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探析

2022-10-03 03:51:27王宗显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彻底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无时无刻不充斥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文明意识薄弱、应急能力欠缺、心理防线过低等,这是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不健全、不重视所致。因此,文章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运行存在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传播学、社会学和网络法治建设等多层次、多角度出发,系统探索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建构,旨在进一步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28-03

一、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建构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在高校的发展情况,笔者采取文献查阅法、走访调查法等方式进行基本调研。调研发现,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基本建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建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重要支撑[2]。高校中任何一个机制、体制的建构,往往都会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把各个机关、教辅等部门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工作。

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建构而言,要专门成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组,其中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扮演主要负责人的角色,其他各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在职责范围内发挥作用,共同开展培育工作。

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执行者是专任辅导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逐渐增多,学校官网、官微的管理人员、各院系、各部门负责宣传的人员、心理辅导员、思政老师以及各个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都是大学生网络文明培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上而下的队伍梯度结构对于开展网络文明培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普适性、实施性。

(二)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初步运转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良好的运转载体。由于在运行过程中,机制所处阶段不同,运行的载体和程序也要随之调整,这是成效最大化的保证。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首先要确立目标,依据结果导向使整个机制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这对培育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培育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依托于多样的运行方式,以适应互联网的瞬息万变,这为培育机制创造了良性的运行环境。

整合多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文明培育机制的运转资料发现,运转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开展关于网络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有参与感,增强主人翁意识。例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第二,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例如,各类宣传制品(H5、海报、条幅等)、宣传讲座等。

第三,结合当下网络热门,综合多种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认可度、喜爱度。例如宣传平台的多样化、打造IP热点等。以上所述运行方式对于培育机制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在高校思政大格局中属于核心力量,包括机制内在的合理性、科学性,外在的资金支持、设施条件等。

近年来,国家对于互联网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其中相关政策的颁布等,最重要的是各类网站的宣传思想都时刻体现出主旋律的内容。高校也逐步开展多元化、多路径的探索,整合内外部资源,作用于思政大格局的建构,这对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

在调查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保障。高校通过一系列制度文件支持网络文明的建设,使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具有约束性、规范性。

第二,资金保障。高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完善保障培育机制的软硬件设施,这让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在建构过程中有了基本动力。

第三,社会保障,社会各界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持是培育机制发展道路的可持续保障。简而言之,保障体系的积极构建是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长效化的重要支撑。

二、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助推社会发展、经济上行,还推动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自我、探索世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自我行为认知不成熟,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协调性、创新性不足,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等[3]。

(一)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行为认知不成熟

影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首要问题来源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自身认知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大学生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自制力、辨别力都处于薄弱阶段。再者,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接受网络中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这也导致大学生对互联网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关注度特别高,对各色网络信息的獵奇心理比较重。

在网络世界中,凡是热点话题的讨论、新兴应用的出现等,大学生往往是最活跃的参与者,但是大学生的自制力有待加强,这也导致大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不够理性客观,如网络利用率过低;只注重娱乐功能,忽视了教育功能;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网络道德规范意识不强,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这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存在非理性或者冲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培育机制的构建。

(二)高校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协调性、创新性不足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协调性、创新性不足与高校参与此机制建构的人员有直接关系。各单位的人员未形成合力,协调配合力度不够,这让培育机制的成效大打折扣。

在运行过程中,创新性的方式方法运用不够,对待问题,仍然大量采取堵、撤、删等传统管理模式。不重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灵活教育,且高校教育者对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不够深入,只采取单一的运行方式,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需求。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和网络新媒体的發展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匹配,或者说滞后。目前看来,高校基本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都是渗透在大学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等课程中。因而,缺乏系统规范的网络素养教育章节。

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通畅,没有给网络素养教育留出一个提前量,这都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和良性运行。

(三)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大部分家长认为自身对网络的使用、认知还不如孩子,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认为孩子已经成年,对其很信任,认为大学生使用网络肯定比家长强,放任不管、不加引导。还有家长觉得网络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占用孩子过多的精力,甚至把网络看成洪水猛兽,可能在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两者都表明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缺失,是一个亟待补齐的短板。

社会方面,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措施比较欠缺,关于网络文明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仅仅依靠道德层面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平台的自律也很重要,只有整个社会的环境风清气正,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构建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整合政府单位、媒体平台、高校资源等力量,多维度构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3]。“创新科学机制,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历史赋予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自我管控能力

大学生群体作为目前我国主要的网络用户群体,网络素养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差异性,比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等。高校教育者要针对不同情况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大学生本体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网络空间中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深刻认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大学生要理智甄别网络信息,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想认知,以建构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首先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大学生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的各种事物。

其次要认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建立系统的网络理论框架,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各种网络信息的应急能力[4]。

最后要积极参与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讲座,从典型案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互动交流,关注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体验反馈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交流性让网友可以随时随地发布社会新鲜事或针对某一热点加以评论,特别是随着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流行,大学生在交互性、体验性极强的虚拟世界中被逐渐湮没。所以,网络平台设置网络文明素养体验反馈环节,发动网友参与到培育机制的构建中,以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吸引各界网友建言献策,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以理性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反馈到互动专栏中。

网络的力量是庞大的,一个热点可能短时间就形成巨大的网络舆情,各大新媒体平台,特别是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要勇于制造正导向的热点,这也正是培育机制评估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建构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根据网上不同态度、不同观点的反馈意见,后台工作人员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为培育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5]。高校教育者可根据反馈环节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不同情况学生的比重,适时调整工作。

(三)加强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环境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齐头并进。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是培育机制构建的底气,要发挥社会主体的宏观引导作用,做好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建设更加开阔的育人平台和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更加责无旁贷;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明确家庭承担的教育使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身网络行径。

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文明方面的政策法规、监督体系等,国家要积极制定新媒体时代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的标准,统筹教育部、网络信息部门等构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让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在大环境下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其次,高校要发挥主阵地优势,开设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课程、组建大学生网络文明宣讲团、开展校园网络文明素养的文化活动等。

最后,要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配合学校,推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是一项持续、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层面共同发挥作用,国家的宏观政策、社会的整体环境、高校的育人课堂、家庭的道德观念等对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培育祖国建设者的摇篮,更应该把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大环境培育充足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淑洁.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2] 朱胜楠,郭冉,高蓉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9(11):108-109.

[3] 林艺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

[4] 葛恒.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探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5):39-40.

[5] 何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J].数据,2022(1):188-190.

作者简介 王宗显,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1:59: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高教探索(2015年4期)2015-04-29 0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