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殷梅
(厦门市松柏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0)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让学生将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说起做作业,我发现部分同学表现得愁眉苦脸。做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艰苦的任务,重复机械的作业,他们提不起兴趣,而超出能力的作业,又无法完成。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在课堂的探索方面,不少专家提出了用单元整合理念来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样,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单元整合的理念来优化作业设计,追寻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在作业过程的主动性。
接下来,我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如何设计单元作业。
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零散的,以碎片的形式存在,那么,该如何把这么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我认为,对于作业内容,应该延续课堂的理念,用整合思想,以单元要素为主线,串联起单元内知识点,将零散的、孤立的课时作业,变成单元整合作业,将单元要素系统地落实在作业中。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安排了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篇描写秋天景色的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以及现代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词语训练内容也与“秋”这一主题融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别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学习写日记”,这两个要素分别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求。我们对本单元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个要素进行梳理发现如表1所示:
表1
从纵向发展上看,学生由一、二年级学会使用某一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到了三年级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能力训练上是螺旋上升的。
横向梳理发现,这个单元是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的所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都在落实这个要素,对这个要素的突破又各有侧重。在交流平台中,也对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进行了梳理。
基于此,我们明确了这个单元的主要目标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阅读中体会秋天的美”。为了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明确这个概念。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也进行了调序,把交流平台中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提前到单元导读中。在正式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理解词语的相关学习经验,所以在导读作业中,先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找寻前置学习经验。
经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后,孩子们发现原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单元巩固作业中,教师再次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对比单元学习前和单元学习之后的两次填写,孩子们的学习收获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在整份作业中,我们也把这个要素不断进行训练、巩固。
比如,《古诗三首》的作业中,设计用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意思。
1.我能借助注释,知道“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啊!多么明朗的天空。”这个句子中,“明朗”的意思是( )。
A.清楚,明白 B.明显,清晰
C.光明,开朗 D.光线充足
比如,《秋天的雨》的作业中训练了查字典的方法。
“爽”字在字典里的注释有4种,请给以下句子中的“爽”选择恰当的解释。
A.明朗,清亮;B.痛快,率直;C.舒适,畅快;
(1)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
(2)人逢喜事精神爽。……………………………( )
(3)这人很豪爽。…………………………………( )
在课外阅读中,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个要素贯穿整份作业,从一种方法到多种方法,从课内到课外,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不断巩固,落实要素。
我们知道,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相关任务问题解决中,才会逐步形成大概念。因此,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大任务,让学生经历一整个大单元的不断体验、思考,逐步形成对单元概念的理解。
在这份单元作业中,我们设计了“秋老师”这个虚拟的老师形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和帮助。在作业中,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寻秋之旅这个任务情境。那么如何寻秋呢?围绕这个大任务,我们又设计了“发现身边的秋”“多角度感受秋”“我笔下的秋”三个子任务。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好玩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才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本单元的作业,我们的“寻秋之旅”就从“发现身边的秋”这个活动开始,让孩子利用秋高气爽的周末,去踏秋,找寻身边的秋天,可以用可以画一幅秋天的画,拍一张秋天的照片,做一片秋叶书签等等。
当孩子们找到身边的秋之后,我们继续跟随着秋老师一起多角度感受秋天。在作业中也渗透了人文主题,去寻找诗人眼中的秋天。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_____季。我是从《山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赠 刘景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夜书所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的。
去寻找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小朋友眼中的秋天。
秋天,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叶子。这一片叶子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就像给水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还藏在颜色、气味和声音里,孩子们在秋老师帮助下去寻找。
通过前四个子任务的设计,我们帮助学生从秋之景、秋之色、秋之声等不同方面找寻秋天。不仅如此,秋还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设计了拓展任务,拓展了厦门秋天常见的博饼活动。在完成前面几项子任务后,学生还可以收集课外的秋之诗,秋之美文,进行积累。
通过发现秋,感受秋,让孩子体会到身边的美。在完成各项子任务同时,也为学生构建起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从多角度来表现秋天。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我们会为其搭建支架。同样,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为他们学习提供帮助。
本单元课文中有很多生动的语言,都是学习表达的好范例。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支架。
仿写句子
例: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那一个个在操场上玩耍的同学,一,便 。
又如,在单元小练笔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什么样的景色?通过两幅校园附近的图片,提供图片支架。
《秋天的雨》就同时用上了图片和句式支架,给学生学习的范例。
通过支架的帮助,学生有了学习语言的范式,也可以尝试进行创作。比如,在经历了整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们设计了创作属于孩子们的自己秋之诗。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独立创作。
学习工具的提供可以是多种学习方法的推介、学习方式的建议,也可以是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量规的设计与提供。对于评价的设计,要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调整,以终为始。
在进行单环习作“踏秋日记”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评价:
在学习之前,学生们的习作角度还仅仅围绕一个角度来写的。学完整个单元之后,同一位孩子在写踏秋日记时,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通过一系列的支架帮助,学生能够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评价可以是某个一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整个单元作业的评价。在整个单元作业的完成之后,可以设计单元作业争星榜,让学生自我评价。
有了支架的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新的习得。当学生发现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的时候,也会让学习持续深入。
总而言之,单元作业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穿单元要素,创设任务情境,构筑学习阶梯,关注生活,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多样的作业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学习的趣味,真正做到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