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晨霞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三小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入新理念,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并以此形成了我校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框架。老师们努力结合文本内容,开发实践资源,拓宽实践内容,活化实践内涵,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并关注了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指导,融入较多的直观场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知,多层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动态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监控过程的实施,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中,蕴藏着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有强烈的资源统整意识。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段特点,遵循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践、自我探索、自我沟通等原则,利用周边资源,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范本,还承担着帮助学生获取生活经验、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任务。教师根据文本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借助教材举一反三,让学生主动去理解、体验和感受,获得更多的启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新教材有较强的内容统整性。我们可以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如四年级下教材中围绕“美好的品质”这个主题,我们尝试把几篇课文进行综合梳理。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积累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还可以从课外寻找很多的资源,如与美好心灵、品格有关的名人名言、诗歌、绘画作品、书信等,学生在读背中,领略到精神文化的内涵,激起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自然世界、社会百态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实践活动的自然、社会资源包括:自然景物、文化古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其中,文化方面可以有文化艺术馆(如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故居等)、文化艺术设施(如宣传栏、书报栏、文化展示墙、教室装饰软木板等)、文化艺术环境(如雕塑雕像、植物绿化、标语标牌、文化长廊等)。教师应旁征博引,积极摸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社会性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自然和社会。
语文实践活动的学校资源包括学校各种设施、师资、学生、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纸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
借助校读书节,我们开展了“书香伴我成长”的活动。如“我与书的故事”“每月读一本好书”“读书卡制作”等系列主题读书活动。活动中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校资源,在课堂内外让学生真正地说、读、练、讲、做。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校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以各种方式学习语文,在美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心灵。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是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的一个空间,家庭资源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和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充分利用家庭这一丰富的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有益。语文实践活动的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多媒体设备及家庭文化环境等。
1.在关爱中利用语文资源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第二册教材,学习了课文中的《三字经》后,我们拓展教材,把传统的“看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很受感动。有的学生回家后,当晚就给爸爸妈妈暖被子,并在日记中写:“平常都是妈妈给我暖被子。今天,我来给妈妈暖被子,被子里很冷,可想想黄香,我就不怕冷了。”家庭的温情就是在爱的相互表达中得到了升华,而这种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大鸭婆二鸭婆成亲不久,门庭上的新婚对联尚未褪色呢,二狗伢就意外去世了,他是傍晚时分在池塘边洗脚时遭蛇咬了,叫了足足两个时辰后咽了气。
2.在交往中利用语文资源
儿童天生对语言较为敏感,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语文具有工具性,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交际中能得到凸显。在学校里,我们常教育学生对人讲诚信,讲礼貌,讲合作,讲助人。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小伙伴一起游戏;自己尝试去解决与伙伴发生的矛盾;当客人来访时,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更加富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的关系处于互相转换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要引导学生高效地把握教学内容;而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则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教师应凭借教材积极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巧妙地转换三者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点拨启导”(点拨:适时适度点拨;启:启发;导:引导,诱导),便会使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氛围更为浓厚。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程序:
启发导入→参与实践→感悟交流→深化体验→拓展创新
学生活动:
自主入情→自主入景→自主感悟→自主交流→自主创新
教师活动:
导入激趣→实践提示→导入体验→评价反馈→引导拓展
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单元。它不仅关注了学生的需要,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的构建对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综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操作方法。在上述模式的探究中,我们提炼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见表1):
表1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其教学过程和结果给予评价,必须采取科学的评价手段,这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为此,我们依据教学目标,细化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评价(见表2)。
表2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好的参考资料,在教学中,教师用好教材,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不断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外延。同时,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课内和课外的互补、关联。在多轮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修正,形成学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框架,提升语文实践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把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丰富了起来,智慧地运用多种手段,多场合、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思,凸显语文学科的本质。
通过学科整合、资源整合、内容整合等形式,将语文、德育、综合学科、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大大提升学校课程活动的整体性。
重文本又超文本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社会、家庭的大课堂中,无时无刻不汲取信息和养分。
新课标中提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发现学习。合作、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往往在实践中探究、合作,同时又在合作、探究中实践,两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本研究让原本单一的师生活动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我们不仅关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初步构建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评价体系,在实施中体现了“五重”的特点,即:重兴趣、重参与、重指导、重合作、重整合,切实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实提高本校语文学科的课程执行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