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乌海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内蒙古 乌海 016000)
纵隔肿瘤是纵隔内的若干肿瘤的统称,纵隔处在胸腔正中偏左,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为膈肌。纵隔肿瘤是一组源于纵隔的肿瘤,其种类繁多,可分为原发性肿瘤与继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是机体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所致。纵隔肿瘤包含胸腺瘤、淋巴瘤等,良性病变比例比较高[1-2]。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的肿瘤类型,其形态多样化,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一般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有恶变倾向[3-4]。在CT影像上临床可根据胸腺瘤形态、边缘等分成良性与恶性两种,将其与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意义重大[5-6]。临床急需一检查手段对胸腺瘤与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做出判断,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以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研究以2017年2月—2022年3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与穿刺病理证实的43例纵隔肿瘤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胸腺瘤(胸腺瘤组),33例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对照组),探究两组的CT征象差异。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2022年3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与穿刺病理证实的43例纵隔肿瘤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胸腺瘤患者为胸腺瘤组,33例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胸腺瘤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9.37±2.48)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BMI(23.54±0.67)kg/m2。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51~66岁,平均年龄(59.62±2.34)岁;BMI 17~26 kg/m2,平均BMI(23.64±0.7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病历有关资料齐全;②患者纳入均遵循自愿原则,对本次研究知悉,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全身性感染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③合并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④有意识障碍,难以进行正常交流者;⑤合并免疫系统病症者;⑥存在精神疾患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⑧合并其余恶性肿瘤者。
选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施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设定仪器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350 mA,层厚5 mm,间隔2~5 mm,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到横膈,首先对患者施以常规CT平扫,扫描结束后施以增强扫描;予以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800)对患者的肘前静脉注射,剂量为1~1.5 mL/kg,控制流速为3 mL/s,扫描完成后,将所得图像上传至后处理站,由两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所有图像阅片并诊断,出现意见不同时由两名医师共同讨论得出最终结果。
①两组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各类型占比对比;②两组CT成像的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ass-cardiovascular interface,MCI)形态、四周脏器间隙与四周组织分界各类型占比对比;③两组CT成像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的各类型占比对比。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胸腺瘤组与对照组两组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占比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各类型占比对比[n(%)]
胸腺瘤组与对照组三组患者CT成像MCI形态、四周脏器间隙与四周组织分界占比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T成像的MCI形态、四周脏器间隙与四周组织分界各类型占比对比[n(%)]
CT成像显示,胸腺瘤组强化不明显7例(70.00%)、轻度强化3例(30.00%);有胸腔积液1例(10.00%)、无胸腔积液9例(90.00%);有淋巴结肿大10例(10.00%)。对照组不均匀强化33例(100.00%);有胸腔积液25例(75.76%)、无胸腔积液8例(24.24%);有淋巴结肿大26例(78.79%)、无淋巴结肿大7例(21.21%)。
纵隔为一解剖区域,前为胸骨,后为胸椎,两边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分为前、中与后纵隔三个部分[7-8]。人体纵隔内器官和组织较多,肿瘤复杂多样,可分为原发性纵隔肿瘤和继发性纵隔肿瘤,大部分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而继发性纵隔肿瘤主要继发于肺癌或其余部位肿瘤。最常见的纵隔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各类囊肿等,以良性为主,占60%~75%左右[9-10]。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的压迫或侵犯症状以及全身症状,恶性肿瘤出现症状的可能性更大,依据纵隔肿瘤性质的不同,治疗包括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的肿瘤,在成人纵隔肿瘤内约占一半,其由胸腺上皮细胞与不同数目的反应性淋巴细胞组成[11-12]。胸腺瘤患者常表现出胸闷、胸痛等病理学特征,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等,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临床对于胸腺瘤的良恶性难以进行有效区分,从而给临床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制定带来较多困难[13-14]。因此,临床急需一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以帮助医师及早鉴别胸腺瘤的良恶性,指导临床施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MSCT动态增强技术与MPR技术成像分析,胸腺瘤组与对照组CT成像的形态是否规则、边缘是否光滑、密度是否均匀占比存在明显区别;胸腺瘤组与对照组患者CT成像MCI形态、四周脏器间隙与四周组织分界占比相比有明显区别;胸腺瘤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强化特点、是否伴有胸腔积液、有无肿大淋巴结的占比相比有显著区别,由此显著表明,胸腺瘤与其余常见的纵隔恶性肿瘤之间的CT征象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CT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明晰,以此指导临床制定合理规范化的治疗,最终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促使患者可获得较为优良的预后。①胸腺瘤的CT征象可概括为: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或欠光滑、密度基本均匀、MCI形态表现为凸出型与平坦型、四周脏器的部分间隙清晰、四周脂肪组织分界清晰、强化特点不明显或者轻度强化,基本不存在胸腔积液、纵隔、腋窝与颈部等部分基本未出现重大淋巴结情况,当出现上述CT征象时,需注意为胸腺瘤的可能。②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CT征象则可概括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密度不均匀、MCI形态表现为灌注型,四周脏器模糊不清晰,四周脂肪组织分界模糊不清晰,强化特点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特征,往往伴有胸腔积液的发生,纵隔、腋窝与颈部等处常存在肿大淋巴结[15]。由此提示,两者之间的CT征象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可通过CT成像鉴别诊断出胸腺瘤以及纵隔肿瘤,能够为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意见。但本次研究尚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可能会对本次试验结果可信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后续临床还需不断完善试验设计,持续扩大样本量的纳入,以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深入对比分析胸腺瘤与其余常见纵隔肿瘤的CT征象特征,从而更为优良地指导临床施以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做到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最终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促使其可获得优良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运用MSCT动态增强技术与MPR技术可有效鉴别诊断出胸腺瘤与其余常见纵隔恶性肿瘤,对恶性肿瘤的鉴别与组织来源的分析亦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临床的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大力推广。同时,通过MSCT动态增强技术与MPR技术可全方面观察病变的特征,以此显著地提升检出准确度,指导临床施行更具规范化的诊治手段,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