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下武》“应侯顺德”解*
——兼说此诗的全诗结构

2022-10-08 09:09高晓军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王顺德全诗

高晓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

提 要 《诗经·下武》“应侯顺德”中的“应侯”非人名,“应”当为“膺”,“侯”当为“医(殹)”字之误,表示“伊”,与“乃”“维”一样,同为虚词。“顺德”当解为“柔顺之德”,整句的称颂主体为周武王,与成王无关。由此,全诗的文本结构不应划为两部分,而应从传统《毛传》之说,是为整体一部分,不可分割。诗中“成王之孚”的“成王”不指周成王诵,“成”字应当按动词“成就”解。

1.“应侯”为“应国之侯”说质疑

《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中的“应侯”一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以《毛传》为代表,注为“应,当”;“侯,维”。郑笺:“可爱乎武王,能当此顺德,谓能成其祖考之功也。”此说基本为历代经师接受A如《毛诗正义》及朱熹《诗集传》就持此说,参看阮元(2009:1132)、朱熹(2011:250)。。晚近以来,又一新说后来居上,信服者众多,如高亨(2009:396)认为:“应,国名,应侯是文王的儿子……应侯能够遵循道德。”其后赵伯雄(1998)、夏含夷(2012:187-192)、高中华(2012)、罗家湘(2015)、蒋文(2019:157-158)等学者皆从此说。不同于传统毛传的观点,后说认定“应侯”为“应国之侯”的专有名词,其论证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对传世文献中“应侯”材料的梳理,后世之书中多有引《下武》者,且所引诗旨多有以臣侍君,以下事上之意。如《荀子·仲尼》篇:

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之势,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此之谓也。

又《淮南子·缪称训》: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与其下交,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诗》云:“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慎德大矣,一人小矣,能善小,斯能善大矣。

又《汉书·叙传》:

张汤遂达,用事任职,媚兹一人,日旰忘食,既成宠禄,亦罗咎慝。安世温良,塞渊其德,子孙遵业,全祚保国。述《张汤传》第二十九。

更为直接的观点则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滍水”条下的记载:

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

不仅如此,后《太平御览》所引《陈留风俗传》中直接将此诗与“唐侯分封”之事相合,具引如下:

周成王戏其弟桐叶之封,周公曰:“君无二言。”遂封之于唐,唐侯常慎其德,其《诗》曰“媚兹一人,唐侯慎德”是也。

以“应侯”为诸侯名称的解释在文献中本就不绝如缕,但由于毛传、郑笺的权威性,传统经师信从者较少。但晚近大量周代应国青铜器的出土为后说的证成提供了新思路(李学勤,2010),学者或将铭文中出现的应侯、应公与《下武》中“应侯顺德”相比对,如应侯鼎“应侯作旅”(《铭图》01241)、应侯视工编钟“用乍朕皇祖应侯大林钟”(《集成》00108)及应公鼎“应公作尊彝燂鼎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永宝”(《铭图》02105)中所见的“应侯”和“应公”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中“应”相对比,尤其是应公鼎中“珷”为武王专用字,恰与《左传》“武之穆”所记吻合,又与《下武》中“应侯”的解释相牵和,如此《诗》中的“应侯”遂完全改释为“应国的首任诸侯”之说。

但是仔细分析此说,多有不切合之处。首先,该说所据《荀子》《淮南子》《汉书》等材料的时代与《诗经·下武》的时代相差甚远,所引诗意未必为诗人作诗之本旨,后世学《诗》、用《诗》是为常态,其中又常有引申和发挥,《荀子·仲尼》篇引《诗经·下武》篇原文的含义历来多有争论,未必合《诗》本义,如朝川鼎在注解此段时谓:“古之引《诗》,断章取义,不必与本义相同。”(王天海,2005:250)其次,《水经注》的说法也颇多疑点,郦说的材料来源应与《韩诗》有关,后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与“唐叔分封”混淆起来,《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条下有载:“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应劭引《韩诗外传》注解道:“周成王与弟戏,以桐叶为圭:‘吾以此封汝。’周公曰:‘天子无戏言。’王应时而封,故曰应侯乡是也。”《韩诗》不仅认为“应侯”为诸侯之称,还将“唐叔分封”与“应侯”等同,“应侯”与“唐侯”皆为武王的后代,在流传过程中易发生混淆,郦氏在注解《水经注》时,可能将此说与“应侯顺德”相关联,颜师古注《汉书》时对此说早已有过驳斥:“武王之弟自封应国,非桐圭之事。应氏之说(即应劭赞同《韩诗》之说)盖失之焉。”(班固,1962:1561)清人马国翰(1883:195)亦云:“郦氏之说,似不以成王之封应侯为信。”因此,以出土“应国”铜器铭文来论证“应侯顺德”为“应国之侯”的思路也多有不妥,如上所说,传世和出土文献证明西周早期确实存在“应国之侯”,且地位显赫,但这与《下武》中的“应侯顺德”并无必然的关联,《下武》全诗也并没有指向“应侯”的意图,后来西方学者以西周中晚期的史墙盘、逨盘一类强调君臣“仇匹”关系的铭文反推《下武》也是类似的文本结构,由此得出“应侯”为“应国之侯”的观点(夏含夷,2020),其说也太过于迂曲,不令人信服。总之,以“应侯”为“应国之侯”说虽然新颖,但细究其所论,依据并不充分。

2.由出土文献解释“应侯顺德”的含义

清人马瑞辰(1989:863)曾指出:“‘应侯顺德’犹《左氏传》‘应乃懿德’也。”《左传·僖公十二年》中“应乃懿德”是与《诗经·下武》的“应侯顺德”时代最为切近的例子,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诗》句中的“侯”与“顺德”两处,《左传》作“乃”与“懿德”,两句含义相同,那么“侯”应与“乃”同,“顺德”亦即“懿德”,日本学者竹添光鸿(2012:1785)就提出:“侯,犹伊也……语词也。”而“乃”与“伊”可互训,循此解释,《下武》中的“侯”似可用“乃”“伊”字解,但此说是否合理,诸家却未深究,下文试以析之。

“侯”与“乃”确有互训的前例,如《尔雅》:“侯,乃也。”王引之《经传释词》(2014:78)中“侯”条亦言:

《尔雅》曰:“侯,乃也。”《诗·文王》曰:“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言商之子孙甚众,而上帝既命文王之后,乃臣服于周也。王肃训“侯”为“维”,义得两通。《荡》之“侯作侯祝”,亦可训为“乃”。

但“侯”与“乃”二字古音较远,不具备音近通假的条件,“侯”为匣母侯部,“乃”为泥母之部,二者声纽与韵部相距较远,沈培(2020)在讨论《四告三》中的“懿德”时曾提及《下武》此篇,指出“古书虚词‘侯’乃‘医’之误”,这提示我们《下武》中的“侯”可能也是“医(殹)”的讹误,而“医(殹)”“繄”为古今字,又与“伊”通,表示“维”,“维”则与“乃”一样,皆为虚词,《下武》中的“侯”便可训为“乃”,故“应侯顺德”中“侯”字的训解当依从《毛传》的解释,不必新训。《下武》中“应侯”可能是后世传抄时造成的形误,从古文字字形上看,“侯”“医(殹)”二字字形极为相似,“侯”字早在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其字形为(《合集》33072),字形从矢,像矢射靶之形,而“医”字也见于甲骨文中,如黄组卜辞中作“”(《合集》37468),其构形与“侯”字相同,“医”字又与“殹”字的本义相关,二者本义皆与弓矢有关A如《国语·齐语》“兵不解医”中的“医”字指代藏“矢”之器,加旁从“殳”表示手的动作。,“殹”字虽不见于甲骨卜辞中,但见于金文中,如格伯簋中作“”(《集成》4265),又有从“夫”字的,与格伯簋同铭器中,“殹”字作“”(《集成》4264),而“大”“夫”形和“矢”形在古文字阶段字形类似,故“殹”左边部分“医”与“侯”字在古文字传抄时有发生形近讹误的可能,二字在出土材料中也常有互训的先例,如六年琱生簋铭文中有“今余既讯有司,曰命”(《集成》04293),“”与“医”“侯”的区别在于矢头上端有无填实,区别不大。该字被隶定为“”,杨树达(2007:420)读为“”(侯),并以《汉书·礼乐志》注“侯,惟”来解释此句,说明“侯”与“惟”的密切联系,类似的还有西周中期鲁国铜器帅鼎中有“王母商氒(厥)文母”一句,其中的“”字,李学勤(1998:89)也认为是虚词的“侯”,以《诗·六月》传“侯,维也”解释。又清华简《治邦之道》:“彼善人之欲达,亦若上之欲善人,乱政是御之。故求善人……”句中的“”字,整理者释读为“侯”字,解释道:“侯,疑为‘医’字之讹,读为‘殹’。”(李学勤,2018:141)其后陈民镇(2019)、刘信芳(2020)也赞同整理者对“侯”字的注解意见。“殹”字又与“繄”字关系密切,如清华简《耆夜》:“徂士奋刃,殹(繄)民之秀。”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非天德,殹(繄)莫肯造之。”清华简《子仪》:“开而不阖,殹(繄)助人之楷也。”B清华简整理者认为此句中的“殹”属上读,读为“也”,子居(2016)认为“殹”属下读,读为“繄”,从目前清华简和传世典籍中的“殹”字的使用来看,《子仪》中的“殹”当属下读。在用法上,“繄”常与“伊”通C“繄”字又常作“抑”解,并常常用于句首表示转折之意。如《左传·庄公六年》:“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上博简《鲁邦大旱》:“抑吾字如重命亓欤。”(参看裘锡圭,2012:531)此外“殹”字在秦文字中常常位于句末作“也”字解,如《诅楚文》:“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殹。”在《告巫咸文》中的“殹”作“也”字(参看郭沫若,1982:298;大西克也,2001:625)。何琳仪(2004:447)也指出:“从现有数据看,只有秦文字以‘殹’为‘也’。”,表示虚词“维”,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2014:70-71)“伊”条下曰:

伊,维也,常语也。字或作“繄”,襄十四年《左传》曰:“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正义》曰:“王室之不倾坏者,唯伯舅是赖也。”“唯”与“维”同。又隐公元年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言惟我独无也。

青铜器铭文中也有类似“殹(繄)”为“维”“惟”“乃”的例子,如王子午鼎:“命(令)尹子庚,殹(繄)民之所亟(极)。”又2006年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的桋伯盘:“我殹(繄)王休姑(祜)不(福)。”谢明文(2022:68)解释道:“‘我繄王休祜福’系一个判断句,主语是我,王休祜福是谓语,大意指‘我是王给予祜福的那个人’。”“惟”“维”则与《左传》中“应乃懿德”的“乃”一样,皆为虚词,可互相通用,传世文献中也不乏其例,如《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和《尚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中的“惟”皆可解释为“乃”字。故从字形和故训成例来看,马瑞辰和竹添光鸿所言《下武》中“侯”与“乃”“伊”的相同关系是可以成立的,“侯”有可能为“医(殹)”字之误,此外,该说的成立与否还需要结合《诗经》的用例及《下武》的整体语境判断。

《诗经》中的“侯”字,除作为实词“诸侯”“侯服”等解释外,又与“惟”“乃”用法相同,无实际含义,或为助词,或为发语词,或作虚词解,如《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其中“侯”字《毛传》谓:“侯,维也。”《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郑笺》:“侯,维也。”《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毛传》:“侯,维也。”皆是此用法。又如《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中的“侯”,屈万里(2016:434)皆解释为“侯,维也”。高亨(2009:501)解释为“发语词”,皆不作实词解,可见从整个《诗经》全文来看,以“侯”表示虚词“维”“乃”是习见的训诂。

从《下武》全诗的整体语境来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解释,目前来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整句划分成上下两句,上句主语为“人们”,下句主语为“周天子”,因为前后衔接紧密,省去了下句的主语,如程俊英(2016:518)译为:“人们爱戴周成王,能承祖德国运昌。”另一种则以此为一整句解释,其主语为“周天子”,如陈子展(1983:899)译为:“可爱的这天子一人,担当的是顺着德行。”这两种解释的差异关键在于对“媚”的解释。后说袭郑笺而来,郑玄以“媚”训“爱”,解释此句谓“可爱乎文王”。程俊英则以“爱”为动词,表“爱戴”之意。实际郑笺之说多不合《诗经》中“媚”字的用法,姚小鸥(2000:131)曾指出:“在《诗经》中,‘媚’字出现时都应当解作‘顺从’‘和顺’的意思。”其说甚确。如《诗经·假乐》“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及《卷阿》“维君子使,媚于天子”的“媚”必不能以臣子爱天子解,《下武》中的“媚”也应以“顺从”来解释,表示人们可以顺从周天子之意,由此《下武》“媚兹一人”的主语实为人们(臣子或民众),并非周天子,“一人”常为王自称的专用语A自甲骨卜辞至金文皆见“一人”“余一人”语,其用为“王”的专称,关于“一人”和“余一人”的含义和区别参看宁镇疆(2018)。,整句表示“人们顺从周天子”。“应侯顺德”的“应”字常用“膺”来解,表示“承受”之义,“应”后直接跟名词“顺德”,相似的还有清华简《芮良夫毖》:“毋害天常,各当尔德。”“当”与“应”含义相同,也是其后直接跟从宾语,还有《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也是类似的表达。“顺德”与《国语·周语》 “单子俭敬让咨,以应成德”中的“成德”、《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之“俊德”含义类似,《史记》引《尧典》此处为“驯德”,《史记索隐》(司马贞,1959:56):“《史记》驯字,徐广解读曰训。训,顺也。”而《尧典》“俊德”之意强调尧自身之德,非陟降贤士之意(顾颉刚、刘起釪,2005:21),对于《下武》“顺德”的“顺”字,《鲁诗》作“慎”(王先谦,1987:867),郑笺从《毛诗》,解释为武王可以继承祖先之功劳,并与《周易》“君子以顺德”中的“顺德”含义相对,马瑞辰对于“顺德”之意谓:

顺德,《淮南·缪称篇》《汉书·叙传》颜注并引作慎德。笺引《易》“君子以顺德”,正义曰:“定本作慎德。”顺、慎古声近互通,然此诗自以作顺为正。

“顺德”之“顺”非如郑笺之意,以“继承”之意讲,“顺”也可以是形容词“柔顺”之意,“顺德”即“柔顺之德”,《左传》“应乃懿德”及《国语》“以应成德”,其中的“懿”和“成”也可按形容词性的用法解释,如《诗·大雅·庶民》:“好是懿德。”“懿”即“美好”之意。《国语》中的“成德”也可作“盛德”,如《仪礼·士冠礼》:“顺尔成德。”《左传·成公十三年》:“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皆是“盛德”之意,故《下武》中的“侯”解释为虚词“乃”不仅于文献有征,而且于整句也是文从字顺,表示“人们顺从周天子,能承受慎德”,言人们之所以会顺从周天子,是因为周天子能承受慎德(大德),这样的解释不仅于每个字皆可印证,而且也符合《诗序》“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的主旨。

3.从“应侯顺德”再说《诗经·下武》的全诗结构

“应侯顺德”的训解无疑对《诗经·下武》文本结构的理解大有裨益,以毛、郑为代表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此诗的结构浑然一体,中间无需断开,历来经师对此说并无异议,但是随着“应侯”为诸侯名的解释盛行,有学者对《下武》的文本结构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全诗以“媚兹一人,应侯顺德”为中点可以划分为两段,前半部分专言周王,后部分专述臣子。如夏含夷(2020)分析《下武》的文本后指出:

再仔细看这两部分的内容,我们发现,前半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称作王室部分——是关于王居于都,成其所托,范于四方的事。然而,在后半部分里,也就是第4 章至第6 章中,诗的基调就变了,就有了“顺德”“服”“佐”和“四方来贺”这样的形容,而这类质量A引者按,此处的“质量”二字疑为译者笔误所致。正是应侯见工用来说他自己的——“遗”王于周、“友”其王——也是墙和逑用来赞美他们的祖先的。

同时,夏含夷(2012:187-192)通过对史墙盘、逨盘等类似铭文结构的归纳,认为:“在西周时代文学作品当中,应当有一种是颂扬周王与自己的祖先,我觉得《大雅·下武》这首诗很可能也是同类的诗歌。全诗是某一代应侯所作,前半部分颂扬周成王,后半部分赞美应国高祖,亦即成王弟弟。”如此《下武》全诗的文本结构就完全被改变了。西周确实存在一些同时记载周王和自己祖先的文学作品,既源于周王朝政权的基础与当时的贵族联系密切,也由于此类作品往往是贵族自己所作,尤其是在纪念家族光荣的青铜器中,如史墙盘与微氏家族,逨盘、四十二年逨鼎与单氏家族,铭文会更加强调自己与周王形成的“仇匹”关系A这种“仇匹”关系在金文中常常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如“逑”“求”“匹”“配”“贰”等,尤其是“”字最有代表性,此字专指“国之重臣与王为匹耦”。参看张政烺(2004:111)。。但是将《诗经·下武》篇也归入此类文本,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

上已言“应侯顺德”中的“应侯”并不是“应国之侯”,既然不是“应国之侯”,那夏含夷认为《下武》前部分赞美周王,后部分赞美应国祖先的结构划分也无从谈起。再者此说除了源于“应侯顺德”的理解外,更关键的是依据屈万里对《下武》赞颂对象的意见,径直将《下武》所赞颂的对象定为成王,屈万里(2016:345)认为:“《下武》,此颂美成王之诗。”把诗文中的“成王之孚”的“成王”解释为“周成王诵”,再以“应侯顺德”中“应侯”为“应国之侯”解,《下武》全诗的结构自然分为两断。其实《下武》与“周成王诵”也没有多少关系,从《下武》在《大雅》诗的所处位置来看,《下武》位于《大雅·文王之什》组诗中,整组诗以赞美文王为主题,《下武》上首诗为《灵台》,主要赞美“文王受命”之事,下首诗为《文王有声》,亦是赞美“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诗小序》)。前后诗篇在主题、表达手法上接近,在记载内容上也多以西周建立前后之事为主体,如“建灵台”“作丰邑”“宅镐京”等,大多是文王、武王之事,与成王时事并不符合,诚如朱熹(2011:250)所说,这三首诗的关系是“其文体亦与上下篇血脉贯通”。同时,全诗为赞美武王之德,言武王可以继承文王之基业,诗人通过赞颂武王托出文王基业的光明伟大,也与文王组诗的主题切合,故《下武》的赞颂主体应是武王,非成王。既然“成王之孚”的“成王”不当“周成王诵”解释,那诗文中的“成”当作何解?实际上,诗文中的“成”应依《毛传》之解,定性为动词性质,即“成就周家王道”之意。古书中有用“成”表示“成就王业”的例子,如商代“成汤”的“成”字当为美称,表示“成就殷商之业”的含义;《尔雅·释诂》亦云:“功、就,成也。”又如《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其中的“成王”应理解为“有成德之王”(杨筠如,2005:283)或“成就功德之王”之义(雒江生,2018:269),《诗经·思齐》“成人有德,小子有造”,《逸周书·谥法》“安民立政曰成”中的“成”也是这类用法。因此“成”具有表示“成就王业”的用法是毋庸置疑的,“成王之孚”的“孚”也不以“付”解,表示“付之成王”含义(林义光,2012:325),应以传统“信”来解释。此也是故训,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杜预注:“孚,大信也。”整句表示“成就周家之通道”。这样一来,全诗文意贯通,是专门赞美武王之诗,先言武王能承周家之大业,后言万民顺从武王,开王朝万世之基业。《下武》分上下两部分,上篇言成王、下篇言应侯的二分结构不合于诗人作诗之本旨。

猜你喜欢
文王顺德全诗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为文王发愁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顺德糖厂改造策略研究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