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芳 柯春芳
摘要:文章通过对黄石日报社实地考察、线上座谈等形式,并结合与武汉、无锡、嘉兴、杭州、南昌、十堰、襄阳、荆州、宜昌、咸宁、黄冈等多家城市党报的交流学习,探讨城市党报融合发展路径,总结经验研究分析,得出城市党报应该依然坚持内容为王,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优化人才队伍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赋能三轮驱动,从而引领融合传播新业态的结论。建议城市党报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党媒属性,办好党报,扩大党报覆盖面,稳定报社发展基础;打造优质品牌工程,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深度融合,明确“龙头”、加快进入主战场,按“实用好用、协同高效”原则配置资源,推动新媒体产业链开发,以此助推党媒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
关键词:城市党报;媒体融合;传播新业态;发展路径;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086-03
在与十多家同行交流中,笔者发现城市党媒已经全面进入全媒体传播新业态,虽融合模式各不一样,但都是结合实际、从需要出发设计路径。
这些报社切实打破政策限制和行业壁垒,进行理念更新、体制改革,激发了内在动力,增加了媒体活力。
(一)向融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各报社在继续强化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同时,全面提升新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并以构建全媒体为契机,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11家报社都拥有报、网、微、端、刊、屏等媒体平台,多种媒体共同发力,受众总数高的超千万直至上亿,少的也有几百万,受众规模、影响人群远超纸媒时代,引导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打破政策限制与行业壁垒
各媒体逐步打破政策限制与行业壁垒,强化产业发展,助力媒体融合。十堰日报社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公司化运作,将广告行业部和网站行业频道,转型为子公司;第二步产业化探索,“股份合作+产业延伸”跨界经营,如入股诺顿热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宜昌兴发集团合作开发神农鸡血玉项目,与十堰亨运集团运营网约车运营管理平台——斑马快跑;第三步,进入资本市场,出资300万元入股湖北日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基金投资[1-2]。
(三)改革考核激励制度,全媒体一体化运作
目前,大多数的报社都实行不同平台一体化管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都纳入一元化管理,建立了全媒体标准考评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员,任务到人头、实行量化考核、成绩决定级别、责任与奖罚挂钩。如华东五市的报社均已实施以“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数字化评估体系。其中,都市类媒体尤其重视内容产品的新媒体传播数据,考评考核由纸端转向指端。首先,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突出新媒体优先,以传播数据为考核评价的基础数据,向融媒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向优秀作品和创新产品倾斜,扩大奖励人群作品范围,提高奖罚力度,定期评选优秀稿件、颁发总编辑特别奖等,对有重大影响力大的稿件作品予以重奖。其次,进一步完善策划机制,锻炼采编人员的创新能力。如新华日报建立了各级部门和各类人员自由组合的策划机制,同时通过评选每日好稿、一周好稿,一月好稿、对采编人员的工作成果予以正向反馈。这一制度很好地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与策划能力,形成了“新华拼”精神[3]。
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瓶颈,必须建设强大的人才队伍。
(一)梯队培养,打造融媒人才成长通道
如今,各家报社都在积极打造融媒人才成长通道,让员工通过观摩学习、培训技能、实战演练等方式,学会采、写、拍、制等各项本领,从原来单一的文字记者成长为一专多能的融媒体人才。此外,各家报社为满足发展需要和工作需求,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补不同类型人才。例如,南昌日报社针对人才类型和层次分类施策,尤其重视新媒体、新技术人才的引入,突出新媒体人才优势,补齐人才短板。选拔人才按照“先面试,后笔试,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行,促使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符合报社技术开发、经营管理、项目实施、采编策划的实际需求。同时,为适应各类专业人员技能提升需求,建立完善入职教育、师徒结对、专业培训、职称评聘的全流程培养系统。此外,该报社还设立了“每月一讲”制度,使之成为比拼业务的平台。
(二)优劳多得,激发员工事业心和积极性
杭报集团优化干部选任和管理,采用常态化干部轮岗交流、通过内部招考、双向选择等机制促进报社内部人才流动,南昌日报社通过设立首席记者、主力记者等席位,提高待遇,提高积极性。咸宁日报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职工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保持充足的干劲。而十堰日报社、襄阳日报社、黄冈日报社等媒体主要通过“公开招考”“特殊人才引进”等途径,解决人才的身份和编制问题,为职工谋取长远利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激发了员工的事业心和积极性,为报社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这些报社,班子有自豪感,职工有获得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让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职工也在报社得到了价值体现和满意的收入。
新传播技术正在改变媒体生态与传播业态,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最大动力。
(一)从技术思维向产品思维的转变
新华日报社技术装备部主任章劲松认为,媒体的技术部首先要强调它的媒体属性,然后才是它的技术特征。技術部门必须要深入一线了解业务的流程与需求,培养能发现痛点、优化流程、架构规划与技术整合的能力。新华报业与东软合作,构建了“一网(快速网络交换体系)、一云(交汇云)、一中心(指挥中心)”全媒体采编平台,形成内容生产各个环节完整闭环,实现统一整理全媒体、全流程、全要素[3]。
(二)信息化项目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襄阳日报社为例,早在2012年,襄阳日报社就开始部署方正的全媒体采编系统,2017年又建成了中央厨房。但在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上其引入了思拓的全媒体内容生产系统,而思拓与方正不完全兼容,导致报纸与新媒体的生产相对分离,没有真正做到生产上的融合。为此,襄阳日报社在2020年投400万元,将之前的方正与思拓系统全部推倒重建。由此可见,在当前有限的资金情况,对融媒体采编平台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新媒体的发展快速,且形态多样。融媒体采编平台应该在总体规划、架构设计上具备极好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在功能上要能够对接不同的平台,适应不同模式的工作流程,做到数据的灵活展示。目前,根据媒体的技术力量现实,在媒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无法做到全包全揽,但一遍遍试错,又可能错过时间窗口与机遇,因此,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积极引入第三方技术力量或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
(三)孵化核心技术抢先机,助力产业化转型
为抢占下一个媒体发展的技术风口,各大媒体纷纷加紧布局。例如新华报业打造江苏首个5G融媒体实验室、新华传媒云智库平台,推出“蜂鸟”大数据舆情服务等产品[4]。而无锡日报则建设了系列5G场景空间,利用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有偿服务。三峡日报新媒体公司围绕数字出版、媒体融合、政务服务与智慧城市需求,定制研发了星云站群管理系统、星云全媒体经营管理系统等20款软件产品,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书,公司晋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收入3000万元。
(四)发力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融媒资源库
这是一个数据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数据稀缺的时代,而从数据的泥沙中淘出金子,从混沌中找到趋势,就是大数据分析的魅力所在。在考察交流中,几家媒体都表达出对大数据的强烈需求。大多数媒体在全媒体采编平台建设中都把大数据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数据的抓取与分析为决策作支撑和对经营营销客户精准定位。三峡日报通过数据的分析,将采集的内容自动推送到发布平台的相应频道中,对12345热线等市民投诉建议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此形成相关的专业分析报告,一方面行使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一方面也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各媒体纷纷与相关公司展开合作,如杭报集团与凡闻科技合作,新华日报与烽火科技合作,南昌日报社出资300万元参与持股云上南昌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
(一)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党媒属性
城市党报是当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风向标,因此,报社要将党报当作品牌来经营,像擦亮金字招牌一样精心呵护这个品牌。
1.“跟紧、紧跟”办好党报
日报是党委机关报,时政宣传、政务资源是我们最大、最核心优势。几乎所有的报社都提出并践行着“紧跟、跟紧”,紧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以及党委书记的想法和思路。
2.做强党报发行面,夯实发展根基
发展新兴媒体不是抛弃传统媒体,相反,更要咬住青山不放松,牢牢守住这块自留地,进一步“开疆拓土”,把党报发行工作当作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来做。要站在意识形态的政治高度做好说服工作,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党报发行面,让更多组织、团体、人群都能阅读到党报。
3.打造优质品牌工程
嘉兴日报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工程,精心打造,形成了“5+1”体系,即以视觉、评论、经济、热线、周末和人才工程为主要体系的党报品牌。南昌日报持续推进以“品牌新媒、品牌栏目、品牌记者(编辑)、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品牌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六名工程”建设。要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对品牌产品和品牌记者(编辑)进行重点包装,实现“以名扬名”效应。
(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深度融合
各地报社媒体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总体上区别不大,但是由于资源配置、发展模式不同,所取得结果也大不相同。
明确“龙头”、加快进入主战场。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就是要以移动端为“龙头”,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新闻舆论传播的制高点;针对移动端聚合用户黏性不足的问题,要认真研究用户的兴趣、习惯和爱好,并据此及时推送量身定做的新闻资讯、服务信息等;要加强员工全媒体能力建设,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培训、企业文化教育等手段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考核指挥棒,引导采编人员加快向主战场转移[5]。
按“实用好用、协同高效”原则配置资源。融合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符合自身实际。应结合平台定位、平台规模、人员状况、技术配备等要素,按照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的要求设置机构和人员。同时,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设置各采编、经营部门,科学配置事务、划清业务边界,形成高效协同组织体系。
推动新媒体产业链开发。抢抓省市县一体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机遇,建设市级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做强政务平台,发挥用户数据的价值;增加短视频业务;挖掘内容舆情风控产业潜力;开发网络内参、网络安全、数据产品和技术产品服务;在全市主题宣传上,利用全媒体优势生产面对不同群体的精品,提升传播效力。
(三)向上打通渠道,积极拓展外宣市场
建立自己的客户端、网站是造船出海,与央媒省媒合作做强新闻宣传就是借船出海。无锡日报、南昌日报等积极与学习强国合作,建立当地的学习强国平台编辑部,将本地优质内容向全国平台输送;襄阳日报社积极和人民日报新媒体合作,共建“汉江工作室”,接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这些地方媒体不断借助与全国媒体合作的机会,将本地的声音放大,有效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此可见,地市媒体自己建平台,缺资金、缺技术、缺理念,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做好“小而精”的自有平台的同时,搭上央媒航母,借力借势做强新闻舆论。
(四)强化技术升级,让技术为发展赋能
在移动互联时代,颠覆和依靠的都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行业也愈发依赖技术,其中的短板显而易见。尽管告别了“铅与火”,走过了“光与电”,但在融入“数”与“网”的过程中,传统媒体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不少报社的采编系统是20世纪末部署的,从技术迭代来说已经落后了六个“时代”,不仅无法满足报纸的高效安全的生产需要,更难以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对接,完全无法满足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全媒体平台新型传播体系的需要。底层技术升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新媒体就是新技术给媒体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它让传播变得更便捷,让内容变得更生动,让生产变得更丰富。积极引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不仅可以让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更大,而且能够给生产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更多可能、更大市场。
如今,城市党报正在大力推进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城市党报融合发展依然要坚持内容为王,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打造融媒体型人才,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强化媒体技术赋能,通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党媒属性,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外宣渠道,引领融合传播新业态,助推传统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
参考文献:
[1] 雷勇,吕伟.地方报业公司化转型路径探索:以湖北十堰日报传媒集团经营改革为例[J].中国报业,2019(9):37-38.
[2] 周亚晖,刘仲黎.推进媒体跨界发展实现报业转型升级:以十堰日报传媒集团为例[J].传媒,2019(9):37-38.
[3] 刘峰.江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传媒观察,2018(12):34-41.
[4] 王若江,左志新.守正創新,奏响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纪实[J].传媒,2020(16):8-12.
[5] 覃进,潘旺雄,罗文全,等.全国报业“寒流”下江浙报业的别样风景:来自江浙六家报社的考察报告[J].中国地市报人,2019(10):11-13.
作者简介 姚小芳,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柯春芳,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