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的微信网络隐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2022-10-03 05:55詹思微苑明睿陈恺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微信平台影响因素大学生

詹思微 苑明睿 陈恺婧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隐私泄露的问题。本研究以广州地区的微信大学生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假设、运用理论模型分析实际数据来研究微信大学生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得到330份有效样本数据,构建网络隐私安全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对微信大学生用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感知易感性影响不显著。由于研究对象相对单一、未考虑研究模型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不足等问题,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影响因素;微信平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2.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076-04

一、引言

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为社交平台赋能,社交网络使人们得以形成跨地域的交际链条。数据显示,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的90%。然而,人们面临着在社交媒体上不经意间披露个人信息带来的隐私风险。微信偷看用户聊天记录、国内运营商超2亿条用户信息被卖等情况让网络隐私保护成为热点话题。

根据腾讯2020年财报,截至2020年底,微信月活用户达到12.25亿。微信作为一个活跃度极高的社交平台,其合作的运营商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然而,近期的微信阅读未经告知使用用户通讯录、偷读用户聊天记录等新闻让微信用户担忧自身隐私泄露。

社交网络用户由于缺乏信息安全和网络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容易产生隐私泄露,因此,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行为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为了评估网络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和行为,多数研究使用了保护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一般威慑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等模型进行深入的验证和分析。国内现主要以隐私关注水平、隐私保护的自我效能为主要的研究角度,而使用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研究网络隐私模型的情况较少。微信用户当中,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具有较好的教育基础,在校大学生数量为130.71万,排名全国第一。

因此,基于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对广州市微信大学生用户进行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

(一)网络隐私保护已有研究

網络隐私保护行为,是指人们面对在线隐私安全风险时采取的行动和处理办法[1]。申琦(2015)研究分析了手机微信移动应用中大学生隐私关注、自我表露与隐私保护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2]。高锡荣、杨康(2012)的研究认为,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受其隐私关注程度、感知公平程度、感知投诉效益等因素的直接影响[3]。针对社交网络方面的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行为,谭芳等人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络的安全和隐私设计是薄弱的[4]。

(二)隐私保护研究的主要理论

保护动机理论由罗杰斯提出,通过合并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来解释行为改变的过程[5]。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保护动机理论将动机因素纳入用户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6]。

霍夫兰提出了恐惧诉求效果机制,认为目标受到威胁会产生恐惧,刺激或提高个体的内在驱动力,进而自发产生一种积极规避风险、解决危机的行为。

1970年,莱文塔尔提出了平行过程模型,其是对恐惧诉求理论的延伸。在面对恐惧诉求时个体会有两种反应,分别是恐惧控制和危险控制,二者相互独立。

扩展的平行模型是维特在1992提出的,该模型结合了恐惧诉求和保护动机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通过情绪和认知两个过程来接收信息,并回应威胁性的说服性信息。同时,维特提出,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都决定风险信息的有效性。该理论近年来逐渐从医疗健康领域运用到健康传播领域。

(三)研究假设

在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中,人们处理风险信息总会进行感知威胁和感知效能的评估,其中感知威胁分为感知严重性与感知易感性两个维度;感知效能分为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两个维度。在感知严重性维度,信息安全方面[7]的感知威胁对采取保护行为的意愿起到积极作用;在感知易感性维度,用户感觉自己越容易被感染,也就越有可能进行积极的保护行为[8];在自我效能维度,当人们充满信心时,会产生应对风险的积极态度,从而做出积极应对行为,提高对风险的控制[9];在反应效能维度,随着感知到的威胁和效能的增加,个体会被激励通过行为来减少威胁[10]。

因此,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章以扩展平行过程模型为理论框架,基于微信社交平台研究感知威胁与感知效能对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H1:感知严重性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H2:感知易感性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H3:自我效能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H4:反应效能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结合隐私安全保护行为的量表和隐私关注量表,在问卷最后加入了对行为的测量。采取非概率抽样法,以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330份。

(二)样本信息

问卷样本中,男性占比37.64%,女性占比62.36%。在年级分布上,大三本科生所占比例最大,为50.27%,其次是大二本科生,为18.68%,博士研究生占比最小。在每月生活费上,1500~1999元维度所占比例最大,为38.19%;其次是2000~2999元维度,为25.27%,3000元及以上维度所占比例最小,为12.09%。

(三)问卷构成

1.问卷设计

文章以扩展平行过程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威胁与效能对微信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性别、年级和经济水平是其社会生活的主要差异因素,因此将其作为本研究的人口统计学控制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變量程度越高。

2.描述统计信息

(1)自变量—感知威胁。样本群体的感知严重性较低,总体得分平均值为3.82,对于隐私信息被未知公司和企业获取和利用的认知程度最高,得分平均值为3.85。感知易感性较高,总体得分平均值为4.06,对于私密信息泄露的认知程度最高,得分平均值为4.32。

整体来看,样本群体对于微信平台隐私保护的感知威胁的两个维度呈现出一致性,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都较高,整体感知威胁认知程度较高。

(2)自变量—感知效能。样本群体的自我效能较高,总体得分平均值为2.93,对于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保护私密信息的认知程度最高,得分平均值为3.02。反应效能较低,总体得分平均值为2.87,对于主动采取措施保护隐私的认知程度最高,得分平均值为3.08。

整体来看,样本群体对于微信平台隐私保护的感知效能的两个维度呈现出一致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都较低,整体感知效能认知程度较低。

(3)因变量—行为测量。结果显示,行为情况的总体得分平均值为3.07,对于主动采取措施保护隐私的反应程度最高,得分平均值为3.44。根据描述统计得出,因变量的整体偏度小于1,峰度小于2,满足正态分布。

四、研究发现

(一)研究前提测定

1.因变量情况:行为测量

选择微信大学生用户隐私保护的行为反应程度作为因变量,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对其进行程度测量,形成“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程度测量,是一个连续变量。这一因变量正态分布。

2.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情况

因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值都小于2.5,各个自变量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相关性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二)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情况及研究模型

通过SPSS的运算,得出研究模型如上图,控制变量和自变量解释了因变量约44.6%的变化,调整后的R2=0.446,F(7,322)=38.863,p<0.001。

对感知严重性(β=0.172,p<0.001)、感知易感性(β=0.049,p=0.278)、反应效能(β=0.373,p<0.001)和自我效能(β=0.344,p<0.001)均呈正向影响。其中,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对行为测量有显著的影响,而感知易感性对因变量无显著影响,H1、H3、H4成立。

在控制变量中,女性比男性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更强(β=0.050,p=0.233);年级越高,网络隐私保护意识越强(β=0.036,p=0.395);生活费越多,网络隐私保护意识越弱(β=-0.017,p=0.692)。

五、研究讨论

(一)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扩展平行过程模型为基础,探讨感知威胁和感知效能如何影响微信大学生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其中,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对行为测量有显著的影响,而感知易感性对因变量无显著影响。在控制变量中,女性比男性的网络隐私保护意识更强;年级越高,网络隐私保护意识越强;生活费越多,网络隐私保护意识越弱。

1.感知严重性

本研究的数据(β=0.172,p<0.001)发现感知严重性对微信大学生用户的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伊菲内多P(2012)[7]在网络社交、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微信大学生用户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和其对网络隐私的威胁感知严重性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隐私威胁的感知程度成正比。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因为其广泛性、匿名性而具有隐私风险有时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让用户认识到自己面临的信息隐私安全,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习惯,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和防范意识。

2.自我效能

研究数据结果(β=0.373,p<0.001)说明自我效能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如果社交媒体用户认为他们的行为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他们更可能采取积极的安全行为,这与尹美玉、焦洋等(2019)[9]的研究结果一致。技术服务的提供商应该充分考虑技术和平台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通过充分的引导、介绍,增强用户通过自身手段、第三方技术保护自身隐私的自信心。

3.反应效能

数据结果(β=0.344,p<0.001)说明反应效能会正向影响网络隐私保护行为,这与杰西卡等(2013)[10]的研究结论一致。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效能越高,产生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意向的动机越强。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向大众普及隐私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对各方面防护的自信心。网络服务供应商应该努力研发信息安全技术,承担社会责任,为用户创建良好的使用环境,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同时,个人应该积极了解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软件,关注隐私保护政策,扩展知识面。

4.感知易感性

数据显示,感知易感性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间并无明显关系(β=0.049,p=0.278),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样本量过少;二是样本选择群体单一。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生活环境特殊,很可能造成其对网络隐私保护的轻视与低敏性,导致感知易感性较低。

(二)局限与展望

1.研究样本的选择

研究对象过于单一,仅为广州市内使用微信的大学生群体;在年级分布上,大三及大二本科生占比过高;未考虑将“媒介接触”或“媒介素养”作为控制变量,探究其对于隐私保护行为的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优化研究样本、扩展覆盖面,并考虑将“媒介接触”或“媒介素养”作为控制变量或中介变量纳入研究。

2.研究方法

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是一个基于心理学研究而产生的模型,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其局限性在于无法深入研究个体内在的心理处理过程,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结合深度访谈法,使研究更深入和全面。

3.研究模型

本研究仅考虑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对微信平台隐私保护行为反应的影响,未考虑其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针对扩展的平行过程模型内部维度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性做更深一步研究。

六、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社交媒介使用度,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络隐私保护方面仍存在问题。维护网络隐私安全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和引导,平台充分考虑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需要用户加强自我防范。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方可迈出网络隐私保护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布坎南·T,潘恩·C,乔伊森·A.N,等.制定在互联网上使用的网络隐私关注和保护措施[J].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2007(58):157-165.

[2] 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4):5-17,126.

[3] 高锡荣,杨康.网络隐私保护行为: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18-24.

[4] 谭芳,杨阳,卓伊玲,等.网络隐私争议事件中用户隐私关注及情感对比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87-97.

[5] 罗杰斯·R.W .恐惧诉求与态度改变的保护动机理论[J].心理学杂志,1975,91(1):93-114.

[6] 维什瓦纳斯·A,徐伟皑,恩戈·Z .人们如何在脸书上保护自己的隱私:成本效益观[J].信息科学技术协会学报,2018,69(5):700-709.

[7] 伊菲内多·P .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合规性: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的整合[J].计算机与技术安全,2012,31(1):83-95.

[8] 梁海,薛昱.信息技术威胁的规避:一个理论视角[J]. MIS季刊,2009,33(1):71-90.

[9] 尹美玉,焦洋,胡欢欢,等.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疾病感知及行为改变的相关性[J].护理研究,2019,33(12):2178-2181.

[10] 杰西卡·C.罗素,史密斯·S,诺瓦莱斯·V,等.使用扩展并行处理模型评估与文化相关的核黄疸消息[J].儿科保健杂志,2013,27(1):33-40.

作者简介 詹思微,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苑明睿,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陈恺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微信平台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