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预期及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影响分析

2022-10-02 04:21吴易雄
当代经济管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组群预期培育

吴易雄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从多个方面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问题。

从国外看,主要从评估内容、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案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进行评估研究。一是评估内容。涵盖农作物多样性;小农户创业和组织能力提升;农民获取生产实践知识。二是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特征、培训质量、外部环境、培训供给者、社区网络结构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收集能力的影响;社会、地理网络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新技术采用及溢出过程的影响;多产品联合生产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三是改善方案。包括开发组织、企业及公共推广机构培训课程;规划培训、生产培训、指导技术推广。

从国内看,主要从评估主体、方向和影响因素开展绩效评估研究。一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包括主观指标,如参训时间、训后效益、新技术掌握;客观指标,如一般发展指数及农作物增产、生态效益、收入效应。二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如绿色证书与实用技术培训人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三是内容横向扩展。包括情景考量、资源投入、学习过程、支持服务、效果评价;网络时代农民信息获取实践项目建设和知识建构。四是过程纵向延伸。如反应、认知、迁移及维持框架;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评估。五是影响因素。涉及个体、农业生产经营、教育培训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新型职业农民“要结合发挥集体所有制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优势,同时考虑地形、地貌、地力等条件,构建起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不难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进行研究,而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也尚未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的方式、方向和程度及监测机制进行探究,因而现有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决策参考价值亟待加强。因此,本研究重点从两个方面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问题。一方面,以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工具,对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路径、方向及程度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监测;另一方面,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特征因素对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组群的异质性影响效应,揭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及时、客观地掌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或称“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决策论的期望理论之一,是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该理论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这一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观测认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即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由此引申出前景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是风险规避的;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大多数人对得失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简言之,在面临获利时,人人都不愿冒风险;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这些核心观点,本研究以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进行修正,从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分析新型职业农民思考和认知后的决策行为。这一决策过程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取决于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家庭特征等内在禀赋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收入预期形成的异质性预判,这种判断对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最终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取决于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最终形成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是否满意的决策评价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编辑阶段会搜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支持性、接受性、激励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基础设施水平等环境信息,以此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决策中的“基线”。这些因素同时会对决策主体形成资金、法制等方面的约束,影响其行为演化路径、程度及收敛性的机理。

一般而言,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行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主观价值判断。前景理论通过价值函数的方式对其进行刻画,呈现出“S”状函数形式,并且具有参照依赖、损失厌恶和灵敏度递减的重要特性。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追求效用最大化,若新型职业农民感受效用损益增加时,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便会形成倾向性支持或赞成,拥护度和参与度也较高,反之则会反对或阻挠。二是个体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收入增加概率的感知。前景理论采用权重函数予以表述,因新型职业农民个体对收入增加概率感知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会产生偏差,故权重函数包含着决策概率与现实概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共同决定着前景值,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综合评价,进而作为决策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行为决策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行为决策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行为决策理论模型,本研究假设推演过程如下。

新型职业农民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土地制度、农业组织制度、政府支持与服务以及农民教育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对规模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存在着环境感知。这些因素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认知及持续增收的预期判断。新型职业农民所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着诸如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进程缓慢等异质性特征。这些资源禀赋及政策环境约束显著影响着以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设备、新设施的推广应用、农民收入增加、组织化程度提升等方面反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所产生的收入预期,且对外部环境变化形成信息反馈,直接决定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并产生波及效应。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中介作用。

年轻者、年长者等社会角色因素也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呈现类型分化特征。年轻者更容易接受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也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这是因为,年轻者的从业时间较短,因而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技能型或专业服务型,以提高农业从业能力;年长者的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因而更倾向选择全面化、长链条的生产经营型,而且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维持现状,工作转换机会成本也会越高。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年龄因素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调节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存在需求的响应,农民作为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民培育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有效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实现人力资本回报。依据人力资本理论这一观点推断,新型职业农民的受教育状况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评价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状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技术使用频率越高,其收益也显著增加。在长期学习积累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对知识价值认同度高,学习热情高,知识吸收接纳好,心理需求预期高,因而对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支持,但高学历者容易受到从业经验少、从业规模小的现实约束,也亟须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弥补;文化程度较低的新型职业农民,往往容易忽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参与积极性、接受性较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亟待提高。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教育程度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调节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现有收入水平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态度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收入水平越高,再教育的接受度越高,参与性越强,更容易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因而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异质性特征影响。具体而言,综合型培训对低收入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收入效应,而专题型培训对高收入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收入效应。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其生产规模经营相对越大,获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越多,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技能提升,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落地对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增收效果明显,因而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尤为关键。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现有收入水平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正向调节作用。

三、问卷设计与样本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为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反应和需求情况,基于前景理论及决策理论模型,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典型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海南、广东、北京、浙江和吉林等省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调研对象,重点就新型职业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培育政策支持特征、培育外部环境特征、培育政策绩效评价等5个变量16个最终题项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27份,问卷有效率为99.3%,满足结构方程模型的样本要求。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中,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男性在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能投入更多,更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层次方面,45岁以上比例高,而30岁以下所占比例低,年龄越大越难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人口结构具有不协调特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严重所带来的挑战;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所占比例高,而大专及以上层次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以1~2人居多,多数是中青年劳动力;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多,并且农业收入占比在40%的比例高。由此可见,调查样本的老龄化、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传统经营方式普遍等基本特征决定着其能够直接、客观、真实地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情况。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样本变量测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预期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性、接受性和激励性三个方面所反映。其中,支持性:政策支持力度、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内部一致性系数克朗巴赫可靠性系数)值为0856;接受性:免费教育培训、税收减免优惠、农用地管理、用水价格,’值为0815;激励性:农业保险、农业生产、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创业等补贴,’值为0.915。

参照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环境感知选取农业规模化、农业科技化、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外部环境条件,’值为0.889。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考量产业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支持、财政支持情况,’值为0.932。

本研究量表设计结合了新型职业农民实地访谈和专家咨询的结果,存在自行设计的新题型,且考虑到量表中多个影响因子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而对各个测量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参照已有学者的研究经验,本研究问卷设计除个人及家庭基本特征部分外,全部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测度,让受访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分别打分赋值,“1、2、3、4、5”分别表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很满意”。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根据已有学者提出的标准,因素负荷量大于0.55、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3为良好;因素负荷量大于0.45、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2为普通;因素负荷量大于0.32、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1为可接受。具体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在信度检验方面,本研究采用较为广泛的量表’作为信度检验的标准。结果表明,整个量表达到较高信度,符合模型运算要求。在效度检验方面,依据已有学者提出的标准,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该量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收入预期、环境感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等各潜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性,均满足分析要求。可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经专家讨论产生的结果,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

表2 问卷设计信度和效度检验

四、实证研究

(一)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由于中介变量会随着解释变量的变化而系统性地影响截距项,传统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介效应,因而现有文献在验证中介效应时较多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参照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整体模型拟合度和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决策行为模型进行拟合,以评定整体模型与数据的匹配程度及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著情况。相应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

由表3可见,结构方程模型主要拟合指标均接近理想值,标准化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小于0.08。模型多数拟合度指标拟合结果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标准,拟合优度指数和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符合已有学者研究所建议的0.8以上标准,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早期被普遍采用的逐步法被证明存在一定缺陷,受到学术界较多的批评和质疑。由于自助法(Bootstrap)具有降低样本数据非正态分布对中介效应检验影响和提升分析结果可靠性的优点,因而它已成为检验中介效应显著性的理想方法。

(二)整体模型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

依据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本研究将环境感知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中介变量,并将自助法样本集设置为10 000,置信水平设置为95%。该方法提供了偏差矫正法(Bias-Corrected)和分位数法(Percentile)两种估计方式,估计潜变量之间传导间接效应的标准误及置信区间,如果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结构方程模型的非标准化和标准化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从点估计法的值(值=点估计值/标准误)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性、接受性、激励性所反映的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直接路径响应系数的直接效应显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性、接受性、激励性所反映的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间接路径响应系数的间接效应显著。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环境感知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总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置信区间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假设1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得到验证。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且新型职业农民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将显著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传递而起到中介桥梁作用。

(三)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组群模型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的异质性比较

为考察不同组群差异的调节性中介效应,本研究将样本按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年轻者和年长者,低学历和高学历,低收入、中收入和高收入等四个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组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中介效应非标准化系数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图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估全模型路径

表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中介效应非标准化系数检验

通过表4可以从年龄组群、性别组群、学历组群、收入组群四个方面进行如下定性分析。

(1)在年龄组群方面,年轻者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年长者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长者组群对外部环境变化并不敏感,路径效果仍然取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所带来直接效应影响。此外,研究也表明年长者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年轻者。因此,假设2得到部分支持。

(2)在性别组群方面,男性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女性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和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女性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并且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的影响效应显著低于男性。

(3)在学历组群方面,低学历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及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高学历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均小于低学历。由此可见,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低学历与高学历的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和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仍存在显著差别。由此表明,假设3得到验证。

(4)在收入组群方面,低收入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低收入组群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中收入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通过显著性检验,而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呈微弱负向影响。高收入组群收入预期对环境感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小于低收入组群,高收入组群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假设4得到部分验证。

如果不同组群样本的中介效果有显著差异,则表示基于这些不同组群差异的调节性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不显著。两种不同模型的系数比较可用标准化系数及非标准化系数比较,而非标准化系数检定较符合统计含义。因此,本研究采取非标准化系数检验,具体公式如下。

=()

(1)

其中,=-,()和()分别为非标准化系数的标准误。

(2)

根据各变量间具体影响效果,整理得到不同组群中介效应异质性比较情况。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从点估计法的值来看,非标准化系数的间接效应显著。从置信区间来看,年长者、女性、低学历、中收入等均未通过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ias-Corrected和Percentile的置信区间检验,本研究暂不对间接影响的调节性中介效应进行异质性检验。由于四个不同组群直接影响的调节性中介效应均通过Bootstrap的偏差矫正法估计(Bias-Corrected)和分位数法估计(Percentile)的置信区间检验,因而对具有直接影响的调节性中介效应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年龄组群中,年轻者和年长者两个组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假设2得到进一步验证。性别组群中,男性和女性两个组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程度组群中,低学历的直接影响效应高于高学历的直接影响效应,但两者之间并未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收入组群中,中等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高于高等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两个组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假设4得到部分验证。

表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中介效应组群异质性比较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本研究以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视角出发,打开了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黑箱,探讨了收入预期、环境感知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关系,建立了变量间的传导机制与影响路径,对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路径、方向及程度进行动态跟踪与评价监测,评价了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组群各变量间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的异质性问题。

(一)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以及相应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出如下四条结论。

(1)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且新型职业农民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将显著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传递,起到中介桥梁作用。

(2)年龄因素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调节作用。年长者组群对外部环境变化并不敏感,路径效果仍然取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所带来直接效应影响。年轻者和年长者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年长者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年轻者。

(3)教育程度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调节作用。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高学历与低学历的非标准化系数仍存在显著差别。低学历的直接影响效应高于高学历的直接影响效应,两者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性。

(4)现有收入水平通过环境感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正向调节作用。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非标准化系数小于低收入组群,高收入组群环境感知对路径“收入预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起部分中介效应。中等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高于高等收入的直接影响效应。

(二)政策涵义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结果,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优化完善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为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1)创新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政策模式。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为导向,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做到培训实践性、信息即时性、内容针对性协调统一,着力开展现场教学,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赋能农业产业精准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模式的能力,应用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为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机制。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应切实建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之上,让新型职业农民产生持续增收的预期,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提升显著,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就高。同时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政策制定、培育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各环节中的参与度,注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与满意度信息反馈机制,努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和水平。

(3)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的影响效应。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执行环境,是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探索远程和移动互联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效力。

猜你喜欢
组群预期培育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