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耀智
开展精准化培训,要把握好“培训需求、培训供给、培训管理”三个关键,构建精准培训体系,提高企业育人质量。
高质量发展必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及员工成长需要,针对员工的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开展更具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准化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精准化培训,要把握好“培训需求、培训供给、培训管理”三个关键,坚持在精准培训需求上着眼、在精准培训供给上着力、在精准培训管理上着策,构建精准培训体系,提高企业育人质量。
培训需求是基础,如果需求不真实、不全面,将导致培训与企业及员工需求脱节,既误事误人,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准确把握需求,就要做到对象要明、内容要准、获取要实。
企业根据业务需要设置有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既有共性培训需求又有个性培训需求,明确需求对象的目的,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结合制造类企业实际,需求对象可通过岗位分类、分层予以明确:一是根据岗位业务属性不同可分为管理类、技术类、操作类。二是根据岗位管理技术技能等级要求不同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是从岗位层级与类别的结合上进行梳理归整,比如,管理类岗位可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一般管理岗位等。
培训需求一般由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三个维度组成,其中,组织需求是企业在组织文化、战略愿景、政策制度等方面对员工的顶层牵引和共同要求,其要义是“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岗位需求是员工从事某一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知识、素养等条件,其要义是“员工从事什么就培训什么”。个人需求是员工在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对能力、知识等方面的个性需求,其要义是“员工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计划的制订,应统筹好三个需求维度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为了全面真实把握培训需求,须综合采用“望、闻、问、切”等需求采集方式:望,要着眼于企业发展全局,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计划以及形势任务要求等方面把握需求;闻,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相关领导、业务专家、基层干部职工等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建议,从走访调研中获取并把握培训需求;问,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各方面需求信息,从数据统计分析中获取并把握培训需求;切,要从单位组织绩效、员工个人绩效分析中获取并把握培训需求。通过望闻问切,综合诊断,把握真实需求。
在充分把握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训、因材施教,着力在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方面优化供给、精准发力。
员工的综合素质由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任何一个维度存在短板,都将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及职业发展。因此,课程优化需从三个维度进行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一是健全价值观课程体系,结合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要求,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课程体系。二是健全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以员工岗位说明书或作业指导书为核心,结合企业的专业种类、专业梯次等构成情况,建立健全专业种类齐全、专业梯次分明、能够满足员工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课程体系。三是健全知识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科技人文、工具方法等知识培训课程体系,为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
要以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为导向,构建企业内训师和外聘专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体系。一是要培育企业内训师,建立健全内训师培养选聘、责任落实、考核激励等机制,不断提高内训师质量,引导鼓励员工勤学苦练、精湛技艺,争当内训师。二是要优化外聘专家,重点选聘与企业有教学科研合作经历、关注关心企业发展、熟悉企业产品和人员状况、热衷钻研培训业务的专家教授承担一定的培训项目,引导和鼓励外聘专家联系企业、联系问题、联系需求有方向性地开发培训课程,提高外聘师资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要以效果为导向,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一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丰富培训手段。要充分利用线上培训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不断开发完善在线学习功能,提高培训信息化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操教学等线下培训手段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线上与线下培训的优势互补。二是坚持岗位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拓展培训渠道。要培育“工作现场就是培训现场”的理念,压实各单位对员工岗位培养的责任。同时,应广泛采取集中培训、技艺分享、比武集训、学术交流、送外培训等方式,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培训项目与业务攻关相结合,创新培训载体。要树立“培训创造价值”的理念,把培训与业务攻关有机融合,把业务难题当做培训课题,业务“瓶颈”在哪里,重点培训项目就跟进到哪里,为业务攻关提供知识资源、智力支持和培训保障。
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是推进精准培训的根本保障,要结合企业培训工作实践,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责任落实、考核激励等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活力和动力。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必须着力增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能力。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以强化党管人才为统领,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培训主管部门牵头抓总,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基层单位各负其责、联动落实的培训工作格局。二要健全制度体系,要以有利于保障企业运营体系有效运行、有利于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培训工作的活力等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体系,提高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三要改善培训条件,要适应培训业务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培训基地、现场培训点、大师(劳模)工作室、培训信息化等培训条件与功能。同时,通过深化企业与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培训合作,不断丰富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实力。
要基于充分发挥企业各方面、各环节的培训优势,建立和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一是要落实企业顶层(具体职责由人力资源部门或培训主管部门承接)在培训规划计划制订、制度建设、资源协调、宏观指导、监督考核等方面的主管责任,发挥企业顶层统筹与引领作用。二是要落实业务部门(如研发部门、财务部门等)对所属业务开展专业培训的主体责任,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培训优势。三是要落实企业基层单位在承接上级培训任务、组织本单位自主培训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发挥各单位的自主能动作用。四是要落实领导干部及专家在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具体职责。五是要落实企业全员在接受组织培训、自主学习提升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通过责任传导,形成上下贯通、人人有责、联动落实的责任体系。
考核是检验培训责任是否有效落实的根本手段。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重点是要完善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式、改进考核结果运用。一是要完善考核标准,健全优化考核指标设置,使考核能够全面、系统、真实反映各方面各环节的培训绩效。二是要优化考核方式,综合采用各实施单位述培述学自评、职工民主测评、培训考核部门综合考评等方式全方位了解被考核对象的履责情况,推进培训责任落实。三是要优化考核结果运用,培训绩效作为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要与部门单位、干部专家、职工个人的绩效薪酬、评优晋级等有机关联,引导各方面各环节重视并做好培训工作,营造比学赶超、力争上游的学习培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