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新闻是电视观众最爱看的节目之一,而同质化、低俗化是电视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的尴尬状况。文章以长沙、温州两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湖南广播电视台爱晚频道《帮女郎》和温视新闻综合频道《有话直说》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路径。文章探讨了以下问题: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又有哪些不足和弊端,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该如何破茧成蝶、焕发新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重点围绕电视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的关系,融媒体时代如何打造个性化、如何培养“四型”记者团队展开分析与思考,进而针对如何扬长避短,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发展。
关键词:《帮女郎》;《有话直说》;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70-03
(一)《帮女郎》与《有话直说》栏目概述
《帮女郎》创办于2006年,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爱晚频道的一档日播民生新闻栏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其栏目定位是“做有结果的帮助新闻”,为百姓解难,为政府分忧,是湖南乃至全国一档有影响力的帮助类新闻栏目。王牌版块“一帮到底”以解决消费投诉、情感求助、公益帮扶为主要内容,坚持独立调查、人文关怀,彰显舆论监督的力度。
《有话直说》创办于2010年,是温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一档实时互动新闻评论节目。栏目定位是“舆论监督、政策解讀、热点引导”,紧扣时代主题,鞭挞丑恶,弘扬正气,促进和谐。每天用记者独到的视角深度报道一个社会最热点的话题,层层剖析,深刻揭露,同时引入公众评论员、本台评论员、嘉宾评论员、网友等多个层面尖锐辛辣而不失建设性的评论观点,使节目更具深度和厚度[1]。
(二)《帮女郎》与《有话直说》外部生态环境比较
1.两档节目诞生背景不同
湖南广电有“电视湘军”的美誉,以大胆创新为受众所熟知。在《帮女郎》节目诞生之前,湖南就有《经视新闻》《都市一时间》等相对成熟的省级民生新闻栏目,以短、平、快为主。2006年,《帮助直通车》(《帮女郎》的前身)横空出世,以“最大帮助,最小伤害”为原则,打造了全国首支专业女性记者团队,近距离、互动式地参与新闻报道,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暖新闻”之路。
浙江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省会城市相比,封闭性的企业结构难以吸引本地人员,不少温州青壮劳动力选择到他乡打工,导致电视节目受众结构的单一性和媒介市场的有限化[2]。温州的电视受众日益老龄化,他们既需要看到权威内容,又需要看到接地气的本地生活。基于此,2010年,温州新闻综合频道《有话直说》栏目应运而生。这档节目有政府背景,也是温州电视媒体中唯一一档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有优越的背景与底气。
2.两地人文环境存在差异
湖南位于南岭以北,洞庭湖以南。湖湘精神总结为9个字——“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广电“湘军”因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被人们熟知。湖南广电不仅有《歌手》《声临其境》等先锋娱乐节目,还有喜欢用故事体、新媒体编辑手法的《帮女郎》新闻节目。《帮女郎》节目形式多样,如记者出镜、情景剧等,编辑手法上有花字、特效、音效、转场等,为新闻增添了可看性、趣味性。
沿海城市温州注重商业发展,形成了开放、兼容的温州文化。温州人实用至上,从善如流,《有话直说》栏目的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传统新闻制作方式,同期声加配音,没有过多的修饰,编辑速度快,但也较为传统保守。
(一)选题方向的异同
《帮女郎》与《有话直说》在新闻选题上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民生事件,包括突发事件、法治题材、民生纠纷等。此类题材的新闻因为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权益保护息息相关,再加上会有劲爆的冲击性画面,所以是民生新闻栏目普遍热衷的题材。不同的是,《有话直说》更偏重于关注家庭纠纷、法治类问题,一方面,以当地百姓为故事主角的家庭纠纷更能够吸引本地观众目光,另一方面,法治类题材较为劲爆,还有普法警示等作用,收视与口碑一举两得。相较于《有话直说》栏目,《帮女郎》在选题上更偏向于帮助类。节目除了有民生维权、调解矛盾,还有不少寻人寻亲、公益帮扶、情感调解等内容。如2021年7月播出的《姐姐在健康码上找到失联五年的弟弟》,报道了湘潭戴女士通过健康码查询到失联五年的弟弟的核酸检测信息,《帮女郎》记者陪同戴女士找到弟弟并成功见面。该稿件仅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就达到了6869.8万次,点赞量50.6万次,引发了全网寻亲热。
(二)稿件结构的异同
虽然《帮女郎》与《有话直说》都很注重结构,但两者在表达方式、稿件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为比较两档节目在稿件结构上的不同之处,笔者选取了两者分别在2021年1月24日播发的《盲人母女的心愿:我们想出趟门,探亲买年货》和2021年1月30日播发的《残障人士献血各地执行不一是保护还是“歧视”?》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帮女郎》栏目的《盲人母女的心愿:我们想出趟门,探亲买年货》稿件全程没有配音,记者既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始终与当事人同框,将自己帮助的过程也作为稿件的一部分记录下来。用口播串联的形式推进发展,且使用了花字、音乐等网感表现手法。这条稿件采用的是“华尔街日报体”——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勾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3]。
而《有话直说》的《残障人士献血各地执行不一是保护还是“歧视”?》则采用了传统的“倒金字塔体”——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一般用于突发报道[4]。这条稿件的导语开宗明义,直接点出新闻的核心内容,之后通过配音加同期的方式,对“有关部门拒绝残障人士献血”开展暗访调查,是非常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虽然这是一条批评性报道,但遣词造句间,记者更多是进行客观中立的记录,不做评判、不带个人倾向。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正是《帮女郎》和《有话直说》稿件风格的最大区别。
(三)主持人风格的异同
《帮女郎》的演播厅采用虚拟抠像,主持人是坐播和半身出镜;《有话直说》采用的是实景演播厅,主持人采用站播、大景为主近景为辅的方式出镜。着装上,《帮女郎》的主持人多穿着颜色鲜艳、饱和度高的职业套裙,活力满满;《有话直说》的主持人多穿着颜色深沉的套装西装,庄严稳重。
《帮女郎》主持人的话语风格接地气,比如“这还真是活久见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等等,展现出主持人的热情、乐观,颇有网感;《有话直說》的主持人在播报过程所呈现的风格较为正式,更显理性、克制,注重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记者队伍风格的异同
《帮女郎》的记者平均年纪28岁,有青春的外形和满满的爱心,以善意帮助为行动指南,每一次稿件记录就是一次帮助的过程。《有话直说》的记者设置为“小分队”式,主要的四个小分队为“说到就到”小分队、“播报深一度”小分队、“爱心天使”小分队以及“和事佬”小分队。有的以报道当地的突发新闻为主,有的注重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二次挖掘和深度报道,有的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爱心救助。由此看来,《有话直说》记者团队的设置比《帮女郎》更为细分,而《帮女郎》更加注重栏目品牌外宣以及记者团队的整体形象打造。通过在全网主流新媒体平台开设“芒果帮女郎”“帮女郎一帮到底”矩阵号,“帮女郎”全网粉丝规模已超过1000万,且孵化了“维权记者帮小霖”“帮女郎花花”等网红记者号。《有话直说》都是单人出击,没有记者品牌,不推广不宣传,记者的面目较为模糊。
(一)报道选题同质化严重,多为监督批评
《帮女郎》《有话直说》的报道风格不同,但在选题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两者都以维权监督报道为主,虽然这些报道事关群众权益,但题材较为普遍化,容易使观众形成审美疲劳。事实上,这也是全国民生新闻栏目共同面临的问题:题材局限、关注面窄、内容雷同,特色不鲜明、个性不突出,缺乏差异化内容。
(二)报道内容流于表面,鲜有深度思考
在进行报道时,两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大多数仅仅是报道事件本身,记者将精力过多集中于解决求助者的投诉和解开眼前的问题,很少深入探讨事件成因以及事件给社会和大众带来的影响,很少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建议,也就很难从一档民生新闻转变成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新闻。
(三)报道范围在领域、地域上都有局限性
领域上,两档节目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消费、邻里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对法律法规、政策性内容、经济方针等“大民生”选题很少涉猎。地域上,两档节目关注的对象多为所在城市的市民,常去的场所多为社区、小区,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问题的关注甚少,偶尔有一些涉农报道也大多是趣闻。这是因为两档节目的单位所在地为城市,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为采写圈定了范围,也成了一种桎梏。
融媒体时代,无论是领域还是地域都已经突破界限,民生新闻栏目要分清“大”与“小”的关系,拥有敢于破圈的勇气、深度融合的钻劲,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报道“小事件”,反映“大民生”,影响“大政策”
都说“民生无小事”,每一桩看似“小”的新闻求助,对群众来说都是他们人生中亟待解决的大事。民生新闻记者大多数能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助群众解决眼前的难题,但其实每一个群众的“小难题”都反映了“大民生”,每一项民生“小实惠”都能体现国家“大福利”。新闻媒体有责任、有义务透过“小事情”,挖掘掩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政策背景等,通过解决一桩桩民生小事,来反映民生大问题,从而影响国家“大政策”,通过“大政策”又促进“小事情”的解决,从小事到大政落到细处,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大循环。
(二)抓住“小切口”,树立“大局观”,做出“差异化”
新闻媒体应该有“窥斑见豹”的眼界,能区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久利益的辩证关系。除开节目本身,更要培养受众的思辨能力,通过对“小个案”的关注,激发群众对社会问题的“大思考”。面对大同小异的电视民生新闻题材,应亮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招牌,如《帮女郎》每条新闻都从“帮忙”出发、《有话直说》的犀利评论,都是其差异化的个性展现,这些都是帮助民生新闻栏目增强竞争力、脱颖而出的有力砝码。
(三)移动“小屏”先行,主流“大屏”发声,打造“四型”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5]。融媒体时代,人们看似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实则收视习惯已转移至小屏。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将“大屏”新闻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分发,顶多算得上是合格的新闻团队。一支优秀的新闻团队,必须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型的融媒体团队。用“小屏”思维做新闻、做到移动先行是所有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大屏”新闻节目与“小屏”及时创作传播紧密结合,才能扩大传统媒体声量,擦亮栏目品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为此,新闻栏目不仅需要打造自身品牌,更需要培养既拥有主流媒体的严谨态度、又懂得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全能型记者,从过去的作者思维转换为用户思维。新闻栏目不能仍采用传统的我播你看、单向输入模式,而应该通过新闻事件实时直播、开设网红记者账号、新媒体平台留言等方式,与受众充分互动,打造一个能让观众表达观点、分享生活的平台,从而增强观众黏性。
声音是有力量的,媒体有责任传播真相。但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发声,重要的声音是会被淹没还是会继续响彻人群是一个问题。因此,以坚持导向为底线、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引领时代为责任的电视民生新闻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同时,应清楚地认识到,题材狭窄、缺乏深度、互动性差是掣肘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硬伤。传统电视鼎盛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拼的是规模和平台,而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拼的是内容和创新。电视民生新闻需要认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在共性中发扬个性,开辟与众不同的新闻“小径”,汇集民意共识“大道”,才能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抓住“小切口”,做好“大民生”,打造个性化“战车”,培养融媒型“战士”,是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持续展现强大生命力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 倪维行.市民监督与媒体监督的有机融合[J].视听纵横,2012(6):5-6,8.
[2] 杨梦园.温州中小企业用工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6):5-6,8.
[3] 王紫萱.探讨“华尔街日报体”的电视新闻实践[J].才智,2019(28):82-84.
[4] 李岩.倒金字塔结构组织规则和构建方法[J].青年记者,2015(35):38-39.
[5] 石光辉.涨知识|什么是“四全”媒体?[EB/OL].共产党员网,https://www.12371.cn/2019/02/28/ARTI1551308249887568.shtml?-from=groupmessage,2019-02-28.
作者简介 贺丽,本科,记者,制片人,研究方向:民生新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