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刚,王 宁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兰州 730020)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人民币。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成长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0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创造的又一个里程碑。但是与此同时,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8,说明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我国当前所处历史阶段做出的重要判断。为此,阐释新时代共同富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之处、整体把握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和演变趋势以及探究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追求剩余价值,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论证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资本家通过暴力血腥的手段,直接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其转化为无产者,必须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获得维持自身及家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则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攫取了大量资本,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及原材料,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及分工、协作,生产出大量商品。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并通过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反过来成为使劳动者自身贫穷的手段,即马克思所讲的“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①《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译,2004:721。。资本家不断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变为资本,与原预付资本相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新机器设备、购买更多的劳动力,进行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这里说得更多的劳动力指的是绝对数量更多,即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绝对数量增加,但是相对于资本家对机器设备等不变资本的需要来说,可变资本是相对减少的,而且这种相对减少会随着总资本规模的增长而加快。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资本家支配的产业后备军,资本家可以将工人的工资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以更少的可变资本雇佣更多的工人,推动更大的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获得v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m 的比例不断上升,如图1 所示。失业和实际工资下降使工人生活条件恶化、健康受到损害;收入分配失衡使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差距拉大,在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累积下,贫困在工人阶级一端积累。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同时,大资本也在吞并小资本,最终使财富在资本家尤其是大资本家一端积累,造成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
图1 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与贫穷的两极积累
资本主义的诞生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人的一生是富裕还是贫困,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少则决定了是进一步富裕还是走向贫困。这清楚地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断绝了广大劳动者勤劳致富改变困苦命运的上升通道,将他们钉在社会的底层、愈加贫穷。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是物支配人,而非以人为本,因此就连资本家也只是资本的人格化,空有财富的积累而没有自身的全面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会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在思考整个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基本矛盾造成了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否定,这要求在资本主义已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及创造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建立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包括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增长不会被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束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中央编译局译,1998:104。。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整体来看,全体社会成员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及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极大丰富的社会产品,其中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仍然是属于全社会的,另一部分用作生活资料以供消费。劳动时间起双重作用:一方面调节劳动职能在社会需要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度量单个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的份额。从个体方面看,工作日逐渐缩短实现劳动的普遍化,“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②《资本论(第一卷)》,中央编译局译,2004:605。。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发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而且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299。。
在走向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先要经历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除了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如共产主义充分之外,已经在很多方面具备了共产主义的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敌对的根源,劳动者之间建立了平等的生产关系,可以根据自身的劳动能力和成果获取劳动报酬。同时,由于全社会劳动者的联合,将蓄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的分配和计划又使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进行,是人支配物的生产。这决定了生产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全体人民都能衣食无忧、全面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力会不断发展进步,劳动者也能不断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富裕,真正做到国富民富、共同富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总体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助力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我们一直在朝着共同富裕不断前进。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这必将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效保障。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4]。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学者的研究多是按照历史逻辑纵向展开,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脉络,深刻总结了每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方面的突破作为和经验启示,突出了共同富裕理论研究的连贯性,但是从横向角度归纳各时期共同富裕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共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历史地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发展和政策创新,并加入横向的总结性论述,提炼各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共性,形成对共同富裕的立场和观点的统一性认识。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之后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1.农业合作化是提升农民富裕水平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同志尤其关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致富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构想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集体互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综合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这四类合作社可以将人民群众的劳动力量充分发挥,是被奴役到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5]。在三大改造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指出,应在农业中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6]837。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就是农业的发展及农村人民的富裕。他认为,农民生活富裕是工农联盟稳定的基础。在土地改革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但是这种改革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三大改造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要实施新的改革措施提高农业及农民的生产力,通过合作化使农民逐年富裕,最终实现毛泽东同志讲的“所有农民都要富裕起来,而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6]838”。
2.关于分配问题的创新性论断
对于集体或者全社会的物质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7]。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收地主的土地,变成农民的私产,是落实“平均地权”的政策。虽然这一阶段的农业还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已经彻底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因素,符合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经济,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毛泽东同志强调在讲分配问题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力因素。单纯地比较农民和工人每年的平均所得是不恰当的,因工人的生产率比农民高得多,而农民的生活费用又比工人节省[8]776。毛泽东在提到“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时,就已经蕴含了平衡城乡、行业及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的思想。在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大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加大的结果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8]722。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8]724,平衡工业基地在沿海及内地“七三分”的发展格局。
可以说,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处于次要地位,改革注重提高农业农村的生产力;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之前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改革的重点就转向了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使农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不仅要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还要帮助、引导农民在新的生产关系下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水平。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
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和巩固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怎样在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下实现生产力的跃升,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1.鼓励先富,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特征是集体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9];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0]111。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是一个穷国、大国,要实现集体富裕,就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容纳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发达更先进的生产力上。基于这种制度自信以及当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的国情,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0]149。鼓励先富,实际上是通过激发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并逐步解决温饱问题、迈向小康社会。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富裕之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有显著提升。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起点上,着眼于全社会整体层面考虑共同富裕问题,是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2.解放思想,合理看待改革过程中拉大的贫富差距
先富带动后富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平均发展不可行。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追求的共同是“富裕”而非“贫穷”,共同也不等同于“平均”,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10]155。在经济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会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品,全社会没有剩余用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在真正做到按劳分配之后,一部分人通过多劳多得实现勤劳致富,会将自己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储蓄和投资。因此,整个社会的投资率提高,可用于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发展生产力。同时,富裕起来的地区不仅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激励示范作用,还能通过转移支付和产业帮扶等措施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前浪的拉力,又有后浪的推力,国民经济拥有了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动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都能赶上经济发展的大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短的时间富裕起来。
邓小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的新办法总结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经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他强调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外资、发展个体经济等,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原则不能变。针对改革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邓小平认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0]149。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之后,全民所得增加,国民总收入将完整地用于整个社会,用于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及改善社会福利,人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而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265。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思路下,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支援贫困地区的发展,各地区的发展服务于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事实证明,这是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道路,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了实现共同富裕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立场,并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共产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领路人和总指挥,既给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导,又与实践相结合为“怎样领导”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国情下,应合理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收益分配,并突出强调了保持工人阶级作为主力军的积极性[11]。在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分析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使各种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更趋合理,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带来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之前党的一系列政策一脉相承,又相对具体细化、更具针对性。针对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胡锦涛同志指出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共享,探索区域间的良性互动模式[1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举措。支持不发达地区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13],既强调发展要巩固既有成果,又提出了解决阻碍发展问题的思路,体现了实践的科学性,凸显了理论的前瞻性。
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推动共同富裕,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之一脉相承,又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形势,形成了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突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推进机制和实现条件。
1.拓宽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深度
习近平在肯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在这个新时代,共同富裕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他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处理好目标与路径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意味着我国已经不能只是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的体量及增长速度,而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2.发展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理念
共同富裕要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来指导经济运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共同富裕思想是在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协调为指导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绿色为标准解决永续发展的问题、以开放为措施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为原则解决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丰富了“富裕”的内涵,还补充了对分配差距的论述。他提到,分配不公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收入水平的差距上,还应该包括城乡居民、各地区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在分配问题上也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要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投放公共服务,这需要发挥税收、转移支付等政策的功能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用优秀的文化感召人、鼓舞人,鼓励支持有情怀、有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3.点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主体
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当然也应该是共享者。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点。更进一步地,习近平在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时提出“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14]”,“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将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富裕这个含义也纳入到“富裕”的内涵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有条件实现更多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共同富裕中的精神生活富足体现在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的基础上,能有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朝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努力。精神世界富足的劳动者身心健康、态度积极,会激发出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既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目标。
4.积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中的“富裕”首先就是反贫困。早在2003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创立了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的扶贫制度,现在“飞地经济”①“飞地经济”是指打破区划限制,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参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9E%E5%9C%B0%E7%BB%8F%E6%B5%8E/6091210?fr=aladdin这种帮扶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针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五十余次扶贫调研,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及脱贫攻坚带来的改变。在脱贫事业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共同富裕总结经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的共同富裕有了样板,在未来也会有明晰的指标体系,形成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这些举措为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财富。
5.提供了推动共同富裕的精准思路
在2002年总体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又不断向前发展,并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说明我国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改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深入的。习近平讲:“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15]”,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上、总体上来把握共同富裕,不能割裂开来、各自为营。借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时实现,富裕的水准也会有高有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富裕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富裕的重点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总体共同富裕、全面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分阶段地促进共同富裕。据此,党和国家也制定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图2所示。自邓小平提出“20世纪末可以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到习近平明确“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图2 共同富裕的时间路线图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的目标,最先是作为理论概念被提出的,没有具体的测度指标及量化标准。共同富裕包含“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无法通过一个代表性的指标来度量。据此,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来探讨共同富裕相关问题,研究成果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与共同富裕相关的主题的研究、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对共同富裕程度打分、建立函数公式测算共同富裕指数。第一类与共同富裕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基于不同的原则划定相对贫困线来测度全国范围内及城乡各自的相对贫困规模,采用多元指标体系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中国平衡发展状况及评价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情况等。第二类对共同富裕打分的指标体系选择的依据有共同富裕的特性和内涵等不同维度。第三类是测算共同富裕指数或称为共同富裕度,是建立包含富裕程度及贫富差距程度的函数公式,并在这两个维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代入公式进行测算。
若要测算我国及各省份的共同富裕程度,需从第二类和第三类研究方法中做出选择。选择具有丰富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度量共同富裕固然可以涵盖共同富裕内涵的更多方面,但是很多指标目前还没有观测数据或是观测时间较短,无法测度较长时期的共同富裕程度。同时,指标较多时,部分指标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很难满足指标之间的可加性原则,以此度量的共同富裕程度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进一步测度出的共同富裕程度对下一步研究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若采用指标法测度的共同富裕程度,则建立的回归方程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和内生性问题,给分析各变量的影响程度造成不便。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与结果的科学性与应用性,本文选择第三类研究方法中万海远[16]经过检验权重、门槛的稳定性之后建立的共同富裕函数公式来测度我国的共同富裕程度,见公式(1):
式中CP为共同富裕指数,HPGNI衡量发展水平,HGini反映共享程度。为了将共同富裕程度量化确定在一个区间,进一步将HPGNI和HGini做标准化处理。为了更符合共同富裕的内涵: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富裕问题而不是坚持“共同贫穷”;当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就应该更加重视收入分配问题。虽然少数人的暴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表现为GDP的增长,但是它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将PGNI取对数后再求几何平均可以使共同富裕指数更好地反映出上述性质,见公式(2):
PGNImax选择陈宗胜的研究确定的12 000美元①《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格致出版社,2018:92。,转换为人民币约76 520元,经济达到初步发达水平;根据李克强总理2020年5月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的,中国有6 亿人月收入仅1000 元②参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004352330008696&wfr=spider&for=pc。,将PGNImin确定为年收入12 000元。相对于北欧国家来说,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天然地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现阶段达到像北欧国家那样较低的基尼系数对我国来说是不现实的,国际认可的基尼系数合意值在0.3与0.4之间。综合我国的国情及国际标准,公式(2)中的Ginimin采用0.35、Ginimax为0.5,认为当基尼系数在达到0.35时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缩小到合意程度,超过0.5属于两极分化。
如图3所示,我国的富裕程度得分自2003年开始逐年增长,从2003年的19.82分增长到2020年的90.46分,在未来仍有继续增长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一直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相符,也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且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具有将共同富裕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实力。共同程度得分线有一定程度的起伏,2003~2008年共同程度得分降低,说明这一时期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在拉大;2008~2015年共同程度得分呈现增长态势,在2015年达到25.33分,之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20分以上。共同富裕得分受共同程度和富裕程度的共同影响,得分线走势与共同程度得分线走势基本相同,可近似看作共同程度得分线绕着原点旋转变化得到的。2020年共同富裕得分为43.93分,虽然在17年的时间中增加了27分,但是共同富裕程度仍然较低。共同富裕得分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87%,若继续保持这个增长率,在2034年共同富裕得分可达97.64 分,可实现在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图3 2003~2020我国共同富裕得分情况
图3中的三种曲线总体上都呈增长的趋势,直接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度量,选择平均数指标有一定的科学性。考虑到长时间的可比性,选择了国家统计局及世界银行的较宏观的数据而放弃了家庭收入调查等微观数据。这样既比较好地表现了当前我国的共同富裕水平,又为学界更好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特点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的研究要尽快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体系,以期较好地观测共同富裕水平,并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更好地表现共同富裕的多维性。
图3反映了整体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及发展趋势,表1则表现出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较大进展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平衡性、协调性与包容性问题,体现在区域、行业及城乡内部仍存在较大差距。
表1 我国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及城乡差距的具体表现
由于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造成利润率不同:轻工业资本周转速度快、利润率较高,重工业资本周转速度慢、利润率较低。虽然各行业的利润率会随着资本的进入及退出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市场间存在壁垒、资本在退出市场时的沉没成本等原因,不同行业之间的利润率仍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全国的平均工资为97 379元,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为177 544元,接近平均工资的两倍;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139851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48 540元,只有平均工资的一半,反映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上就是从事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体现出按劳分配的原则。
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 412元,在高于全国平均值和中位数的同时也远高于农村居民的18 9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0年的3.23逐年下降到2020年的2.50,这反映出我国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在拉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这种现象提示我们要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无论是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还是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都可视作反映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的区域差距。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的省份往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较高,尤其是以薪酬较高的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二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和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来支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更为依赖第一产业,城镇化水平也较低,进而决定了较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排名前八的省份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35 128元且均属东部地区,排在最末位的甘肃省只有22 066元,不足上海市的三分之一,无论是从南北看还是从东西看,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受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和东西经济发展逐渐分化影响。南方省份和东部省份不论是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体量和增长速度上,还是在市场完善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上都领先于北方和中西部地区。区域之间不断拉大的发展差距既影响地区本身和全国整体的收入水平,又与反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直接相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各地区也进入了共同富裕建设的不同阶段。南方地区和东部的部分省份勇立潮头、先行先试,探索共同富裕的现实图景;北方地区和中部部分省份继续发展经济、形成中坚力量,逐步推进共同富裕;西部省份发挥后发优势、治理相对贫困,奠定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依据上文共同富裕指数的函数公式和测算结果,本文认为实现途径要紧扣“发展水平”和“共享程度”来下功夫,围绕提升人民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两大方面总体推进。
1.发挥公有制经济作用,积累致富经验。
公有制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包括国有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其中,国有企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有着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首先是代表国家资本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其次才是发挥调节经济运行方式的作用,是对资本主义的改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修复,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资本主义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解决由于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实现权利和机会公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企修路、办学校等修建基础设施扶贫,搞技术培训和办企业进行产业扶贫,通过采购贫困地区滞销的农产品进行消费扶贫,真正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坚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助力乡村振兴。这不是重走“一大二公”的老路,而是要强化集体统一服务、统一经营的功能,提高集体的组织能力,将个人积极性与集体优越性有效结合。新型农村集体合作社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农村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又可以通过“三变”①三变是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提升农民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让农民能参与到产业增值收益的分配中,拓宽农民财产性收益的渠道。这是我国农业在特有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有制经济,是产业扶贫的具体化措施,焕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由小康到富裕的转变。
2.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激发生产积极性。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要从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畅通商品要素资源的流通渠道上下功夫。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要是对发展实体经济和提升生产效率有益的市场主体,无论其规模大小,我们都应欢迎其加入做大做好“蛋糕”、积累社会财富的舞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大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行业的龙头之后,寻求垄断地位和操纵市场的问题。这些企业会逐渐放弃创新及提升效率的盈利模式,转而通过制造各种市场壁垒来获取利润。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会使其转向金融资本和高杠杆,挤压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既不利于市场健康运行,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行政命令、约谈处罚等方式来规制和约束其行为,激励企业保持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在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及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员工薪酬。政府也要加快培育各种新兴要素市场,改变各要素按照稀缺性进行分配的现状,实证分析、探索建立按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市场机制。我们在鼓励市场充分发展的同时,又要牢记民营经济、私营企业离开了有益于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不行的,违反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也是不行的,任由资本的意志泛滥更是不行的。只有这样共同富裕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做蛋糕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3.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共同富裕在物质生活富裕中的表现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是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平等,克服地区、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差异较大这个障碍,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优化低收入家庭的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教育去资本化提高社会效益,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子女也能像中高收入群体的子女一样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其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拓宽收入来源、勤劳创新致富,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有利于释放我国的创新潜力。推动共同富裕要从提高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致富能力入手,而手段之一就是政府继续加大在不发达地区的普惠性教育投入。
提高基层公共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提升人民应对生病等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在现有的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在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99.9%的基础上,坚持医疗改革去市场化方向,逐步提高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政府在继续推进医保谈判工作的同时,应采用行政手段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一线城市的问题,让低收入人群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止其因病返贫。在社保制度改革中,要关注灵活就业的新业态,精准化对接就业结构,真正发挥全民社保制度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作用。
保障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享有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便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18.7%,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政府应在规范市场上各类金融养老产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养老金水平随经济发展进程不断提高以及保证结构均衡。在市场上“银发经济”“夕阳经济”逐渐兴起的趋势下,政府应在健身器材、文娱中心等公共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
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一线及超一线城市的房产价格高,并不是因为在建造时耗费了比普通城市的住房更多的劳动,而是因为大城市的公共产品价值外溢到了房屋上,如学区房、地铁房等。房地产价值还会随着公共产品价值增值而不断增值,政府既要合理调控房屋的价格、尽量将其与附加的公共产品价值相区分,使中低收入人群也能通过勤奋努力负担得起城市的一套住房;又要坚持房产去金融化方向,牢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要将房产税提上日程。除了在上海市继续试点之外,在各个区域也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房产税试点。逐渐考虑征收房产空置税,以此保证一定数量的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供应满足人民的住房、租房需求。
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与先进性体现在能否把“蛋糕”分好切好,以防止两极分化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我国的一二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要保障勤劳致富的机会及过程公平
初次分配以效率为中心,由市场根据要素的贡献来调节分配,但在生产活动中,这种贡献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度量,只能根据市场上要素稀缺程度进行分配。市场主体由于自身禀赋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报酬。这会造成个人努力程度与占有的社会成果失衡、价值创造与社会贡献失衡,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富裕的人群不是比普通人多占有了消费品,而是多占有了生产资料,并通过这种占有,分配到了更多的财富,使收入差距拉大。这一方面需要学界进行理论论证,探索度量要素贡献的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即使是要素禀赋条件较差的劳动者也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这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控制初始分配差距。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可以而且能够通过立法等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劳动者分配的成果增加与其创造的财富增长成正比,即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以下简称《浙江方案》)中将2025年浙江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超过50%确定为一个具体目标。顶尖人才的生活质量高不能体现出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势,只有底层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高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传统上有“不患寡而患不均”①出自《论语·季氏》。的说法,这里的“均”不是一种平均,而是一种等同。不是每个人的收入和财富都完全一样,而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差不大。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不同,最重要的是人智力和体力存在差异,即使现在将每个人的收入和财富通过国家强制力的分配达到一致,人们的收入也还是会拉开差距。适当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动力和积极性。
2.再分配应更加重视公平
缩小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差距需要发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主要是发挥税收、社保及转移支付的作用,更加注重公平。要形成新的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需要税收政策发挥重要作用,这既包括税收种类的创新,也包括单个税种的征收方式的创新。低收入人群不仅纳税少,本身还是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纳税最多的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及收入是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和目标,《浙江方案》明确提出“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因此要将纳税的主体从中等收入群体转变为高收入群体。转变的方式就是加大向高收入群体的征税力度。首先就是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并实行级距较密的累进税率②程恩富谈共同富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209745426043060&wfr=spider&for=pc。。在这种征税方式下,纳税人群的纳税负担与纳税能力相适应,高收入群体不会因为较高的税负而导致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低收入群体可以获得财政收入增加带来的公共服务及转移支付,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及收入水平也会因税收负担减轻而扩充。除此之外,遗产税、退籍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的征收也要提上日程。针对在市场机制下产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再分配时也要给予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相应倾斜。政府要着眼于“全国一盘棋”,不仅要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还应该对生产力结构进行合理布局,落实相关区域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先富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合作互助、人才输出等方式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3.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辅助补充作用
第三次分配主要指企业家和高收入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靠的是道德情怀讲求自愿,杀富济贫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本意。针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国有企业要在管理层薪资制度改革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不仅担负着缴纳税金及部分利润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差距的责任,还应在缩小同一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上做出贡献。管理劳动属于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因此国企管理层的薪酬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应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要改革高管自己定薪的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最先在国有企业内部掀起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劳动热情,并逐渐传递给其他劳动者,最后在全社会形成极高的劳动热情与积极性。
政府要引导企业家将现金转换为投资捐助,通过大企业公益性质的投资,创造更多的高薪工作岗位,给予更多有才华抱负的人共同奋斗的平台。真正让第三次分配成为先富帮助后富、先富带动后富的实现路径。政府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改善生产力布局。通过企业的公益性投资和技术支持转换中西部贫困地区落后的产业结构,使其发挥后发优势,补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短板。
在不断推动共同富裕时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尽管“发展水平”和“共享程度”都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元素,但是高质量发展仍是第一位的。脱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谈共同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因此,实现共同富裕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改进分配关系,循序渐进、按照阶段性目标及路线图脚踏实地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