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林 何薛钢
摘要:为提高油藏开发效率与油藏开发质量,研究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以自适应为基础,构建具有低分子量与三维网状结构的新型调控体系,该体系分为前期与后期2个环节,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是评价现有成熟调驱剂制备方法与应用性能,并针对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进行识别分析;后期环节针对自适应逐级调驱过程动态示踪监测工艺技术进行试验与完善。以克拉玛依油田为试验区域验证该技术,结果显示:该技术中所使用的调驱剂封堵效果较好,含水率与通道渗透率下降,可以实现增油降水目的。
关键词: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调驱剂;通道识别;逐级调驱
中图分类号:TE331;TQ4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2)07-0114-06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on key technology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ater channeling and flooding in well area
ZHANG Jilin, HE Xuegang
(Yanchang Oil Field, Zichang Oil Production Plant,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the key technology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water channeling and flooding in well area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self adaptation, a new control system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and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i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late stage. The main work of the early stage is to evaluate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mature control agents, and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water channeling and flooding channels in the well area. In the later stage, the dynamic tracer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adaptive step-by-step profile control is tested and improved. Taking Karamay Oilfield as the test area to verify the technolog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ugging effect of the profile control and displacement agent used in the technology is good, the water cut and channel permeability are decreased, and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and dewatering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well block; water channeling and flooding; comprehensive control; profile control agent; channel identification; step-by-step profile control
當前石油工业领域中,致密油藏已经成为油藏探勘开发的核心之一[1]。针对致密油藏储层非均质性高、弹性能量低等特征[2],国内外相关学者均将水驱方案作为主要开发方式。但早期相关领域学者对于水驱方案的研究大多放在可控优化条件与方式控制等方面[3-4],忽略致密油藏储层中包含的大量裂缝导致开发油藏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水窜水淹通道,降低油藏开发效率与油藏开发质量的问题。后期,部分学者关注到井区水窜水淹问题,但考虑致密油藏储层埋深相对较浅[5],普遍使用的调控技术通常存在水窜水淹通道堵不住或将水油都堵住的问题,增油控水成效不佳。
基于此,研究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并通过试验验证所研究技术的应用效果。
1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
1.1调控技术整体架构分析
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的核心为具有低分子量与三维网状结构的新型调控体系,其主要优势体现在成胶时间能控制、流变性能较好。利用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优化体系,完成各类、各等级水窜水淹通道封堵的目的,缓解井区水窜水淹同补充底层能量间的冲突性,改善油藏区域井区水窜水淹的问题。图1所示为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架构,可从前期与后期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分析评价现有成熟调驱剂制备方法与应用性能,并针对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进行识别分析;后期环节包含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主要工作是试验:针对自适应逐级调驱过程动态示踪监测工艺技术进行试验与完善。
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最大限度上应用聚合物复合交联协同效果提升理论[6],构建三维网络结构,能够自适应控制交联强度和时间,可在注入水渗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水窜水淹通道的条件下,在井区水窜水淹调控过程中,自适应的确定水窜水淹通道,完成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的目的。
1.2调驱剂凝胶制备
以苯乙烯单体为主材料,结合模拟底层水制备成具有相应浓度的溶液。加热主材料溶液,待其温度达到(74±4)℃,将相应量的引发剂置入其中[7],且将溶液搅拌均匀后,调节溶液酸碱度,使其处于中性状态。将溶液导入烧杯内,在室温环境下静置降温,待其温度降至室温后,向其中置入固定量的交联剂[8],交联剂置入过程中持续搅拌溶液。将混合后的溶液放置在水浴锅内,溶液形成凝胶后取出,测试其封堵性能。
1.3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识别
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识别是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之一。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识别的主要指标选取注水井注入压力变化率、压力相对值、‘吸水指数/米’变化率和超前注水量相对值[9],各识别指标具体描述情况如表1所示。基于表1内各井区水窜水淹通道识别指标,采用模糊聚类算法,通过标定、构建模糊相似矩阵、聚类以及最优分类阈值确定的过程划分确定注水井内是否存在水窜淹通道。
1.4自適应逐级调控过程动态示踪监测技术
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后期环节中采用自适应逐级调控过程动态示踪监测技术对井区水窜水淹通道实施综合调控。
1.4.1示踪剂测试级次设计方法
作为示踪监测与综合调控有效完成的基础,逐级调控不同等级井区化学示踪监测过程中,示踪剂监测级次确定过程中既需分析示踪剂监测与调控,同时还需要防止产生凝胶段塞注入导致示踪剂监测检测出现偏差的问题[10]。
向井区水窜水淹通道注入凝胶段塞的过程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底层压力形成变化,因此需以相应注入压力条件下,井区水窜水淹通道的注入流体分布情况为检测目标。由于凝胶关联时间与压力传导过程中具有一定时延[11],因此在一级次示踪剂浓度满足上限值标准的条件下,示踪剂监测结果受注入凝胶段塞的影响并不显著。设定注入的凝胶段塞与级次示踪剂数量分别为E个和F个;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施工时间为T;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施工过程中不同段塞注入时间、成胶时间和示踪剂监测时间相加所得结果需不高于T。若井区内j井存在i个裂缝条带,各条带内包含若干水窜水淹通道,因此可利用n个流管共同构建的流管束描述第i个裂缝条带;其中D表示各流管的直径。
1.4.2示踪剂选取标准及用量计算
在利用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对井区水窜水淹通道实施逐级调控过程中,确定有所差异的示踪剂与确定不同级次示踪剂使用量极为重要。
1)多级井区示踪剂选取标准
以往普遍使用的单次示踪剂测试过程中,仅依照示踪剂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井区岩石性质与注入水性质、外部环境、经济与政策等标准选取合适的示踪剂[12]。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中,选取示踪剂过程中,不仅需考虑以上选取标准,同时还需关注各级次示踪剂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同注入凝胶性质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以上示踪剂选取标准,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中需通过各级次交替注入的方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示踪剂。同时选取的若干种示踪剂需实施耐热性、匹配性以及吸附性等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通过分析与对比得到,所选取的各类示踪剂间需确保吸光波长度上限值具有明显差距,且凝胶吸附性较低的示踪剂。
2)示踪剂用量确定
根据井区水窜水淹通道特征分析得到,通道内注入水集中于低流动阻力的水窜水淹通道体系,通过示踪剂追踪注入水能够确定井区水窜水淹通道状况。基于此在Brigham-Smith水驱标准下,采用五点法井区示踪剂用量计算方法确定基于自适应的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技术中示踪剂用量,计算过程中的含水率可通过以下过程确定:
基于连通单元物质平衡方程的隐式差分离散,能够获取压力求解方程,利用其确定井区不同井点压力后,利用式(1)确定不同井点间连同单元内的流量:
为提升含水率计算结果的准确率,需优化式(3),对其实施插值处理,获取i井内源于j井的含水率;以此为基础,确定不同上游方向上的含水率,利用式(4)确定i井的整体含水率: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试验区域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西部第1个千万吨级别油田,集中针对准葛尔盆地与周边盆地油气资源进行探勘、采集、传输与销售。该油田累积产油量高达2亿t以上,当前开发率分别达到23%和4%左右,具有极为广阔的勘探开发潜力。
克拉玛依油田渗透率均值与孔隙度均值分别为1.10×10μm和13.0%,井区水窜水淹通道为标准的裂缝性通道。受储集层等外界因素影响,该油田井区注水过程中存在显著水窜水淹问题,导致含水率均值高达73%以上。以验证本文技术调控效果为目的,选取油田内FHW3016井区进行本文技术试验。
FHW3016井区注水量和注入压力通常为14.5 m/d和4.2 MPa,井区内1井、2井和3井的含水率均达到80%以上。本文设计调控调驱剂整体用量为421.65 m,其中前4级和第5级主体段塞分别为71.25 m/级、74.98 m。
2.2调驱剂凝胶性能分析
调驱剂凝胶封堵性能测试采用双液法模拟填砂管方法进行,基于侯凝时间同填砂管突破压力以及渗透率等参数间的相关性,确定调驱剂凝胶封堵率,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凝胶时间为18 h的前提下,水驱突破压力达到1.94 MPa/m,且随着凝胶时间的延长,渗透率与阻力系数变化幅度均较为微弱。而封堵率达到93.68%时,与凝胶时间为6、12 h时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但同凝胶时间为24 h时相比差异并不显著。由此说明,在凝胶时间为18 h的条件下,调驱剂完成聚合产生了高封堵能力的凝胶体系,封堵效果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3逐级调控多级井间化学示踪结果分析
由图2可知,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前,井区产油量
均值为3.17 m/d左右,而其中含水率均值在83%左右。采用本文技术进行调控过程中,井区含水率与调控前相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10%以上;而井区产油量与调控前相比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接近0.9 m/d。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后,井区产油量进一步提升,与调控前相比上升幅度接近1.15 m/d;而其中含水率均值则持续下降至68.7%。-
由图3可知,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前,井区注入压力在5.5 MPa左右,注停6.5 h后降至0 MPa;由此说明,注入水无法对地层能量提供动力,井区存在严重的水窜水淹问题。在调控过程中,井区注入压力明显提升,达7.1 MPa,注停10 h后依旧达2.6 MPa左右;这说明井区水窜水淹问题被有效控制。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后,井区注入压力继续提升,注停10 h后保持在6.2 MPa左右;由此说明,采用本文技术可显著提升注入水持压时间,控制水窜水淹问题,实现增油降水目的。
由图4可知,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前,井区各井间都形成明显的水窜水淹通道,不同通道发育程度各有差异。其中3井内包含的水窜水淹通道渗透率最高,达到1.1 μ m左右。
采用本文技术调控过程中,井区间水窜水淹通道滲透率与采用本文技术前相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此说明采用本文技术进行井区水窜水淹调控能够有效封堵水窜水淹通道,提升注水利用率。同
时采用本文技术调控前,井区水窜水淹通道渗透率呈现继续下降趋势,说明本文技术的应用具有持续性效果。
3结语
本文研究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以自适应为基础,实现油田井区水窜水淹通道封堵与增油降水的目的。试验结果显示本文技术应用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有利于老油田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1]温亨聪,刘宝宝,杨海涛.煤矿导水通道超前探查研究[J].煤炭技术,2020,324(12):124-127.
[2]祝晓林,葛丽珍,孟智强,等.顶气边水窄油环油藏高效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钻采工艺,2019,41(1):76-82.
[3]沈文洁,赵辉,刘伟,等.基于连通性方法的缝洞型油藏优势窜流通道识别[J].断块油气田,2018,25(4):55-59.
[4]郑松青,杨敏,康志江,等.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46(4):746-754.
[5]顾军,秦磊斌,汤乃千,等.煤层气井内隔水层界面水窜通道形成演化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48(1):87-98.
[6]吕玉广,肖庆华,程久龙.弱富水软岩水-沙混合型突水机制与防治技术——以上海庙矿区为例[J].煤炭学报,2019,44(10):3 154-3 163.
[7]AL-SAEDI H N,FLORI R E,MOHAMMED A,et al.Coupling of low-salinity water flooding and steam flooding for sandstone unconventional oil reservoirs[J].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19,28(1):213-221.
[8]杨柱,赵恰,黄炳仁.矿山帷幕强动水通道注浆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0,245(12):125-129.
[9]肖国华,付小坡,王金生,等.水平井预置速凝堵剂管外封窜技术[J].特种油气藏,2018,25(6):136-139.
[10]江恩慧,王远见,李军华,等.黄河水库群泥沙动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J].人民黄河,2019,41(5):32-37.
[11]安昊盈,侯吉瑞,程婷婷,等.适宜高渗窜流通道的新型桥接颗粒调驱体系及封堵机理研究[J].油田化学,2018,136(2):60-65.
[12]张占华,陈存良,吴晓慧,等.复杂断块油田水窜诊断与识别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9,135(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