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玮 , 金淑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多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一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战略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正是国家对于“三农”问题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事业重视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及实施相关治理举措,最终实现了广大乡村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2],进而大力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已经成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中坚力量之一[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力建设并发展农村金融规模体系,可以带动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经济地区发展,为农村生态、文化及其他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对“三农”工作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壮大无疑可以对乡村振兴提供正向的推动作用。此外,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植和支持,因此,发展农村金融对于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农村居民政府工作满意度具有促进意义。洪登华等通过对界首市农村金融标准化试点研究发现,通过政府进行农村金融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完整配套的惠农体系,解决政府对于乡村振兴因融资困难而残余的问题[4]。此外政府也预计将农村金融建设中摸索出的“标准化制度”运用到农村乡村治理以及党建引领等基层公共服务领域中,以促进乡村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相关部门齐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如表1所示。党和政府在机构改革进程中针对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进一步配强涉农单位力量:重新组建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正式挂牌;中央银行与其他政策性银行贴合“三农”发展政策制定并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业务,内部设立相关科室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普及作出贡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使得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5];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完善当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并优化基层农村金融环境。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十分重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农村金融成为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兴旺的中坚力量。
表1 2012年后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政策一览表
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业发展较为良好[6]。首先,随着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农村金融体系日渐完善,监管部门及运营单位共同发力,健全并完善农村金融“一条龙”服务,使得农民可以便捷地享受农村金融带来的服务[7]。农村地区涉农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增多,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借贷、融创等相关金融产品服务,争取通过产品运营做大、做活农村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各大商业保险机构入驻农业金融发展经济链,各类农业政策性及商业性保险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最后一道屏障,以抵御突发状况及市场环境对农业经济和农民生产造成的各类冲击。各类农业资本证券化的投资手段,在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所需资金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跨时代转变[8]。各大官方涉农交易平台的建立,拓宽了农产品交易的渠道,并且加快了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从传统的线下交易向数字化、科技化的线上交易稳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推行多项举措,为深入推行该项战略持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集中体现,其中农村金融的发展是重要的一环,对于农村产业的兴旺以及生态振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分析,搜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各地成功案例,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在该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积极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作用于农业种植业或者畜牧业等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更是依托农村金融、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模式,通过进行新农村建设等举措切实服务于“三农”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多项改革举措,实现了农村“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9]。农村金融的大力发展,在保障当地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便利农民和集体集资融资并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当地的整体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力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
首先,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村信用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建立,以及依托农村金融发展而建立的农村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等相关机构的建立,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人民素质、加强了当地文明建设。其次,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得以稳步向前发展。农民在贷款、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服务中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当地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建设,部分城市投资者也前往农村兴办“休闲农庄”“采摘旅游”等产业,这为当地人民就业提供了便利。目前农村已有许多合作联社、农产品加工社、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小微企业,国家给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2020年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51 782亿元。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工也有深刻影响,《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 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2 079万人,增长4.1%[10],目前农村当地农民工就业数据整体都随着农村金融发展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村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当地农民及部分城市户籍居民提供了工作。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不同于传统农业工作,使得部分农村青壮年也可以从事农村旅游相关服务等非农业生产工作。此外,农村信用联社通常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招人用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工外地就业遇到的劳动合同期限不固定、缺乏社保福利待遇保障等相关问题,促进了当地农民工体面就业。
乡村振兴的全面布局不仅仅局限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文明振兴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乡村振兴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自身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受到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于乡村经济整体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文明建设方面对公共服务体系产生着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建立金融服务机构,截至2019年末,村镇银行组建数量1 637家,开业数量1 630家,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的1 306个县(市、旗),县域覆盖率达70%。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包括综合性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等,这些保险服务网点对于乡镇一级的覆盖率达到95%,村一级覆盖率超过50%。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为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比2014年末提高8.10个百分点[11]。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如农信社等机构的建立为村容村貌添砖加瓦,周边附带的路面建设、场地修整,能够促进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优化农村地区“桂盛通”、转账电话、ATM 机布设,在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嵌入聚合微信、支付宝、云闪付,引导群众运用现代支付工具,为农村居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部分县市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较为重视,从组织层面对于农村金融层层把关。如温州市采取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由市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并从多方面拓宽农民群众在农村金融方面的诉求渠道,加强农村金融方面宣传力度,从而在组织建设方面将农村金融与社会公共服务紧密结合[12]。四川成都都江堰与蚂蚁金服集团开展“智慧县域+普惠金融”合作,促成成都首个农村“普惠金融”项目落户都江堰市。通过建立数据智库,采集农户家庭成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纳、土地确权数据、土地承包数据、农业补贴数据等相关信用信息,录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生产经营信息,建立农村信用信息专属数据库,为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3]。
低污染肥料、农药贷款项目等特种金融服务产品和相关政策补贴,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户科学绿色种植,保护了当地环境。“农村厕所革命”期间,不少地区为村集体提供专项贷款,对农村老旧土厕、旱厕进行改造,促进当地生态建设发展。如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厕所革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切实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14]。由此可知,农村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间接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文化的提高和改善。
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一方面,各层级高等教育招考中,农学类相关专业日益增多,其中本科层次人才逐年扩招,硕博研究生层次人才国家每年在分数线上有诸多照顾。另一方面,从《国家统计年鉴》查询相关数据得知:在农学相关专业中,农村金融类学科数目逐渐增多,为乡村振兴提供的人才也逐渐增多。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得知,党的十九大以来,A类地区农学类硕士研究生不论学硕还是专硕,2017—2019年国家线均为255分、2020年为253分、2021—2022年为252分,B类地区则比其低10分左右,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属于较为受照顾的学科。而大部分高校在农业类研究生招生时,均开设了“农业管理”等与农村金融较为相关的专业方向。
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银行甚至如区县一级的税务相关单位不同于其他就业岗位,采取的是“凡进必考”的考试准入制度,吸纳相关专业及农村当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基层留住人才。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的决定制定的《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为广大农村地区增加了吸纳人才的渠道,而结合近年国家公务员招录情况数据,区县一级地方税务部门以及农村一级银行网点的报录比较高,以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反向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在公共教育上助推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发展[15-16]。
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各个维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然而因为客观或人为原因,农村金融的发展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
4.1.1 缺乏相对完善统一的管理、监督、责任配套机制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金融有多处先进经验试点成功,并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各地的先进经验也仅仅能在当地或者该省大力推广,各地领导班子的政策偏好以及执行力影响了先进经验的学习与交流,所以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与实际应用在各地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对于农村金融的监管办法及在当地政府工作中所占比重未能统一步调,导致目前我国各地农村金融监管存在差异化管理,相关机制并不完善。
4.1.2 受经济环境影响农村金融在全国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经济大体为“东部优于西部”“南方比北方发达”的态势,农村金融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在不同地方的发展程度不同,如上文所举的农村金融发展成功案例,全部为南方地区先进案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以及许多欠发达农村地区,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并且因为自身条件限制,很难突破困境对农村金融进行推广发展。
4.1.3 农村金融与新经济业态衔接不够紧密、自身存在发展短板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大都单一化[17]、初级化,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关联性不强,不能有效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此外,老旧单一的服务体系,面对如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或特定地区的突发事件时,无法有效应对。
本文针对农村金融现今发展的一些问题,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利用定性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4.2.1 健全农村金融配套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配套管理责任机制,从规章制度到实际操作,再到具体行业监管进行一体化全面建设。在管理上统一标准,在监督上不留空白死角,在责任上加强落实,从各个方面解决目前农村金融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服务者、服务对象的各项素质两手抓,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及监管部门专业化人才建设,并组织专业培训。加强村民守法懂法相关教育,解决农村农民恶性贷款等相关问题。
4.2.2 立足实际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在符合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经济制定配套应对措施,在有限条件下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原则。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盈利与带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矛盾。
4.2.3 保持创新思维
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努力开拓创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方法以及所提供的农村金融产品上更“接地气”、更“时髦”。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真正缩小农村金融服务和城市金融服务体系之间质的差距,切实服务“三农”,在公共服务及经济建设等多个维度上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改革成功案例,对相关案例进行专题研究,并从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之外的公共服务维度对农村金融进行分析,最终印证了研究假设: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建设,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乃至公民多方出力、协同治理,才能有效促进农村金融又好又快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