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不论是向全球提供减贫经验,还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都让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提升,中华文化也因此迎来对外传播的新机遇。文章以我国主流外宣媒体的工作现状为研究基础,从对外传播基调和对外传播矩阵等方面阐述新时期对外传播理念。文章以理论结合实际,以世界民族平等共存、世界文化多元共生为对外传播基调,建议借助情感共鸣、文化对照等方式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软着陆,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跨国合作传播、新媒体传播、线下活动传播等方式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格局,让外国受众深入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主张,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传播基调;传播矩阵;搭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053-0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沉淀让中华文明屹立在世界东方。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在不断补充新的血液。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激发了国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斗志,也引发了外国受众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强烈愿望。近两年,在与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自己的大国担当和大国风范,由此收获了更多国际粉丝,他们对中国发展动态的关注度水涨船高。
尽管如此,仍然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评价中有许多误解,甚至一些西方政客主导的媒体无中生有[1]、歪曲事实。在此环境下,对外传播工作者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向外输出优秀的中华文化,向世界解读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从而打消一些外国人因为不了解中国、道听途说而产生的质疑与疑虑。只有让更多外国受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才能被国际社会接受,最终获得普遍认同,从而提高国际影响力[2]。
国家实情、媒体传播、公众的判断与认可,这三个因素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1]。因此,我国主流媒体要把握好民族平等共存、文化多元共生的外宣基调,在传播中华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营造友好的文化交流环境,引导外国受众对中国作出理性判断,建立正确认知。通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够了解和认识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和文明进步的中国,这是中国外宣的重要使命之一[2]。
(一)坚持民族平等共存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西方大肆宣扬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当下,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和互利共赢的主张参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还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强调“共存”理念,因此,我國对外传播工作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特别是在实践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构建“协同”“互助”“共建”的大格局,更多地关注对象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面对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矛盾时,不仅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还要认真、耐心地解答。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宗旨不是殖民性的价值观输入,而是为了让世界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让中国的发展惠及更多国家[4]。
(二)坚持文化多元共生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一国国际形象的传播[4],进入新时期,中华民族有了对本国文化更强大的自信,也就更理解和包容他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也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因此,“文化自信”也促进文化多元共生,让中外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近年来,重点外宣网站国际在线开设了《外媒看中国》《老外在中国》《国际微访谈》《国际三分钟》等专栏,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展现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社会动态的描述、评论,也让外国友人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经历、过往,以及他们与中华文化的交集与故事,让世界人民更全面更客观地感知中国。公众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看到不同国籍、肤色、面孔的人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并在其中各抒己见、展现自我,体现中外文化碰撞下的“和而不同”。
区域性外宣媒体广西北部湾之声常年开设《魅力中国》《看中国》等节目,向目标国家受众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介绍中国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化过程中的巨大贡献。
广西北部湾之声开设的《东盟风情》节目则重点介绍东盟国家的民族文化、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走进使领馆》节目则重点报道使领馆官员的公共外事活动信息;《一词一世界》节目中,特别以中越(汉语与越南语)、中泰(汉语与泰国语)、中老(汉语与老挝语)、中柬(汉语与柬埔寨语)、中缅(汉语与缅甸语)等多语种模式进行分众化传播,通过提取关键词来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热点,体现民间人文交往和情感互动,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亲密感;在《华人世界》节目里,聚焦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的经历与梦想、爱国情怀与思乡情结,通过他们以当地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做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润物细无声”,实现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无缝对接[4]。
北部湾之声的外宣主旨是以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共同认知为交流基础,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传统友谊,不强势推广或指定某一种文化,让文化多元共生,协同传播。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3]。
(三)注重亲和力与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对外传播中,文化亲和力有助于提升传播实效性。以真诚的态度、温和的方式向他们讲述中国人曾经经历的和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用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介绍他们感兴趣的中华文化,更容易激发传播对象的共情能力,获得对方的同理心。
1.共通的情感与共同的利益关切
知己知彼,方能对策精准。在对外传播工作中,从业者不仅需要擅长讲中国故事,也需要学习和了解外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才能从中找到文化契合点,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生涩难懂的抽象概念、枯燥乏味的学术论点、严肃敏感的政治词汇都不适合在对外传播中频繁出现,而通过具象的事物、简单的感知、直接的情感进行沟通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人类共通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对故乡的眷恋,对美食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如脱贫致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容易引起共鸣,外宣可以从这些方向谋篇布局。以广西北部湾之声为例,其开设的《963朋友圈》节目通过聚焦如中缅建交70周年、中越建交70周年、澜湄合作、中国—东盟抗疫合作、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等中国—东盟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体现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强大韧性,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的人心所向、命运走向和共同利益关切。
2.用文化对照解读内涵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常常要将抽象难懂的文化符号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达来体现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文化对照的方式让传播对象心领神会。
当谈及美食文化时,若想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华美食文化特色,可以将不同国家的同类型美食图片编排在一起,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让人快速领悟其中的滋味。例如,将广西螺蛳粉的照片和泰国冬阴功汤的照片进行对照时,人们马上可以从两者同样偏红色的汤汁联想到食物都含有辣味,螺蛳粉中的螺蛳肉与冬阴功汤里的海鲜则都体现了两者味道鲜美,螺蛳粉里的酸笋和冬阴功汤里的香茅又说明了各自调料的独到之处。在文化对照解读的过程中,外国人更容易将中外美食中的异同一一排列,感受其中的新鲜点和趣味性。
在音乐文化领域,文化对照解读的方式也有成功的案例。在中国名曲《梁祝》刚开始登上国际音乐舞台的时候,因为外国观众不理解乐曲名的中文含义,难以对旋律起承转合所诉说的深情感同身受,后来通过在宣传话语中加入了中外共通的情感引导——伟大的爱情,借助西方文化中广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比喻东方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才逐渐打破文化背景差异的壁垒,让这首优秀的国风乐曲走进外国观众的心里。
在旅游文化推介中,越南下龙湾的美丽风貌曾经在中国的旅游宣传介绍中被形容为“海上桂林”,中国的受众通过介绍词可以比对二者的地质特色,能马上意会下龙湾的风情特色,这同样也是利用了文化意象符号在叙事中的印象作用。同样在对外宣传特别是针对越南的受众解析旅游文化时,也可以将桂林山水比喻成“江上下龙湾”。
就婚嫁文化来说,若想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礼仪,也可以通过对照解读中外婚俗的场景、行为、物品等拉近与外国受众的距离,引起共鸣,增加文化亲和力。西方婚嫁文化中有这样的古话:"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翻译过来就是“一些旧的,一些新的,一些借的,一些蓝的”。若是拿来对照中国的婚嫁习俗,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意象,如中国父母在孩子新婚时赠予的传家宝、珍贵首饰、纪念品等物件就是“一些旧的”,新家庭组合时购买的新家具家电,可以理解为“一些新的”,婚嫁礼仪中亲朋好友帮忙助兴带来的物件等,也可以看作是“一些借的”,那么“一些蓝的”在西方婚礼中代表纯洁、爱与忠贞,中国的婚嫁文化中也有一种专属的颜色,那就是“一些红的”,代表着喜庆、热闹,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正如同历史上民族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每个族群都会有自己的纪念物、隐喻体、历史故事以及敌人[5]。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加强国家之间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吸引,找到不同文化中“形似”或“神似”的共通点,减少理解障碍,以寻求对彼此身份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都呈多元化特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应形成立体的传播模式,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新媒体、线下活动等渠道构建传播矩阵,从点到面,全方位发力。
(一)加强合作传播
搭建合作传播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减少信息壁垒,提高沟通效率,提升传播效果。以区域性外宣媒体广西北部湾之声为例,近十年来,它与越南主流媒体在广播节目、期刊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2020年春节期间,北部湾之声与越南广宁传媒中心共同录制了越南语新春特别节目《同春共庆团圆年》,并在越南广宁省传媒中心广播二频率播出。节目从中国新春习俗、各地新春节庆、新春新风尚等方面向越南听众全面介绍了中国新春文化,宣传和展现更加自信、开放和繁荣的中国形象。
除此之外,中越媒体合办并共同编译的期刊《荷花》雜志也由北部湾之声负责运营。近年来,该杂志的发行数量逐年增加,办刊质量不断提升,为中越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旅游等信息。它在越南广宁省云屯国际机场已经投入运营,实现了《荷花》杂志在国际航班上投放,不断扩大杂志影响力。在定期出刊的同时,北部湾之声也兼顾了新媒体平台“荷花杂志”账号的运营维护,坚持以中越双语每日更新“微资讯”专栏,给中越两国受众带来大量文化资讯。
自2009年开始,北部湾之声在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期间,通过策划中外记者联合报道,展现区域贸易合作的丰硕成果和给区域内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其中,在第十五届东博会期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了柬埔寨NICE TV电视台、老挝国家广播电台、缅甸国家广播电视台、泰国国家广播电台、越南之声以及国内的五家省级媒体参加北部湾之声策划的《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六国十一台联合直播特别节目》。本次联合直播活动也是境外主流电视媒体首次通过电视直播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柬埔寨NICE TV通过与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在柬埔寨国家主题馆(D10号馆)区域内设立的演播室,与NICE TV柬埔寨金边演播室互传信号,从而在柬埔寨境内以网络电视的形式面向全国播出。
节目筹备前期,广西北部湾之声与柬埔寨NICT TV电视台在直播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制作、中柬各媒体资源宣传播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联合制作完成节目素材。除此之外,其他参加本次跨国直播的中外媒体人也纷纷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以连线、音视频、图文推送等形式播发与第十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有关的报道。此次多国合作传播是一次成功的对外传播案例,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也获得2017—2018年度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现场直播类大奖”。
(二)加强新媒体传播
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外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单向模式。在区域性对外传播中,广西北部湾之声将大量日播精品节目同步策划广播版、图文版、视频版在调频广播与门户网站北部湾在线同时上线,并且及时上传至云端,如“广西视听”等新媒体平台APP的官方账号,方便新媒体用户随时到访点播。
2022年6月,广西北部湾之声以端午为契机,策划推出融媒体节目《我们的端午》。邀请泰国、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青年,以及中国民俗研究专家,以端午话题开端,通过轻松的访谈畅聊端午文化的共享与传承。节目以端午为缩影讲好中国故事,生动呈现出RCEP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们在生活就业等领域发生的积极变化,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命运与共的大主题。节目制作成视频访谈节目、系列短视频以及广播特别节目,在柬埔寨头条、泰国头条、老挝华人头条、广西视听、北部湾之声Youtube、TikTok账号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和北部湾之声频率,北部湾之声老挝、泰国、柬埔寨国家电台等落地广播节目推出,在东盟国家影响广泛。
海外社交平台是中国媒体在海外扩大影响力、公信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的有效平台。对外宣传应该积极发力海外新媒体社交平台,运用新手段、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对外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吸引力,特别是图片和视频的大量使用,使对外报道的形式更为丰富,传播效果大有改观[6]。
(三)丰富线下文化活动
赵启正2017年在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高端论坛上提到了公共外交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产生影响,针对不同外国人有不同的表达,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分对象地面向所有外国人[1]。对外传播不仅要抓好线上传播,同时也应该利用好公共外交中的线下文化活动,走精细化传播路线,同时将线下与线上传播串联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于中秋佳节前夕相继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举办“丝路传情”系列文化活动之“同一个月亮 共一片爱心”2017中秋跨国友谊活动,五国驻南宁总领事馆和中国驻当地大使馆、总领事馆给予高度评价。《越南开放》网站、热点新闻网、企业投资网等多家越南主流媒体,缅甸影响力最大的中文报纸《金凤凰报》,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和电台,老挝影响力最大华文微信公众号“xinhua老挝要闻”,泰国国家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均参与了报道,吸引当地群众关注。
2018年春节,广西北部湾之声在缅甸、老挝等国开展了春节文化走出去系列重点项目,包括“丝路传情·品新春文化”2018中缅新春联谊暨《中国电视剧》栏目推介会、中老新春联谊暨《中国剧场》栏目推介会。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颂珍 奔潘米,缅中交流合作协会最高荣誉主席、原缅甸驻中国大使吴盛温昂分别出席当地活动。活动通过《渔舟唱晚》《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包饺子、写春联等中国春节民俗文化體验,与当地国民众、华人华侨共庆新春。
通过线下的节庆活动传播中华民俗文化,不仅能让当地华人华侨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同时可以增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民众中传播的亲和力。
2019年1月23日上午,由中国广西广播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主办,广西北部湾之声、柬埔寨广西商会承办的2019中柬新春文化交流活动在柬埔寨金边举行。柬埔寨国家电台、电视台以及在柬中资企业代表和来自中柬两国的媒体记者近1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1月27日,由中国广西广播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老挝广西同乡会主办,广西北部湾之声承办的2019中老新春文化交流活动在老挝万象举行。中老两国民众通过包饺子、写春联、送福字、春节文化知识趣答等形式,共贺新春佳节,共享中国文化。
将中华文化作为载体,举办系列的线下文化活动,打开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窗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拉近各国人民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培植了肥沃的土壤,把共建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向外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对外传播工作的主流媒体更应该担起这个重任,利用新的传播理念和科技手段,全力释放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力量,让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儿在全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国格局。
参考文献:
[1] 贾树枚.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71-299.
[2] 梁岩.中国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3-3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39.
[4] 孙学宜.“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5-10.
[5] 仇勇.新媒体革命2.0:算法时代的媒介、公关与传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210.
[6] 刘滢.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94-101.
作者简介 梁烨,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