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红,罗宏志,李明忠,王 翔,张军义,王 健,张 辉
(1.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6;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6)
东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致密砂岩气探明储量1892.8亿m3,天然气增储上产潜力大。受地壳运动影响,3条大断裂带构成的雁阵式断裂系统,断层、裂缝发育,钻井井漏尤其突出,漏失井占比57%,漏失井平均钻井液漏失量597 m3,平均单井堵漏次数20.5次,平均单井堵漏治理时间22.3 d,导致平均钻井周期长达100.5 d,严重制约东胜气田高效勘探与开发。为此深入开展东胜气田漏失机理分析,建立漏失压力剖面,系统优化设计钻井参数,配套微裂缝预封堵承压技术,达到钻井防漏的目的。
东胜气田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大量高角度纵向裂缝,贯穿多套层位,漏点多;砂岩段水平层理较为发育,连通性强。借助电成像测井分析J58P13H井裂缝宽度,测得的裂隙最大宽度9.39 mm,最小1.322 mm。在断裂和褶皱的构造作用下,泥岩破碎产生大量的不规则碎裂裂隙。钻遇时,当钻井液液柱压力>漏失压力即发生漏失,严重漏失层集中在刘家沟组。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褶皱背斜发育,在背斜顶部受到拉张,产生大量的复合构造缝和局部构造缝,裂缝宽度10~150 μm,如图1所示。钻遇时不会直接引发漏失,但液柱压力通过水力尖劈作用使裂缝开启、扩大,扩大到致漏程度后即发生漏失,井筒压力波动将加速微裂缝扩大,即发生诱导裂缝漏失。诱导裂缝产生后,不及时采取措施便会导致裂缝逐渐扩大形成恶性漏失[1-3]。刘家沟组多发生诱导裂缝漏失,漏点频繁改变,高效堵漏难度大,堵漏后极易复漏。
图1 地层岩心电镜扫描分析Fig.1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is of formation core
漏失压力是地层发生漏失时的最高承压临界值,确定漏失压力是提高防漏成功率的关键[4-6]。统计分析多孔隙地层的漏失速率,发现压差与漏失速率存在较好关联性。其表达形式为:
式中:Q——漏失速率,m3/h;K——漏失系数,无量纲;ΔP——漏失压差,MPa;n——钻井液漏失状态的系数,无量纲;PP——地层孔隙压力,MPa;PL——液柱压力,MPa。
不同井深处漏失系数K不是常数,裂缝性地层的漏失状态与裂缝几何性质密切相关,利用裂缝孔隙度Φf修正漏失系数K。
即式(1)修正为:
式中:K1——裂缝性漏失系数K关联裂缝孔隙度Φf后的修正值。
将式(2)代入式(3)中可得:
式中:Φi——某井深处的裂缝孔隙度;Qcrit——临界漏失速度,m3/h。
裂缝孔隙度可采用深、浅侧向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
式中:RLLD、RLLS——分别为深、浅侧向电阻率,Ω·m;Rmf——泥浆滤液电阻率,Ω·m。
东胜气田锦58井区钻井以中漏和失返性漏失为主,渗漏次数较少,见表1。以2 m3/h作为临界漏失速率,超过临界漏失速率时认为钻井发生漏失。统计东胜气田漏失井的漏失速度、漏失压差以及裂缝孔隙度,非线性拟合确定漏失系数K和漏失状态系数n。
表1 锦58井区已钻井漏失速度统计Table 1 Summary of circulation loss rate in Jin-58 well block
基于上述方法,建立了东胜气田锦58井区的漏失压力模型:
分 别 计 算 锦58井 区 的 锦108、J58P13H和J58P14H等井的漏失压力PL,经漏失点数据检验,模型的符合率88.2%。并分别采用伊顿法、Mohr-Coulomb准则和最大拉应力准则预测地层压力Pp、坍塌压力Pc和破裂压力Pf。图2为J58P13H井“四压力”剖面,其中刘家沟组(井深2500~2700 m)漏失压力当量密度仅为1.15 g/cm3,且刘家沟组漏失压力与下部是石千峰组(井深2700~2900 m)坍塌压力窗口窄。提高刘家沟组漏失压力,是解决同裸眼段漏塌复杂并发的关键技术。
图2 J58P13H井四压力剖面Fig.2 Four pressure profiles of Well J58P13H
基于收集的锦58井区、锦72井区测井数据,计算各井在刘家沟组的平均漏失压力,然后插值得到刘家沟组漏失压力横向分布剖面,见图3。预测结果能够较精确地预测地层漏失情况,统计的漏失井大多位于漏失压力较低的区域。锦58井区刘家沟组漏失压力当量密度在1.06~1.28 g/cm3,部分地区小于1.10 g/cm3,为漏失高风险区,极易钻井井漏;锦72井区漏失压力总体高于锦58井区,但部分地区漏失压力在1.11 g/cm3左右,为漏失中等风险区。锦58井区地质构造复杂,北部发育东西走向的泊尔江海子断裂带,西北部发育近东西向乌兰吉林庙断裂,断裂带附近地层较为破碎;而锦72井区易漏地区位于泊尔江海子断裂带附近。
图3 刘家沟组漏失压力当量密度横向分布Fig.3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equivalent density of leakage pressure in Liujiagou Formation
钻井循环排量或钻井液密度变化均会引起井底动液柱压力变化,钻井液符合宾汉流体,满足层流流动,作用在刘家沟组的循环压耗包括以下2部分[7-8]。
3.1.1 钻井液层流压耗
式中:L——计算压耗的环空段长度,m;Q——循环排量,m3/s;D0——井眼直径,m;Di——钻杆外径,m;μp——钻井液屈服应力,Pa·s;τ0——钻井液动切力,Pa。
3.1.2 岩屑固相颗粒产生压耗
式中:ρs、ρ——分别为岩屑、钻井液的密度,g/cm3;Ca——环空岩屑浓度,无量纲。
岩屑滑落速度采用Moore公式,环空岩屑浓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R——机械钻速,m/h;K′——速度修正系数;Vf——钻井液环空返速,m/s;Db——钻头直径,cm;D0——井眼直径,cm;Di——钻杆外径,cm;ds——岩屑直径,cm;g——重力加速度,980 g/cm3。
由于管柱顶替作用,起下钻、下套管和通井等作业时将会导致井内产生附加激动压力。
3.2.1 起下钻激动压力
在钻杆或套管下部装有单向阀,属于堵口管情况。激动压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vp——套管或单根钻杆平均下放速度,m/s;Di——钻杆或套管外径,m;D0——井眼直径,m;μp——钻井液塑性粘度,Pa·s;τ0——钻井液动切力,Pa;L——钻杆段长,m。
3.2.2 通井时激动压力
在通井时,钻井液在环空上返速度由钻柱底面积顶替流动引起的流速、钻柱粘附引起的流速、泵循环引起的流速组成。激动压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Dii——钻杆或套管内径,m。
根据东胜气田常规井况,优化设计钻井参数:刘家沟组井深2500 m,地层漏失压力按1.15 g/cm3计算,钻至刘家沟组时钻井液密度1.08 g/cm3,钻头外径222 mm,钻柱外径127 mm,井眼内径240 mm,钻井液动切力6 Pa、塑性粘度40 mPa·s,岩屑密度2.4 g/cm3、平均直径0.85 cm。为满足地层防漏,作用在刘家沟组的循环压耗与激动压力之和应不超过1.72 MPa。
钻井液排量影响岩屑效率和环空压耗,作用在刘家沟组上的总压耗、循环压耗和岩屑产生压耗如图4所示,确定以20~23 L/s的排量钻进时有效预防井漏。机械钻速增加,钻井液岩屑浓度增大,增大作用于刘家沟组的当量密度,易诱发井漏,如图5所示,控制刘家沟组的机械钻速<8 m/h。下钻速度越快,激动压力越大。塑性粘度、动切力越大,下钻速度极值越低,如图6所示。若塑性粘度μp=60 mPa·s、动切力τ0=12 Pa,下钻速度应小于0.15 m/s;若塑性粘度μp=40 mPa·s、动切力τ0=12 Pa,下钻速度应小于0.25 m/s。东胜气田二开in(1 in=25.4 mm,下同)井眼下7 in套管,环空间隙小,下套管时的激动压力高于下钻,井漏频发。
图4 循环排量对井底压力的影响Fig.4 Effect of circulation displacement on bottom hole pressure
图5 机械钻速对井底压力的影响Fig.5 Effect of ROP on bottom hole pressure
图6 下钻速度对激动压力的影响Fig.6 Effect of tripping-down speed on induced pressure
东胜气田刘家沟组微裂缝宽度10~150 μm,多为诱导性井漏,实施随钻防漏意义重大。随钻预承压防漏技术在于诱导裂缝开启到很小的时候,随钻防漏剂进入裂缝,逐级架桥变缝为孔,然后逐级填充,在漏失量很少的情况下堵死裂缝,使堵塞段具有一定的承压能力[9-12]。提高泥饼致密性及其在裂缝中的驻留堵塞作用,阻滞液相压力在天然裂缝中的传递[13-15]。为适应复杂且受压多变的地层天然裂缝尺寸,优选纤维材料、片状材料及变形材料,开发随钻预承压堵漏体系。超细碳酸钙作为刚性架桥粒子,借助粒径级配理论,一级架桥粒子的最大尺寸约为85 μm,二级架桥粒子最大尺寸约为20.7 μm,三级架桥粒子的最大尺寸约为5.1 μm,配比约为75∶20∶5(质量比)。优选木质纤维或竹纤维作为拉筋封堵材料,通过多点吸附和缠绕作用提高微裂缝成网封堵效果。优选可变形片状合成石墨,在裂缝中具有良好封堵和桥接能力。在钻进至刘家沟组前,钻井液中加入随钻预承压堵漏体系;控制刘家沟组钻时≮6 min/m,预防裂缝诱导开启,保证有效封堵微裂缝和形成致密泥饼,提高承压能力。
由图7、图8所示,加入优选的随钻堵漏材料后,泥饼薄而致密,纤维材料、柔性片状材料等分散在滤饼中,参与泥饼形成,有效改善了泥饼质量、降低滤饼渗透率。利用自制高温高压动态模拟评价装置,在石英粒径范围250~375 μm、厚度20 cm的沙床中进行封堵承压实验。当加量达到4%后,砂床承压能力可以达到7 MPa以上。
图7 实验滤饼Fig.7 Experimental filter cake
图8 滤饼显微镜分析Fig.8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filter cake
基于东胜气田刘家沟组井漏机理与漏失压力预测结果,并保证水平井斜井段井壁稳定,优化钻井防漏技术措施。保持钻井液密度1.05~1.08 g/cm3钻穿刘家沟组,通过随钻预承压堵漏体系,提高刘家沟组承压能力。井斜角0~30º时,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08~1.10 g/cm3;井斜角30°~45º时,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10~1.12 g/cm3;井斜角45°~60º时,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12~1.14 g/cm3;井斜角60°~90º时,钻井液密度控制在1.14~1.16 g/cm3、粘度55~65 s,静切(2~5)/(8~15)Pa,中压滤失量<5 mL,坂土含量50~55 g/L,固相含量<8%,塑性粘度15~25 mPa·s,动切8~12 Pa。
钻至刘家沟组前采用32~40 L/s的大排量高效携岩钻进,进入刘家沟组后降低排量至20~23 L/s,机械钻速控制在8 m/h以内。钻穿刘家沟组以深50 m后,逐步提高排量至28~30 L/s。如发生漏失,及时降低排量。下钻至刘家沟组时控制下放速度<0.25 m/s,每300 m分段循环钻井液降低粘切,开泵操作平稳,减少激动压力。下套管前井内注入封闭浆,封闭井段不得高于刘家沟组,井深1200 m以浅下套管速度控制在0.4 m/s以内,1200 m至刘家沟底部下套管速度控制在0.15 m/s以内,刘家沟底部至井底下套管速度控制在0.3 m/s以内。井深1000 m之后每300 m分段循环一次,降低上部钻井液的塑性粘度与动切力,减少激动压力。
以此为基础,制定东胜气田刘家沟组钻井防漏堵漏技术推荐做法,累计推广应用197口井。东胜气田水平井漏失率由57%降至25.7%,平均单井钻井液漏失量减少80.6%,钻井周期缩短32.3%。助力东胜气田钻井周期缩短,为致密天然气高效勘探与效益开发奠定基础。
(1)东胜气田刘家沟组发育天然裂缝和微裂缝,井漏类型属于裂缝性井漏,且以诱导裂缝漏失为主,造成漏点频繁改变,高效堵漏难度大,堵漏后极易复漏。建立了东胜气田漏失压力预测模型,绘制漏失压力横向分布剖面,为钻井防漏技术优化提供定量依据。
(2)建立井筒压力预测方法,满足刘家沟组防漏需要,优化了循环排量、机械钻速、下钻及下套管速度和钻井液塑性粘度、动切力等。开发随钻预承压堵漏体系,提高泥饼致密性及其在裂缝中的驻留堵塞作用,阻滞液相压力在裂缝中传递,砂床承压能力可以达到7 MPa以上。
(3)经现场应用,东胜气田漏失率、单井钻井液漏失量与漏失次数均显著降低。优选随钻堵漏材料及优化粒径级配、组分配比,进一步提高刘家沟组承压能力,将有效预防东胜气田钻井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