是,科技人员在线上开设“空中课堂”,录播中草药科普教学视频,在中草药种植当天开展直播示范讲解,让明德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种植方法。在科技人员的细致讲解和示范下,一株株中草药的幼苗在校园里“安家落户”。

近年来,市林科院为当好林技服务“店小二”,坚持支部主导、党员主体,组织开展山核桃干腐病防控、高品质竹笋培育技术创新等科技攻关37 项,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托“林技一点通”平台、“空中课堂”、林业科技周等平台载体,年均开展技术培训、科技下乡20 余场次培训上万人次;大力发展以“一亩山万元钱”为目标的林下经济,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建成各类示范基地26 个5000 余亩,辐射面积10 万多亩,实现一片“林”促进一方“富”。

猜你喜欢
林农竹笋中草药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浅谈中草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竹笋
竹笋
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
林农的林下经济
竹笋见到阳光啦
林农合作组织的合作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