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与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建构

2022-10-03 01:49冯晓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建党百年符号

摘要:文章以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2》等为研究对象,借助符号、集体记忆的理论,以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对中国共产党人形象集体记忆的建构,旨在从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中获取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立体形象。具体而言,借助时代、场景以及人物三种符号展现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作为革命者、战斗者、奋斗者和奉献者的伟大形象。作品中的视觉符号联结受众,产生有效互动,实现对共产党人形象集体记忆的建构、共享与重塑,展现主题创作对于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建党百年;主题创作;符号;共产党人形象;集体记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212-03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系列主题作品多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2》等电视剧选取重大历史节点,生动还原建党百年之漫漫征途,通过系列视觉符号构建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使受众产生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从而弘扬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彰显建党百年主题作品承载的建构共产党人形象的意义与价值。

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具有记录与写实的特征,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认为,时间、空间及人物三要素构成值得记忆的素材[1]。主题性作品正是借助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的时代符号、场景符号和人物符号重新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进而艺术性地塑造和重构共产党人形象。

一、时代符号:维系集体记忆的现实体验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建党百年历程中这样的符号不胜枚举——五四运动、抗美援朝、改革开放、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这些符号深深烙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借助上述时代符号,以艺术再现形式建构集体记忆、维系现实体验,从而塑造出形象、生动、立体的共产党人形象。

(一)依托特定时代背景建构历史记忆

时代符号作为媒介文本信息的表征描摹出时代背景,再由时代背景引发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而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构建起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完成共产党人形象的重塑与加固。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依托时代符号与受众交流,在互动中建立起意义共同体,实现历史意义的产生与情感的共享[2]。

《觉醒年代》以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为宏大历史背景,构建起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特定的历史记忆。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共产党人以革命者和开拓者姿态带领中国人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跨过鸭绿江》将时代背景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战争,共产党人以战斗者姿态“把美帝国主义打回老家”,热情讴歌英雄儿女,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江大河2》将时代背景置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面对大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共产党人勇于改革、敢于开拓,人民群众在这一特定阶段的历史记忆被激活和唤醒。

《山海情》以脱贫攻坚作为时代背景,构建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历史记忆。共产党人既是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引领者,又是与贫困群体患难与共的同行者。

这些主题性作品依托不同的时代符号,展现了各个时代共产党人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和所呈现的不同形象,这种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发具有立体感和厚重感。

(二)联结受众的现实体验重塑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对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事物的记忆,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3]。社会群体成员对于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一部分来自单方面的历史呈现,如教科书、史实讲述等,另一部分则来自艺术作品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如建党百年主题创作等。正是在这一互动中,主题创作中的时代符号产生思想意义,将现实与历史打通并联结,使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在兼具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语境下得以维系[4]。

《觉醒年代》使受众群体深刻认识建党之初的革命者形象,李大钊为《青年杂志》复刊号撰写的《青春》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人,受众从剧中片段中感知到其强大的感召力,并被革命者坚定而执着的追求所鼓舞。

《跨过鸭绿江》则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这一史诗级的战争场景。在这里,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抗争和不畏牺牲都是以建立一个和平的中国为信念,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形象愈加高大。

《大江大河2》將故事背景置于改革开放时期,其传递出的奋斗精神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为受众刻画了时代洪流下共产党人的奋斗者形象。

《山海情》将故事背景置于脱贫攻坚,通过讲述东西协作扶贫——“闽宁模式”的故事,向受众展现扶贫工作中共产党人作为奉献者的责任与使命,让受众与个体生活产生话题联结,与个体记忆产生牢固维系。

二、场景符号:构建集体记忆的认同空间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在《记忆之场》中强调了地方与空间在集体记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的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5]。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依托各个场景符号构建起中国共产党集体记忆的认同空间,这些场景符号承载着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

(一)重大历史意义赋予场景空间认同

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以代表性的空间场景作为情节延展的主线和人物活动的场所,这些具有历史标志性的空间场景已成为重要政治事件的个性化符号,其超越时代,构建起拥有共同历史背景的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共产党人形象集体记忆的建构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既要有抽象宏大的历史背景,又要有具体可见的历史场景,还要有通过连接互动产生的空间认同——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

《觉醒年代》中的场景包括《新青年》编辑部、陶然亭公园等,在时代进程中被赋予了重大历史意义和记忆认同。《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也是革命青年共谋救国之道的中心场所;陶然亭公园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场所,留下了他们曲折而深刻的探索足迹。

《跨过鸭绿江》中的各个战役场景同样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展现了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战斗者形象。

《大江大河2》中的东海化工厂是国内化工企业的缩影,其发展壮大依托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政策支持与个体的奋斗,这一场景符号既展现了小人物的奋斗者形象,又展现了共产党人引领社会变革的形象。

《山海情》中的扶贫对象宁夏西海固人民和干部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旧貌换新颜。这一“脱贫样本”,体现国家扶贫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作为场景符号,构建着关于脱贫攻坚记忆的认同空间。

(二)现实场景承载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

由于历史题材作品特有的写实性,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中的空间场景符号在现实中仍有遗存,场景的永恒存在发挥着认同空间的最大作用。标志性历史场景的留存、保护与发展跨越时间,承载着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

《觉醒年代》中,《新青年》旧址和北大这两个场景是中国共产党的衍生阵地,构建着对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集体记忆,它们作为认同空间与当下的群体产生联结。北大作为百年学府,《新青年》旧址作为红色建筑,现在依然存在,《觉醒年代》的热播使受众群体认识到这些场景的内涵意义。如电视剧播出后,北大红楼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成为国庆旅游热门打卡点,近万人来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感受早期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跨过鸭绿江》中标志性的场景符号为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构建了认同空间,其中重要战役的地理位置至今仍具有纪念价值,如飞虎山、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场,凝结着志愿军战士一往无前的血性和艰难抗战的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借助战争场景重构,共产党人在战争中奋勇抗争和兼具战略强军意识的形象也得以塑造。

改革开放时的中国处于巨大的变革洪流中,《大江大河2》将东海这一空间场景作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的城市的缩影,承载了群体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路下中国发展和当时共产党人形象的记忆。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对于时代变革中小人物奋斗历程的刻画是当时整个中国的历史缩影。共产党人在这一阶段是引领者的角色,是时代变革中的奋斗者。

《山海情》则选择宁夏西海固这一贫困地铺陈脱贫攻坚故事。在这一特定的空间下,关于我国脱贫攻坚阶段的集体记忆与历史发展脉络产生契合。宁夏西海固的发展变化见证着脱贫攻坚历史记忆与现实的接轨,它也作为历史场景承载着共产党人作为扎根基层的奉献者形象的集体记忆。

三、人物符号:承载集体记忆的符号表征

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作为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其中的人物具备历史代表性。他们作为人物符号与现实受众接轨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作为代表重构共产党人的集体记忆。

(一)典型人物重构集体记忆

人物符号是形象塑造的重要符号表征,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依靠各种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伟人形象与平民形象完成。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特定身份承载着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集体记忆,为集体记忆的重构创造了情感连接。

在《觉醒年代》中,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承载并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发展艰难的集体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中的人物符号具有特定时代的标识作用,也有共产党人作为伟大革命者形象的标识作用,他们的革命历程也是建党之路的历史缩影。

《跨过鸭绿江》关于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主要集中在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与军队领导人形象具备的重要历史身份,唤醒与重构了受众群体对于共产党人形象的集体记忆。

《大江大河2》构建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先行人物代表宋运辉。人民生活的巨大变革也是当时社会变革的表征,在个人叙事与家国叙事的彼此交织中,宋运辉这一形象将受众的记忆带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山海情》中马得福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同样在发扬共产党人为人民而奋斗的作风。马得福是脱贫攻坚战的典型代表,他作为基层干部,将自己奉献于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中。在以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时代,共产党人作为脱贫攻坚战中大公无私奉献者的集体记忆得以建构。

(二)人物形象接轨现实群体

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建构包括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时代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与现实群体的接轨使受众对人物符号的解码具有相同特质的加持。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不仅依靠剧情节奏、人物演绎争夺观众,借此引发全年龄层受众的广泛关注与热切讨论,挖掘人物的当代性特质也是实现与现实青年群体接轨的重要途径。

《觉醒年代》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现代化解读与青年受众达成契合,赢得更多受众群体。如鲁迅“不干了”的表情包正出自《觉醒年代》中鲁迅拿着“不干了”的牌匾在教育部门前表态的情节,表情包内容与当下“打工人”的内心写照高度契合。

同样通过“打工人”与现实群体接轨的还有《大江大河2》中的宋运辉与杨巡,“宋运辉打工人”“杨巡的社畜生活太真实了”作为热门话题引发受众热议。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今广大群体的真实生活契合,从而完成对历史集体记忆的当代解读与重塑。

《跨过鸭绿江》则通过特别策划话题“课本上的英雄”,与作品中英勇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产生联结,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与现实群体的生活连接,以推动与现实群体的互动,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实现历史集体记忆的重构。

《山海情》中的女性角色水花温柔、善良、坚毅,受到了观众热议。女性话题围绕角色水花展开讨论,与现实群体关注的社会话题契合。

四、结语

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通过符号构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集体记忆,实现了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战斗者、奋斗者和奉献者,在不同时代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建党前后,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抗美援朝背景下,共产党人是为和平英勇抗争的战斗者;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中,共产党人是引导人民向前的奋斗者;在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作为奉献者,共产党人适应发展需求,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视觉符号通过影像被留存下来,借助共同历史积淀、被保护的历史遗址以及演员符号与受众产生连接,让受众参与对共产党人形象集体记忆的共享与建构,从而传承其伟大精神。

参考文献:

[1] [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M].方仁杰,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7.

[2] 彭佳.传播符号学: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1):46-56.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記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4] 何平华.论传播语境、价值取向与国家影像的符号表达:兼谈“国家形象公关时代”的对外传播策略[J].新闻记者,2011(8):9-13.

[5] [法]皮埃尔·诺拉.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黄艳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作者简介 冯晓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建党百年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