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错位、荒诞叙事与自我救赎:《兔子暴力》价值深掘与内核拓展

2022-10-03 05:21田燕杜宝彪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

田燕 杜宝彪

摘要:现实题材电影《兔子暴力》在展现女性情感与成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该片以母女亲情与女性友谊的双重并置表现出了主人公水青与曲婷的情感关系,让观众看到了她们内心最真实且复杂的情感世界,呈现出情感错位下主人公的心灵孤独与内心挣扎,以及其艰难的自我救赎。文章在分析该影片母女亲情与女性友谊、情感错位、荒诞叙事等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该片在上映之后引发的大众对原生家庭、青春犯罪、女性情感、错位救赎等话题的强烈关注与讨论,探讨影片的形式创新与故事内核的教化与启迪作用。文章从叙事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影片主人公的情感视域,对影片的创新形式和故事内核进行系统的剖析与探讨,旨在为今后现实题材影片创作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兔子暴力》;情感错位;荒诞叙事;自我救赎;社会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06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贵州现象视域下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QN014

《兔子暴力》上映后引发的关于原生家庭、青春犯罪、女性情感、错位救赎等话题形成观众两极分化的评论,折射了影片选材的社会性和当下性。虽然电影融合了犯罪、悬疑、青春成长等元素,导演申瑜也无疑将其打造成了一部类型片,但转而着力呈现原生家庭带来的女性情感困境,这是导致观众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结合《兔子暴力》创作团队来看,老搭档李玉和方励共同担任该片监制,也使该作品在影音呈现上带有《观音山》(2011)和《万物生长》(2015)的创作色彩。《兔子暴力》延续了女性成长的话语表述,聚焦失格人物的精神困境,以极具现实质感的情感冲击,揭开悲剧事件的表象,以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失为切入点进行反思。形式上,情感错位、荒诞叙事、自我救赎和“兔子”犯罪等叙事元素的背后,是警示世人对未成年犯罪的讨论与关注,探讨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帮助青少年构建一个平衡的内心世界。

一、情感错位:母女亲情与女性友谊的双重并置

《兔子暴力》讲述了从小缺失母爱的小城女孩水青在17年后重遇生母曲婷,并很快与母亲成为亲密无间的密友、伙伴、亲人,面对母亲被逼债、欺辱的局面,为了拯救妈妈、捍卫母爱而绑架好友,并导致局面无法挽回的悲剧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女性情谊和互相拯救的故事,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均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性存在,而女性间直击心灵的情感则缓缓地浸入观者的心灵。

从小被妈妈抛弃的女孩水青,在继母的冷漠和恶语下孤单成长,当有一天生母曲婷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那份对母爱的渴望一下子占据了她情绪的高地。她不断出现在曲婷的生活里,并把朋友金熙、马悦悦介绍给曲婷。就这样,四个有着年龄差的女生组成了“青春兔子帮”,拥有了一段短暂却快乐、自由的温馨时光。四个女生进入隧道之前有一个表白的情节,水青说“我愿意,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即代表愿意为了妈妈做任何事情,不会有畏惧和犹豫。这样一种极致的选择,也好似一种最彻底的自我救赎,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而曲婷也对水青说,“我这次选择回来,是我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决定”。女儿像母亲,母亲像女儿,当水青决定为了拯救妈妈铤而走险时,那份大胆、冷静的作风,让身为母亲的曲婷都感到惊愕。“这份爱如此巨大,大得像怪兽的阴影,甚至让曲婷在其下退行成了少女,一步步跟随女儿的计划走向深渊。”[1]二人像是大女孩和小大人一样的关系,情感的错位导致了身份的互换,当这个错误走向失控,小女孩水青还是被吓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原本处于从属位置的曲婷马上展现出了作为母亲的天性。“没事,妈妈来弄,妈妈来弄”,她安抚好水青,护佑女儿的天性使她独自一人处理残局,最后甚至试图将罪行全都揽在自己身上。

水青和曲婷这对“非正常”“非典型”母女,分别了十几年,却在相处中没有任何忸怩之感。水青曾对她说,“我们不用刻意演母女,自然相处就行”,也没有刻意称呼曲婷“妈妈”,两个人更像是心灵相通的女性密友、姐妹,母女亲情好像被女性友谊代替或是掩盖了,这样一种情感错位,串联起了两人心底对彼此的思念、牵挂。例如在酒店里面对两个催收高利贷的男人想要留下水青“玩玩”时,曲婷豁出性命般将水青护在身后,并最终带水青離开;又如水青为了拯救妈妈于水火,不顾个人安危以及无法想象的后果而绑架了自己的好友,并企图敲诈一笔钱替曲婷偿清债务。相比一般的暴力犯罪片,《兔子暴力》对暴力的呈现是微末的,它更注重对主人公情感的挖掘,将母女亲情与女性友谊并置,这样一种情感错位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成长、孤独、救赎的“失格”故事。

二、荒诞叙事:残酷青春与荒诞人生的激烈碰撞

《兔子暴力》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犯罪片中强烈的视听冲击,而是更注重一种悲伤情绪的渲染,让人不知不觉中体悟主人公纠结、痛苦的心灵,它像一部残酷的青春片,展现了主人公破碎、哀戚的心灵。而这种悲伤的情绪,则来自原生家庭强烈的压迫感。戴锦华曾在分析电影《情书》时指出,“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谓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2]。曲婷的突然出现,使水青、马悦悦的命运走向戏剧化的悲剧,而就算曲婷不出现,水青、马悦悦、金熙等小城女孩的命运也是颇具悲剧色彩的,她们将在死水微澜一般的平静中度过自己的残酷青春。每个女孩的原生家庭都具有代表性。金熙看似是张扬的富二代,其实是父母欠债后被追债人疯狂逼迫的可怜女孩,只能通过自残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马悦悦因父亲在外打工,原本和养父母生活,父亲回乡之后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这让马悦悦几近崩溃;而电影的主人公水青则从小缺失母爱,是一个在重组家庭中孤单长大的女孩,深深地渴望母爱和亲情。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个性,她们偏执、敏感,好像要与这个世界对抗,其实也不过是想要自我保护而已,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们的抗争犹如困兽犹斗,终究没办法冲破藩篱。

电影中的主人公的生活都是非常态的,是无序的,是失衡的,也是荒诞的。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她们无力掌控命运,也无法与现实对抗,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甚至时常感觉孤立无援、担忧恐惧。水青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能自主的环境中,继母家里来人之后要把她这个“外人”赶出家门,在学校要被人嘲讽是没有妈妈的孩子,受尽欺凌、屈辱。曲婷的出现,让原本生活是冷色调的水青,一下子感受到了明媚、温暖,她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即代表着她对母爱无限的渴望。在那个色调昏沉的小城,曲婷一身黄色的连衣裙或是开着黄色的轿车,她美丽、温柔、风情万种,给水青的生活带来了光。然而这种明晃晃的颜色,也代表着神秘与危险。当她以为找到了人生的“乐园”,却无意中步入了危险的沼泽。水青在江边睡着之后进入了一个诡异的梦境,她陷在一张薄膜里,试图挣脱,但嘴巴被捂住,她伸开手掌想要挣脱,却只在薄膜上留下印记。这像是一个隐喻,昭示了她最后的结局。

在这样一种荒诞叙事中,女性作为底层弱者,始终被欺压,她们豁出命拼搏,换来的却是更加深层的黑暗,甚至走向如炼狱一般的结局,“电影里水青搭上了自己,搭上了另一个无辜女孩的生命,还是没能成功营救妈妈”[3]。这就像一场荒诞的梦,她们卑微地想要保护自己在乎的人,而结局却是共同堕入深渊。

三、自我救赎:疯狂执念下的心灵皈依

影片诗意化的镜头非常细腻地呈现了母女俩的情感,深刻地揭示了她们对彼此的渴望和爱,也揭示了她们各自内心的不安和凄苦,母女两人各自都走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曲婷在水青一岁的时候就抛弃了她,大城市的生活并未让她实现人生理想,反倒欠了一身赌债。她回到小城原本想要变卖老房子用来还债,却碰见了离散十几年的女儿。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首先想到的是冲在前面承担后果。“我们有时候做了一个决定,一个选择,要等十多年以后才知道是选错了,我这辈子就已经是这样了,但你不可以呀!”“你都已经等了我十六年了,那就再等我十六年。”显然,面对女儿,曲婷的内心世界是失衡的,她为自己过去做的选择悔恨,并试图代替女儿受罚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从而实现自我救赎。

水青从小生活在没有爱与温暖的重组家庭,处于青春期的她极为敏感、孤独,尤其渴望获得母爱。因此,在早餐摊看到曲婷的第一眼,她就认出了她,并发出了请曲婷吃饭的邀请。水青是卑微的,她甚至不敢要求曲婷认自己,也表示不会打扰曲婷的生活,她只是渴望偶尔能和她站在一起。“水青面对‘闯入者的生母,表现得既没有常见的被抛弃孩子的逆反、敌视、回避,也不是另一极端的孝顺与温从。她当然是极度渴求的,但又在其中维持著自己小心翼翼的分寸与自尊”[4]。但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深深地渴望母亲回到自己的身边。曲婷的突然出现,让水青一下子体会到了母爱归位的慰藉,仿佛就在短短的几天,曲婷就抹去了自己十几年受的委屈,治愈了心灵的创伤,填补了情感的荒芜。影片中有一条隧道,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此地与理想之地的通道,水青曾说,“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出隧道,就能回到最想回到的时刻,我想回到一个有你陪伴的童年”。

曲婷的回归让水青在心灵上获得了安全感,她执拗地想要留住妈妈、留住母爱,即使势单力薄,也依旧和强权抗争。甚至为了帮母亲偿清债务铤而走险对朋友实施绑架,企图通过敲诈获得钱财来抵债。她想要通过自己不断的修复和重建,维护母亲在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样一种不理性的冲动选择,源自她对过去那个没有妈妈关爱的自己的可怜、心疼,并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自我救赎,哪怕是犯罪,也要守住这份失而复得的母爱。这种疯狂的执念,最终让她走向了犯罪之路。

四、“兔子”罪犯:如何避免“潘多拉魔盒”被开启

电影改编自真实案件,一对母女绑架并杀害了女孩的同学,据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母亲很快就交代了案情,而16岁的女儿竟然扛了8个小时,她一直试图掩盖真相,目的就是拯救她的妈妈。《兔子暴力》将这个发生于南京的案件改编之后放置在攀枝花一个小城——米易,在那个时晴时雨的小城中,每个人看似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其实都有自己的秘密,很魔幻,却又离现实很近,由对女性犯罪的关注延伸至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当那辆载着三个走向穷途末路的黄色轿车再次穿越隧道时,一盏盏昏黄的灯交错变换地打在水青的脸上,她如解脱般面带微笑地正对摄像头。此刻,她在想什么呢?和妈妈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马悦悦要去成都找朋友的秘密,还是刚出生时妈妈对自己的爱?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又回想起了那个关于穿越隧道的美丽传说,“过了黑黑的隧道就是太平洋,那里有自由的风和无忧无虑的云”。她的青春结束了,迎接她的将是更加晦暗不明的人生。“电影里没有破案的曲折和动机的复杂,有的只是每个人在影片里命运的飘摇和孤单”[5]。从现实来看,这部电影颇具警示意义,即我们要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关爱,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倾听他们的声音,要让他们表达,如果冷漠对待,任其野蛮生长,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片尾字幕点出主题,“本片的宗旨,在于警示社会和家庭应当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想要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离不开对个体的关注和培养。

影片中的女孩们是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的,她们有的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有的采取自残的方式对抗原生家庭,有的渴望亲情,执着地想要留住母爱,她们在各自的情绪里沉沦,并最终走向悲剧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好坏对一个未成年的影响有多大,要自觉呵护孩童的脆弱心灵。不要让温柔的“兔子”们在现实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绝境,一步步使出杀招,一步步自毁人生。对青少年成长的正确关爱,可以帮助他们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避免“潘多拉魔盒”被开启,从而防患于未然。

五、结语

《兔子暴力》是一部充满罪与罚、爱与悔的电影,“兔子”暴力,不过也是弱者对弱者的暴力,在情感错位、荒诞叙事、自我救赎与“兔子”犯罪等元素的背后,是警醒我们要重视每个家庭的责任与陪伴。《兔子暴力》像是为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打开了缺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藏污纳垢,看到了未成年的悲伤、愤怒和无力,看到了“兔子”们在绝望中走向暴戾。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似乎已经很长时间都忘了关注家庭的裂变,导致家庭关系逐渐偏畸。如何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建构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让悲剧不再重演,是一代又一代成年人特别是为人父母的人必须长久思考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王筱丽.错位的亲情,错位的叙事[N].文汇报,2021-08-16(005).

[2]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91.

[3] 周舟.《兔子暴力》:救“妈咪”的悲剧[N].中国电影报,2021-08-18(010).

[4] 郝茕.《兔子暴力》,发掘了中国电影银幕上极为少见的母女形象[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8/15/1302488761. html,2021-08-15.

[5] 卡生.《兔子暴力》: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原生家庭[EB/OL].三联生活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G2fcA0YDEF6hPJyoECTARw,2021-08-23.

作者简介 田燕,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文化传播。杜宝彪,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红色影视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
在希望与绝望的漩涡中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大型货代企业的“自我救赎”
关于《小狗包弟》一文情感目标的设置和达成过程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