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 张换兆(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开放的精神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道路和制度,早期创立者和领导者积极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和技术成为推动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我国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开放合作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面对“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我国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更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不断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更为凸显,越来越有力支撑了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和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全球科技与创新发展大势,立足国情,从跟学追赶到合作并跑甚至领跑,在不同阶段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78年至1989年,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我国全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初步搭建了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框架。1990年至2000年,科技外交成为打破西方制裁的有力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2001年至2012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体量快速增加,本着“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理念,各领域科技合作不断深化,支撑经济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篇章,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高效支撑国内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朋友圈”日益扩大深化。2018年以来,我国续签、新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等各类科技合作协议超过54项,与巴拿马、萨尔瓦多等新建交国家及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美国、欧盟等十大主要创新型经济体建立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7个科技伙伴计划。我国与161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47个国家开展联合项目资助研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三是全球创新治理主动站位发声,我国话语权、领导力明显提升。从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会晤到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从我国提出的创新议题列入G20峰会成果,到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框架下我国首次设计和主导区域与全球能源互联倡议,中国创新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高级职位的中国专家学者超过1200人。2021年4月全国人大批准《关于成立平方公里列阵天文台公约》,全球多方合作、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望远镜启动建设。我国完成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及工程遴选培育工作。“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支持来自42个国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科研,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
四是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中国对全球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在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人超过100万人,长期在华创新创业的外国人才达36.6万人。一大批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我国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不断改革引才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推动中国科技人才实现净流入,扭转了过去40多年研究人员净流出趋势。澳大利亚学术数据公司League of Scholars研究表明,截至2021年3月,中国大学中有超过10%的学者是过去三年的海归,该比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3.7%)的3倍。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也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广度、速度、深度、精度前所未有,我国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进入大国角逐的新阶段,我国进入大国竞争的关键战略十年。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等事关未来国际竞争格局的前沿技术飞速融合发展,不断颠覆现有产业格局。新兴技术发展不仅拓展技术应用的边界,还将国际竞争的形态从物理推向意识,推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演进,从陆权论、海权论的地理空间争夺到新疆域(太空、极地和深海)争夺。未来深蓝空间争夺将逐渐取代物理空间争夺,并成为大国竞争焦点和制胜关键。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促进修昔底德陷阱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改变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格局,推动大国尤其是中美竞争进入关键的十年战略期。
二是新冠大流行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共同挑战将持续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也形成更大的全球合作需求。新冠大流行强化各国政府在应对公共挑战研发中的关键地位,也凸显私营部门的积极作用,还推动科研开放共享和在线成为新的常态,推出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在新技术不断解决大流行现实需求和公众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形成更大的技术监管风险,产生所谓“信息大流行”。新冠大流行应对的政治化进一步激化了科技创新地缘竞争格局,也加速推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重组和重构。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过去几十年,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光伏、水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今,为应对生命健康、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科技合作的要求更为迫切。
三是面对大变局加速演进态势,各国将科技创新视为影响和决定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主要国家也纷纷加强部署。欧盟以新一轮的“地平线计划”为框架,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双碳”等前沿科技的投入,试图在新的数字主权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试图引领新的“双碳”科技创新。美国拜登政府更是以应对中国挑战为名,陆续推出《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基础设施法案、《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极大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并采取更积极措施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四是科技外交在国际政治格局和双多边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能力提升及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使得各国对科技外交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科技外交,打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遏制我国发展进程,对我国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以及我国业已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均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仍与我国存在强烈的合作意愿,但又想设置门槛,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合作愈发困难。
作为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更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随着探索的深入,世界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难以分割的创新链条。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经验,也是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是顺应全球大势、引领主导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手段,是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是更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提升我国地缘政治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有力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和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局。瞄准重点科技领域、战略科技议题、关键科技区域、重大科技政策,更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将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作为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
二是谋局科技外交,构建成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准确把握当前国际科技创新变化趋势,总结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创新对话、科技伙伴关系等机制,瞄准主要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结合我国重大需求,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强化中美创新合作,深化中俄合作,用好欧洲科技创新资源,抓准中日韩合作机会,开展好同以色列等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谋局东亚、“一带一路”等重点创新区。
三是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国际创新治理挑战,牢牢把握国际新规制定主导权。以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超算、5G等为主的新兴技术成为应对新冠大流行的关键手段,同时也引发个人隐私保护、虚假信息大流行、生物伦理、网络安全等新兴的全球性风险,迫切要求各国强化新兴技术应用监管。我国宜继续加强政府主导下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战略方向,加强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我国全球新兴技术治理规则制定主动权。
四是围绕气候变化、新冠大流行等全球共同挑战,在深化科学合作和应对共同挑战中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基础。深入到毛细血管的科技人文交流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基础。国际大科学计划及工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科技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平台。我国宜进一步谋划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及工程,积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是以国际社会能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传播好中国科技创新声音。中国科技创新不仅为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支撑,也为世界科技进步和提升人类社会福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准确把握科技创新舆论宣传的特点和要求,及时有效地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传播好中国科技创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