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
——以长沙县为例

2022-09-30 07:46杨培涛
绿色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长沙县林农经济效益

张 亮,杨培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1 引言

林业产业是指在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林木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林地、园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生态增效为目的,合理利用林冠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通过林业种植、生态养殖、采摘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再造、生态教育等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构建出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复合式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我国拥有相当丰富的林地资源,集体林地资源达到1.82亿hm2,是全国耕地的1.5倍。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林农的权益,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激发了林业产业的活力,促进了绿色GDP的增长,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约2860个林业县,林业总产值达到7.55万亿元,其中林业产业产值5000亿元。然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林农增收与生态资源保护、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导致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盲目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问题,忽视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因此,林业产业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外对林业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主要用环境经济学理论评价林业产业的生态效益,20世纪70~80年代利用消费者剩余理论研究林业复合经营系统的社会效益[1~4], 90年代至今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视角考察林业产业的经营模式[6~8];国内对林业产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林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林业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林业产业的必要性[5,9],目前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正加强研究林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效益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国内外对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研究偏重于理论和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的成分。本研究在界定林业产业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并构建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以长沙县林业产业为例进行了显著性实证分析,依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完善林业基础设施投资,合理利用信贷资金,提高林业产业技术水平,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为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长沙县林业产业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东岸,西与长沙市和望城县相邻,南与株洲、湘潭相连,东与浏阳市接壤,北与平江、汩罗交界。全县林地面积77806.1 hm2,灌木林地面积8021.2 hm2,已发展林业经济面积9.3万hm2,其中发展林业药材种植1.9万hm2,林业动物养殖1.5万hm2,林业花木种植1.1万hm2,林业蔬菜林粮种植1.6万hm2,林业食用菌培育0.9万hm2,森林生态旅游2.3万hm2等。全县林农人口约3万,主要集中在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江背镇、黄花镇、春华镇、果园镇、路口镇、高桥镇、金井镇、福临镇、青山铺镇、安沙镇、北山镇、双江镇、跳马乡、干杉乡、白沙乡、开慧乡等15个乡镇,从事林业经济种植1.1万人,林业养殖1.3万人,森林生态旅游7000人,林业总产值达到14.65亿元,林业产业产值1.2亿元,其中林农人均收入8000元。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2.1 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内涵

林业产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直接目的,如何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是林业项目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是指在生态得到保护和林业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等)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林农通过种植、养殖、加工和服务等所取得的复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即资源的投入与林业产出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

这一表述从生态保护、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产品质量3个方面界定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内涵。一方面,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首要前提是生态保护,体现了生态优先,林业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就要求林业产业的发展既要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不降低林木生态功能,又要绿色环保产品,更不能牺牲生态环境(如污染大气、土壤、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水土荒漠化等等)为代价换取短期或眼前利益;另一方面,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求林农根据不同的林相环境和生态位差异,合理配置不同的生物物种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物种和资源的互补性,尽量减少和避免物种和资源的竞争性,从而达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兼顾了林业发展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性;最后,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不仅仅衡量了人民得到的物质财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里包括林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要求林业产品的标准质量应该具有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和生态性的特征。

2.2.2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指标评价体系

2.2.2.1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

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林业资源投入与林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2个方面。

(1)宏观因素。影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宏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国家政策制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的气候、水文、土壤、林木种类和植被情况等自然条件因素;国家政策制度因素是指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状况,包括国家制定的林业产业发展的建设方针[10]、指导思想、总体规划、林业产业发展战略[11]、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2]、财政税收政策、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度以及林业产业总体支持度等等方面[13]。

(2)微观因素。影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微观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林业产业产出的主要要素,它包括林农、投入资金、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制度等等[14]。林农是指从事林业经济生产的农户,包括林农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15]。投入资金是指根据不同林相结构特点合理配置在林业种植、林业养殖、采集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休息和文化再造等林业产业模式上的存量资金和流量资金[16],主要取决于林农的收入水平和融资能力,决定了林业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标准。技术水平是指林业生态系统物种间时空配置技术、区域性景观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林业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技术等等[17]。经营管理制度是指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前卫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制度等[18]。

表1 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2.2.2.2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与模型

影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方面,本文各个影响因素自变量与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Xij和Yij分别为影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宏观和微观因素,Aij和Bij分别是各个因素影响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程度,则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建立模型分析如下:

(1)

2.2.3 数据来源与特征描述

宏观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气象局以及湖南省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库;区域数据如投资资金、技术水平等数据主要来源于长沙市统计年鉴、长沙县统计年鉴,长沙县林业局、长沙县气象局等文件资料。林农状况数据来源于对长沙县13个镇和5个街道的实地林农调研获得;经营管理数据来自于对林业30多家林业产业企业的调查资料;其它部分资料来源于相关政府或企业工作报告。Y表示林业总产业,单位亿元.其数据特征如表2。

2.2.4 回归结果

依据上述公式,运用Eviews10软件,对1980~2020年长沙县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长沙市林业产业的回归模型为:

Y= -0.0905×X1- 0.0022×X2+ 0.1038×X3- 0.229×X4+ 0.2465×X5+ 0.3369×X6+ 0.2681×X7- 0.0003×X8+0.0644×X9+ 0.0315×X10-0.0105×X11+ 0.0295×X12+ 0.0757×X13+ 0.3060×X14+ 0.0760×X15+ 0.3454×X16+ 0.2781×X17+ 0.143×X18- 2.7888

表2 长沙县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底层指标特征

从模型系数的显著性来看,并非所有Prob值都在0.000,所以底层指标的显著水平存在差异性;模型F值为806.5683,相应的概率值Prob值为0.000,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说明此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较好;R2和调整R2都在99.7%以上,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非常好。

3 影响长沙县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分析

3.1 影响长沙县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宏观因素分析

3.1.1 自然环境因素

从自然环境因素来看,长沙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河塘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北方冷空气可深入聚集,冬季比同纬度地区稍冷,而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更热。年平均气温16~18 ℃,1月平均气温4.6 ℃,2月平均气温29.7 ℃。年平均日照1300~1800 h,无霜期345 d,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 mm,年平均产水只有28.82亿m3,年平均径流总量只有12.86亿m3。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东、北、南三面环山偏高,中、西部略低平,地势由北、东、南逐渐向西南倾斜,构成不规则“畚箕”形态,境内岗地、山地、平原、丘陵、湿地五类地貌齐全。主要山峰有龙头尖、影珠山、明月山、黑麋蜂等,一般海拔400 m左右,其中明月山海拔659 m,为县境最高点。浏阳河、捞刀河集百川横贯县境,注入湘江。沿河多冲积平原,最低处海拔27 m。有树种73科305种。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主,有82种,兽类有狢、狸、黄鼬、兔、獐等19种。从回归模型看,以上自然环境因素林地土壤和林木种类与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负相关,但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影响林业产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但自然环境因素对林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显著。

3.1.2 政策制度的推动

从政策制度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确定了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的林业发展战略;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在发展林业产业上取得突破”;2010年提出林业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经济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战略。2022年国家林草局颁布了《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林业产业重点发展经济林、林产加工、生态旅游产业、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湖南省提出建设绿色湖南,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制定了《“十四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鼓励林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全省林业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制度,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引导了长沙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从模型回归结果看,以上政策制度中林业产业的总体规划对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对林业产业总体支持力度均是正相关,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整体对县域林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为显著。

3.2 影响长沙县林业经济效益的微观因素分析

微观因素涉及到林农自身的状况,包括林农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技术水平和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通过对长沙县林农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农林的深度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对其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阐述各个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性水平。

3.2.1 林农状况因素分析

林农数量在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影响,林农数量越多,易于群策,越有利于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林农的年龄结构与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呈现负相关,年轻的林农思想活跃,敢闯敢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年长的农林劳动能力下降,思想保守;林农的文化程度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呈现出显著水平,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林对林业产业政策和可行性的认识越深,对林业产业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越透彻,对林业经济市场信息把握越准确,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越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林农的心理素质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也是呈现出显著水平的,农林的心理素质越好,承担林业产业的风险能力越强,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3.2.2 投入资金因素分析

林农自有资金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显著水平,林农自有资金越多,愿意投资在林业产业的比重越大,林业产业的生产条件越好,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越高,但长沙县农林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林农自有资金水平对林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小;林业经济的投资标准在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影响,投资标准越高,林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生产制度建设越完备,投入资金的制约性越少,越有利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林业产业的投资规模也表现出显著水平,投资规模越大,林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程度越高,规模效应发挥得越充分,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越高; 林农的借贷水平对林业产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目前林农发展林业经济资金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不愿意向亲朋借贷,更不愿意从银行获取林业贷款或农村小额信贷 。

3.2.3 技术水平因素分析

林业生态系统物种间时空配置技术对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比较显著,不同的林相结构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结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突出物种之间的互利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林相结构在时间尺度上应在气候、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因素的利用上分离出不同的生态位,注重物种的动态性、长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林业区域性景观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对林业种植或养殖经济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小,但对林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经济效益影响显著。区域性景观配置与结构优化,吸引更多旅客来游憩休闲,提高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林业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Y33)即实施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集成林地先进的育种选种技术、精细化的生产技术、合理的辅料添加技术、科学的生产管理技术,有效的疫病防控技术、高效的加工技术等等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范,能够促进林业产业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和现代化,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林业产业的生态安全技术是指建立林业种植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环保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低碳生态种养技术等等,形成林业产品生产的安全模式,减少或避免林业产业的生产风险和经营风险,确保林业经济优质生产,健康发展。

3.2.4 经营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林业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对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显著,但目前长沙县林业产业存在着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的缺失,一方面,长沙县林业经济比较薄弱,分散生产,规模较小,林农缺乏统一的生产技术培训,无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林业产品产量不理想;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没有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尚未建立林业经济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服务体系。科学的林业成本控制制度能够减少林业投入资金成本、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林业先进的林业经营管理制度是指组建“龙头企业(协会)+基地+林农”的经营模式,建立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优质的林业产品售后服务制度有利于培育林业经济产品的品牌效应,打造优秀知名的品牌,增加林业产业的长期效益。

4 结论与展望

基于林业产业经济效率模型分析,表明影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宏观方面(包括然环境因素和国家政策制度因素)对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微观方面(林农状况、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制度)表现出显著水平。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创新改革,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根本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与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 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贡献力量。建议如下:

(1)宏观方面。一方面,林业产业管理部门做好林业产业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认真履行产业管理职责,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服务,科学制定林业经济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税收政策,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投入机制,推荐林业产业示范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区域林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林业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改善林业土壤营养结构,合理利用与开发现有水资源和林业资源,促进林业自然环境的整体改善。

(2)微观方面。首先,要提高林业经济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林业经济产业技术升级与技术转化[21],提供林业经济生产与经营的效益;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林业经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22],推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实施有效成本控制,实现林业产业的长期效益增长;再次,推进林业经济示范去建设,注重发挥林农的内在潜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技术集群与配套,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实施林业经济人才强林战略,加强现代化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引导大学生、企业家、林业科技专家、林业技能人才加入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提升林农素质,转变林农传统经营思维,推进林业经营模式标准化、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长沙县林农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分析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方面的应用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庆祝建党100周年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长沙县启动幼儿园对口支援工作
长沙县:中小学生“为祖国点赞”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新常态下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林农的林下经济
我们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