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贺 嘉,李康丽
湖北省荆门市气象局,湖北荆门 448000
暴雨是荆门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荆门致灾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8月,近20年以来,最早出现在4月1日[1]。2022年3月16日荆门市出现了首场春季暴雨,出现时间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偏早,荆门、钟祥、京山3个国家气象站日降雨量均突破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极值。暴雨和大风灾害造成荆门受灾人口777人,紧急转移分散安置人口10人,倒塌房屋4户8间,严重损坏房屋7户16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4.4 hm2;直接经济损失237.4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2.92万元。本次强降水过程出现时间早、强度大、范围广,在荆门地区较为少见,因此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云卫星云图、雷达及地面观测资料,研究此次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以期为今后荆门市春季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25 mm的有109站、超过50 mm的有79站、超过100 mm的有1站,最大降水量110.6 mm,出现在京山屈山站。
3月16日白天到夜间荆门出现强降水过程,雨带为西南—东北向,南部和东部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累计雨量超过
3月16日08:00,500 hPa上甘肃南部有低槽带动冷空气南下,川东至云南有东北西南向的高空槽东移影响湖北;20:00 2个槽合并成1个槽移至湖北西部,荆门市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出现较强降水;17日08:00高空槽东移至湖北东部,荆门降水结束。
中低层主要受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700 hPa上,16日08:00受北部冷空气侵入影响,四川北部有低涡生成,湖北西部处于西南急流中,此时恩施州已出现降水;20:00低涡东移南压至恩施东部,西南急流明显加强,有明显的暖平流,荆门比湿达7 J/kg,为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17日08:00西南急流发展旺盛,低涡已东移北退出湖北省。
850 hPa上,与700 hPa相对应,16日08:00川东有低涡生成,湖北西部处于涡前西南急流中,恩施州比湿达11 J/kg,已出现明显降水;20:00北方冷空气已南压至湖北西部,低涡往东南方向移至贵州省内,低涡前部西南急流明显发展加强,荆门处于低涡切变线上,比湿达11 J/kg,荆门东部出现强降水;20:00之后随着西南急流进一步加强,低涡继续沿东北方向移动,17日08:00低涡已东移北推出湖北省。
从地面图可分析出,16日08:00荆门受地面暖低压倒槽控制,低压中心在川东地区,20:00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低压南压,荆门受冷高压控制,降水结束。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6日17:00~21:00。在16日08:00修正过的宜昌探空图(图1)可知,200 hPa西南风速达58 m/s,高层急流强辐散引起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辐合上升运动。0℃层高达600 hPa,春季出现如此高的0℃层表明暖云层深厚,有利于发生高效率的强降水。700 hPa以上以干冷空气为主,700 hPa以下层较湿,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发生[2]。CAPE值506.5 J/kg,SI指数为-2.52,DCAPE值1047.7 J/kg,不稳定性较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850 hPa以上以西南风为主,风力较大,近地层还有一定的逆温层,逆温顶盖可以积蓄能量,总体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维持和发展。上述条件导致16日18:00沙洋出现了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最大小时降水量达到了44 mm(沙洋纪山站)。
图1 16日08:00宜昌站修正过的T-logP图
综上所述,16日08:00~20:00高空槽东移,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与明显的急流相配合,形成了强大的辐合抬升运动,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过程中有明显暖平流,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将水汽向暴雨区输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3]。在上、下各层系统的联合作用下,产生了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从荆门站风廓线雷达3月16日13:00~19:00实时数据风羽图(图2)可以推算出,荆门站降水主要分为3个阶段:14:00~15:00南风有明显加强,降水属于南风急流里的暖区降水;18:00~19:00地面有中尺度涡旋生成,造成强降水;19:00之后中尺度涡旋移除荆门站,降水转为稳定性降水[4]。
图2 荆门站3月16日13:00~19:00风羽图
从地面风场来分析18:00~20:00最强降水时段。18:00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5]。随着850 hPa和700 hPa低涡东移,19:00地面加密站风场(图3)可见,地面辐合线在东移至京山南部时,形成中尺度涡旋,造成京山南部和天门西部短时强降水。
图3 地面加密站风场叠加小时雨量图
从本次过程云图(图4)的演变可以看出,荆门降水主要分为3个过程。16日13:00之前,湖北西部至荆州东部生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对流云带,14:00~15:00荆门出现明显降水;随着南风发展加强,云带往北推,16:00~17:00南部出现降水间歇;18:00随着川东低涡东移南压,宜昌地区又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并发展东移合并至原对流云带中,造成荆门第2轮强降水,19:00东移至京山时达到最强,云顶亮温达到低值,造成京山南部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47.9 mm,出现在20:00;20:00之后低涡继续东移,荆门转为稳定性降水[6]。
此次降水过程雷达回波图(图5)反映出本次降水过程以积云降水为主。16日13:00,湖北西部至荆州东部生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回波,随着南风发展加强回波往北移动,到达荆门西南部,强回波中心有50 dBz以上,明显层积混合云回波特征,为强降水回波,降水效率较高[7]。14:00~15:00,强回波东移北推至荆门东部和北部,同时宜昌地区有新的对流回波生成并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17:00宜昌地区强回波移至荆门。18:00,在荆门掇刀区至沙洋形成南北向的弓形回波,造成沙洋强降水及雷电大风,最大风速达25.3 m/s。19:00,弓形回波继续东移影响京山南部,造成京山南部暴雨大风天气。21:00之后,强降水回波东移出荆门,雷达回波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荆门转为稳定性降水[8]。
图5 过程期间雷达三维反射率拼图分析
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22年3月16日荆门春季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特征及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高空强辐散、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加强东移北抬、地面冷空气入侵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是这次春季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
(2)这次暴雨发生前的环境场特点为适中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水汽含量及上干冷、下暖湿极,说明强对流天气为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
(3)华北冷空气沿地面倒槽后部侵入,沙洋西部的西北风与东部的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天气,造成沙洋的短时强降水。
(4)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移动相对应,宜昌地区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其东移中加强并在荆门南部形成弓形回波,雷达回波图上强的反射率回波对应卫星云图上有TBB低值区,说明对流云发展高度高,垂直运动剧烈,造成荆门南部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
针对16日08:00—17日08:00湖北的强降水落区和强度进行检验,不同起报时间各家模式有不同表现。36 h时效来看,NECP-GFS预报最好,最接近实况,其次是CMA-TYM、EC,落区与强度跟实况有差别;中尺度模式CMAMESO、CMA-SH9强降水落区偏南。16日08:00起报的24 h时效来看,CMASH9最接近实况,其次是EC和NECPGFS;中尺度模式CMA-MESO、CMASH9强降水落区均往北做了调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这次春季暴雨预报来看,对于对流性降水模式预报落区及量级存在一定的偏差,预报员应结合温湿条件及订正后的探空环境进行综合预判,对流性暴雨落区及强度进行人工订正,可取得更好的预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