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述

2022-09-30 06:25张晓航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新石器普查遗址

张晓航

(东港市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东港118300)

一、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情况

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端,南临黄海,北依千山山脉东南边缘,有丘陵地貌、海岸地貌及多种类型的微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形。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为古代先民劳动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辽东半岛地区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平原一带,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新发现、复查新石器时代遗址共计12处,其中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布在孤山镇、菩萨庙镇、新农镇、黑沟镇、小甸子镇。

二、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理位置及现状

(一)阎坨子贝丘遗址(如图1所示)

图1 阎坨子贝丘遗址现状

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统计

阎坨子贝丘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子谷屯村阎坨子村民组19号北300米的土丘上,东经123°30′33.3″,北纬39°55′22.1″,海拨12.2米(文物保护标志碑前)。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贝丘遗址是由新石器时代在海边居住的先民捕食介壳类水生物遗留下来的多种贝壳与泥沙混合堆积而成。1958年村民改造土壤时将贝壳运走加工成肥料粉,使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遗址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文化层仅存0.50米左右。1980年在贝丘内采集到动物骨骼、骨针、骨器、羊角、玉石斧、石铲及之字弧线纹陶片等。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1988年公布为丹东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老石山遗址

老石山遗址位于东港市小甸子镇徐家堡村梁家炉村民组南500米的老石山上,东经123° 36′24.6",北纬39°59′46.1",海拨64.9米(遗址中心点)。 遗址分布在北坡和西坡,北坡分布面积较大,范围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南坡分布面积稍小,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17400平方米。1979年在遗址内采集到磨制石斧、石矛、双孔石刀、石网坠和陶网坠、环状石器等。地表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红褐、灰褐夹砂陶片。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1988年7月22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0月公布为丹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2 老石山遗址出土的石斧子

(三)潘北遗址

潘北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新立村潘北村民组北300米处的平顶山上,东经123° 34′43.5",北纬39°58′11.2",海拨48.9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遗物较少。1980年当地村民在此开垦荒地时曾挖掘出石斧残段,1990年在遗址内采集到馒头状石网墜、石凿子、石斧、球形棍棒头。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在遗址内采集到红、灰褐夹砂陶片及陶圈足。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四)南老窑贝丘遗址

南老窑贝丘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前赵村民组姜波家的房屋西北角,东经123°30′1.0",北纬39°53′7.0",海拨10.4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原来的文化层厚约2米,曾经出土过石斧、石刀残片、之字弧线纹陶片、骨器、骨质装饰品、动物牙齿等遗物。1958年村民将贝壳运走加工成粉沫,当成肥料,现存文化层约0.5米,地表上散布少量贝壳残片。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五)王坨贝丘遗址

王坨贝丘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王坨村民组孙忠远家房屋西北角的玉米地中,东经123°29′19.2",北纬39°53′11.6",海拨18.4米(孙吉亮家房屋西北角)。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1958年曾经出土过石斧子,现在遗址文化层约0.4米,从中采集到兽骨、碳灰、刻划纹陶器残片及蛎壳,根据出土器物判断,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六)西蛎瓦叉贝丘遗址

西蛎瓦叉贝丘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西蛎瓦叉村民组西河尖山头上,东经123°29′19.2",北纬39°53′11.6",海拨16.4米(西蛎瓦叉村民组29号房后西北角5米处)。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面积15000平方米。遗址内曾经出土过石斧子及平行纹、斜行纹、压印纹陶片。20世纪60年代,当地人将大量贝壳粉碎加工成肥料使用。目前遗址地表仍然可以看见少量蛎壳,文化层约0.5米,现场采集到平行刻划纹陶片和动物骨胳。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七)后赵贝丘遗址

后赵贝丘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后赵村民组东100米的小山包南坡,东经123° 30′25.3",北纬39°53′39.1",海拨8.8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据当地人介绍以前地表有大量贝丘堆积,1958年被粉碎加工成肥料使用。目前地表上也可以看见少量贝壳,文化层约0.30米。该遗址距离南老窑贝丘遗址2公里,同属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八)兴前遗址

兴前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兴隆村兴前村民组,东经123°32′09.2",北纬40°00′13.3",海拨32.3米(西北小山丘顶部)。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1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30000 平方米。1970年前后在兴隆前村民组38号门前附近曾经出土过石刀、石斧等石器。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从遗址北部(兴前村民组西侧的山丘顶部)距地表50公分的土层中采集到类似砖块状的红烧土块,土块中夹杂碳块及红褐夹砂陶器残片。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图3 兴前遗址出土的单孔石刀

(九)东山遗址

东山遗址位于东港市小甸子镇三道林子村段家堡子村民组东300米处的山丘顶部,东经123°38′51.3",北纬39°59′11.0",海拨56.5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宽40米,南北长60米,面积2400平方米。1981年段家堡子村民组村民在此开采山石时,从距地表2米处发现白色石斧一把,长约30公分。随后又在此地发现墨绿色石斧残段,石斧表面打磨光滑,据此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十)蚊子山遗址

蚊子山遗址位于东港市新农镇广巨村宋家岛村民组北300米的蚊子山上,东经123° 29′45.7",北纬39°57′33.5",海拔50.9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20米,南北宽2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该遗址地表文物较少,文化层厚0.25~0.3米,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在遗址内采集到一个完整的陶纺轮与之字弧线纹陶器残片。1981年10月在遗址内曾发现过一个石箭头、三个石锛,现保存于东港市博物馆。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十一)石固遗址

石固遗址位于东港市新农镇石固村石固村民组北200米的石固山顶上,东经123° 30′34.2",北纬39°58′22.3",海拔43.5米(遗址中心点)。遗址分布范围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面积1200平方米。1980年,村民在此开采山石时,发现过石刀、石斧和红褐陶片。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从遗址内采集有刻划纹红褐陶器残片,文化层距地表0.3~0.8米不等,厚约0.5米。1981年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登记。

(十二)平顶山遗址

三、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分析

(一)遗物的器型、年代、文化类型分析

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红褐夹砂陶器为主,也有少量黑褐夹砂陶器,陶片含沙量大,含少量滑石粉,胎质厚薄不均。纹饰多为刻划纹,以刻划的几何纹、人字纹较多,也有网格纹、之字弧线纹、附加堆纹等。陶器多为生活用具,以罐、壶、碗、盘为主,有卷沿和叠唇。还有陶纺轮、陶网坠等。石器有石刀、石凿、石簇、石矛、环状石器、石球、石网坠等。辽东半岛沿海地区所出现的之字弧线纹是受辽河流域之字弧线纹影响而出现的,与山东地区的原始文化也有联系。通过对遗址的地理位置、分布面积、保存现状、文物类型等进行研究分析,当时生活方式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器物类型的演变、碳-14测定数据等方面,可以推断出这些遗址的相对年代为新石器晚期前、后的文化类型。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辽东半岛文化区的不同发展阶段。

(二)遗址地理位置的变化与海侵的关系

通过东港市的地质钴探资料得知,在辽东沿海一带的丹东—东港—庄河地区的海积、冲积物较为发育,显示了海相沉积的特点。辽东半岛沿岸普遍发育海蚀阶地、海侵崖,是海侵的一种反映。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辽东半岛黄海沿岸从5000—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海侵,但规模不大,海水还没有上到陆地上来。3000—4000年商周时期是海侵高潮阶段,海水已经漫延到陆地。2500—3000年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海水又退出了陆地。贝壳堤是研究古海岸线和海侵的重要遗迹,它是由贝壳物质在海浪的冲刷作用下所堆积成的天然沿岸沙堤。大孤山附近就发现了古贝壳堤三道,位于西北最远处利义坨子、王家坨子一带的贝壳堤距海岸线11~13公里;后洼上层也有海相沉积层,出土有海沫石,属于海侵淹没地带,距海岸线15~20公里。这次发生在3000—4000年商周时期的海侵东港地区滨海平原可达30~40公里。

东港大洋河西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理位置的变化与新石器晚期海侵有紧密联系。海陆变化是古人将居住址由平地向山丘顶部搬迁的主要原因。如年代相对较早的阎坨子贝丘遗址、南老窑贝丘遗址、王坨贝丘遗址、西蛎瓦叉贝丘遗址、后赵贝丘遗址均离海较近,海拨较低,分布范围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有的曾经高达2米左右。这些遗址的分布和堆积表明当时的古海岸线和现在的海岸线差不多,沿岸的滨海平原已经形成,古代居民在这里生活栖息已经达到了二三千年之久,相当于后洼上层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这些遗址与辽南地区小珠山中层和郭家村时代相近。年代相对较晚的老石山遗址、潘北遗址、兴前遗址、东山遗址、蚊子山遗址、石固遗址、平顶山遗址均在丘陵台地顶部,多数分布范围较小,文化层较薄,属于单一文化堆积,人们在这里居住的时间较短,生产和生活情况都有一定的限度。年代与石佛山文化类型比较接近,大约距今四千四百年至四千年左右。这些情况说明,当时海侵现象已经发生,滨海平原已经成为海洋,海侵已经达到高峰,属于高海洋面阶段。依据单坨子遗址顶部的水成层断定这一时期的海侵高度,高出现在海面10米左右,海岸线深入陆地达至几十公里,它是本地区全新世最大的一次海侵。阎坨子贝丘遗址文化层上面出现水成层,也证明这个遗址后来被海水淹没过。此时海岸平地上的遗址也都搬迁到较高的山顶和高地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四、结语

辽宁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辽东半岛文化区、沈阳文化区、辽西文化区。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文化系统,既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又互有联系。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发祥地是多元的。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自己的文化面貌和独立发展系统,与周边的原始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原始社会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方面提供了新资料。

猜你喜欢
新石器普查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