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本化养成教育体系优化与完善探究

2022-10-06 00:03张惠明
江西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效能榜样理论

■ 张惠明

如今,养成教育形式化、边缘化、碎片化、随意化、低效化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提升养成教育实效,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青云学校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思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关注德育内容向构建整体的德育生态的课程结构改变,从树立优秀榜样向树立具体榜样转变,从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课程实施转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养成教育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

养成教育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探索出一套校本化初中生养成教育体系,但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校内外表现不一致,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些问题背后是德育的理论困境和现实困境。

养成教育的理论困境是由德育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德育和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知行合一”,但两者的知与行却很不一样。首先从外部的“行”来说,学科中的行为、行动,更多的指向技能,如物理、化学中的实验能力等,解决的主要是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的问题。但德育中的“行”即道德行为,指的是符合社会普遍规范的行为习惯,解决的是愿不愿意做、能坚持做多久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在班规校纪压力下能不乱丢垃圾,但他在校外或初中毕业后可能又会乱丢垃圾,这便是“养而未成”。而德育“行”的动机和稳定性是难以考查的。再看内部的“知”,学科教学的“知”指向的是知识、原理、规律或思维方式和技巧等,但德育的“知”指的是内心的观念以及依据观念所做的选择,如一个人知道红灯要停的原因,但他仍有可能去闯红灯,所以德育的“知”也难以考查。

除了以上的理论困境,养成教育还面临着现实困境。第一,学校在德育形成中影响力小。学科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知识技能大多数来自教师的传授,所以学校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但道德的形成却涉及很多因素,如家庭、同伴、社会、生活经验与经历等,学校只占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学校养成教育中的合力不够。学科教学由于具有权威性而得到社会、家庭的普遍认可,从而形成合力,但对养成教育来说,社会现象、学生经验和家庭教育并不总和学校德育同步,有些可能还会有截然不同的言行。

为了突破困境,2019 年开始,学校开展了题为“初中生校本化养成教育体系优化与完善研究——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课题研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三方交互决定论”系统性地概括了影响学生道德养成的因素,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规律,对学校校本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优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也是目前能较好地回应上述问题的理论。

二、思路的优化,实现教师以生为本的思路转换

养成教育工作的优化,核心在于教师思路的转换,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便是指南针。2019年10月至12 月,我们通过搜集、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专家培训、教师定期交流汇报等形式完成理论储备。大家很快有了思路转换的意识,即从思考我想教什么、该怎么教,转换为思考儿童是怎样学会或养成道德品质的。那么儿童究竟是怎样习得良好品质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1 年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社会变量对人的行为影响的重要性,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发展个性,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理论、三元交互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观察学习强调人的行为不仅可以通过自身条件反射获得,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即“替代性学习”获得。三方交互决定论认为社会学习中人的行为、环境和认知,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相互决定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决定,人的任何现实表现都是相互作用的产物。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对个体目标的设置和行为选择、兴趣形成与行为坚持、能力发挥和思维情绪反应模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人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的机体,这一观点构成了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三方交互决定论)的主要内容。观察学习经过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以及动机过程四步后便产生行为。班杜拉还提出子理论来分析影响行为形成各阶段的因素。比如,自我调节机制阐述生成过程中自我系统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它现在可用来指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论阐述动机过程中自我评估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它合理地解释了德育“知行不一”的现实问题;自我调节机制中榜样示范作用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学校以学生自我效能提升为目标,以观察学习理论、三方交互决定论为方法,完成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养成教育新方向便确定了下来。

三、结构的优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的生态建构

我们对学校养成教育整体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过去以内容为框架的课程结构强调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却忽视在认知、行为、社会环境的三方互动中养成品质的内在规律,于是我们大胆突破,提出了促认知、养行为、造环境的课程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方面。

1.以“观察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开发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包括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校本教材、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机制的教学策略等。

2.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建立的德育评价模式和实施途径,注重学生的行为管理和行为养成,在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意志磨砺,更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

3.以“三方交互理论”为主要依据而策划实施,能解决知行转化问题的德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并外延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实施的优化,促进日常养成教育的效能提升

课程实施是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最后一公里”,怎样筹备课程?采用哪些策略?如何进行评价?依据仍然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教师从只考虑教学步骤、教学形式,到考虑认知、行为、环境三方交互因素的影响,以及通过观察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增强自我效能。下面笔者以教育学生摆放自行车课程为例,阐述教师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教师不但要有“三方交互理论”的意识,还要确定每个因素要解决的问题,并研究出有效的策略来促进知行的转化。

比如外出春游。教师先和学生约法三章:不乱丢垃圾,文明观景,文明离场;再和学生讨论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明确责任人。在游玩中,有班级摄影师拍摄捡拾垃圾同学的美照……于是大家都不忘保持地面洁净。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总能得到景区群众的啧啧称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得到大家的肯定,学校将反馈做成展板,让学生为自己自豪,于是一个立体的良性循环的捡垃圾课程便落地了。

再如榜样的选取。传统的榜样往往是很优秀的学生,但用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思考后我们发现,传统榜样因为难以企及反而可能伤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广泛寻找榜样,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某个细微的闪光点都会成为老师表扬的对象,谁都可以成为榜样。可能是弯腰捡起一张纸,或对老师敬了一个礼,或食堂用餐后擦净了桌子……这不仅提高了榜样本人的自我效能,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我效能。

五、成效的优化,学校养成教育的全新局面

养成教育课程实施之后,学校的养成教育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在已有校本课程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编写了《青云学子养成教育》读本,进一步丰富、完善德育课程。

1.入校课程。每年新生入校第一周都是入学教育周。这几天,军训课上,学生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礼仪课上,学生明白了举手投足皆文章;励志课上,学生体会到平凡铸就伟大的奇迹……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知礼、懂礼、尊礼、守礼,帮学生把文明刻入心中;激发了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爱、自律,帮学生把励志融入血液。

2.离校课程。学生离校时存在撕书本、画墙面等现象,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校应该是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地方,因此我们的离校课程有一系列“规定动作”:校长兑现和学生的承诺,学生中考前观看老师们表演的助力小品,毕业告别仪式时学弟学妹们的夹道欢送……离校课程,既是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也是播撒善良与文明的火种。

3.节日课程。“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学校依据时令,依次开展“青云节日”课程。“读书节”“月季花节”“科技节”“体育节”“赞美节”……学生在不同的节日里感受生命美好、人生多彩,滋养了心灵,涵养了品格。

4.榜样课程。作为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榜样选取也是灵活丰富的,既有革命先辈,也有保安、清洁工;有教师,也有志愿者同学……孔天成同学荣获“青云谱区新时代好少年”,成了“青云明星人物”,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热情。

猜你喜欢
效能榜样理论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