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哈尔滨 150038)
目前,杀菌剂的使用仍是控制农作物病害的重要手段,种子处理是防治恶苗病的关键,化学农药能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或抑制其活动,控制种子传病,降低苗期的发病率,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害的再侵染,降低大田的产量损失率。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俗称公稻子,是危害性强的常见真菌性病害,是黑龙江稻区普遍发生的水稻病害,在水稻生育后期调查发病重的地块发病率达10%~20%,严重影响水稻产量[1,2]。本试验选用9 种化学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评价不同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有效防治恶苗病提供科学依据。
龙粳31。
(1)0.8%精甲霜灵·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稻壮秧剂厂生产);(2)2.5%吡虫啉·咪鲜胺悬浮种衣剂(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生产);(3)25 g/L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18%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11%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福建省莆田市友缘实业有限公司生产);(7)17%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生产);(8)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设10 个处理,随机排列,不设重复,秧田每处理1 m2,各种衣剂处理4 月1 日包衣,阴干1 d,4 月2 日恒温箱浸种7 d,水温12.5 ℃,4 月9日催芽,催芽30 h 后播种(4 月11 日),其它田间管理按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执行。移栽田每处理50 m2,随机排列。制剂用量和用法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
(1)发芽率。播种前每处理随机选300 粒种子,调查发芽率;
(2)在秧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调查恶苗病的发病率。秧苗期选3 盘调查发病株数(每盘以2 000 株计算);分蘖期每小区随机选3 点,每点选取相连10 穴调查总株数、病株数;抽穗期每小区随机选3 点,每点选取相连20 穴调查总株数、病株数。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3)测产。每小区选3 点,每点取1 m2实收,晒干后脱粒,籽粒风干后称重。
发芽率调查结果表明(表2),各处理发芽率以空白对照为中心上下浮动,浮动范围在+1 至-4。
病害调查结果表明(表2),0.8%精甲霜灵·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恶苗病防治效果最好,达100%;其次是11%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和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发病率低,防治效果在95%以上;再次是18%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发病率低于1%,防治效果90%以上;25 g/L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虫啉·咪鲜胺悬浮种衣剂、17%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和25%咪鲜胺乳油对恶苗病防治效果差。
表2 发芽率和病害调查结果
测产结果表明(表3),0.8%精甲霜灵·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11%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18%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等种衣剂对水稻增产明显,增产率在45%以上,其次是25 g/L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吡虫啉·咪鲜胺悬浮种衣剂、17%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增产率偏低。
表3 测产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0.8%精甲霜灵·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恶苗病防治效果最好,且0.8%精甲霜灵·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对水稻增产明显,11%多菌灵·福美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0.2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等对恶苗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有效成分相同的种衣剂虽然含量不同,但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却有明显差异,下一步对7 个种衣剂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检测,进而明确对恶苗病防治效果好的药剂成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