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分析

2022-09-29 08:55武友德陈长瑶李金晶何艾桦
西北人口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发展

王 涛,武友德,陈长瑶,李 君,李金晶,何艾桦

(云南师范大学,a.地理学部;b.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c.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d.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一、引 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2021)[1],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刘培林等,2021)[2],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方面(龙花楼等,2021)[3]。推动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长期和艰巨的工程(江亚洲等,2021)[4],叩诊乡村转型中“乡村病”的缘由,突破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解决当前阶层流动固化、“躺平”与“内卷”等问题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必须跨越的藩篱。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总体思路与举措的顶层设计,为8年内实现脱贫总目标发起“精准扶贫”的最后冲刺。截至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2021[5];肖巍,2021[6]),提前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在现行标准下,虽然已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减贫”任务,但在2021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转折衔接关键点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起点、新生活(邢成举等,2021)[7]。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已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下的关键成果(李实,2021)[8]。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格局的底层政策逻辑(杨立雄,2021)[9]。新时期,中国正处于“三大战略”衔接过渡时期,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展望未来,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中的鲜明标识,是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中基础性的经济问题、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和根本性的政治问题三者交互耦合协同上升的关系(张占斌等,2022[10];张来明等,2021[11])。中国幅员辽阔且地域差异显著,聚焦从省域、市域、县域、乡域和村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上,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具有其内在演化规律的特殊性(周国华等,2021)[12]。探讨不同尺度和阶段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时空互动格局、效应和机理,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统筹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共”字。在此背景下,对深刻认识和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和战略路径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深入聚焦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交互耦合的衔接度还有待提高,综合研究有待开发,尚难以满足服务国家战略和科学决策的要求。

综上,此研究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对重要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等理论,聚焦一个“共”字,开辟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的“共富”理论。方法上基于多尺度、多路径和多主体融合创新的共富之法,纵向上以尺度关联为主线,探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横向上关注发展阶段和区位等差异而形成的空间分异,逐步综合推进乡村振兴以实现共同富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综合分析法植入话语体系中,相互耦合协调形成“维度综合(时间-空间)”“学科综合(跨学科、跨领域)”“尺度关联(宏观-中观-微观)”和“视角综合(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话语研究体系,是对新时代背景下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话语体系上的一次大胆尝试。鉴于此,本文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视角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国情,深入分析共同富裕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剖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和关键路径,通过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进行试点示范区的建设,为未来的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方向。

二、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研究进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质态转轨、从底线保障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转化以及从任务型治理到发展型治理的“三农”工作重心转移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实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张明皓等,2021)[13]。

学界有关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聚焦于二者间的内在逻辑演化、交互耦合机制、实现路径及意义等方面。其中,内在逻辑演化聚焦于二者谁是基础谁是提升,张青(2020)[14]认为脱贫攻坚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而乡村振兴又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汪三贵(2020)[15]主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条件,乡村振兴是夯实保障,二者机制互洽、政策互融;章文光(2019)[16]认为脱贫攻坚是首要任务,聚焦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解决绝对贫困以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深化和保障,致力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共同解决相对贫困以实现共同富裕;高强(2019)[17]则认为二者存在目标相通、内容共融、主体一致、体制互促等耦合性,本质上是共生共存共促的关系。关于二者有效衔接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学者们认为通过思想、政策保障、规划引领、工作落实和产业兴旺等衔接途径可以实现(贺立龙等,2022[18];刘焕等,2020[19])。此外,二者有效衔接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从长远上化解“三农”问题以及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张润泽等,2021)[20]。

(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党的重要使命(陆卫明等,2022)[21],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及共建富裕的耦合协调过程(李海舰等,2021)[22],具有发展性、可持续性与公平性的特征(黄一玲,2021)[23]。目前学界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探讨主要从四个角度展开,分别是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公平与效率和经济价值目标角度(吴文新等,2021)[24]。从共享发展角度来阐释共同富裕内涵的学者们认为共同富裕是人人享有(李胜定,2021)[25],学者们从协调发展角度认为共同富裕是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群体协调发展(李军鹏,2021)[26]。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的集中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格局的深入推进,有助于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发展和健康等公平的权利,以便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创建更加和谐友好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资源普惠的社会(周文等,2021[27];蓝庆新等,2021[28];耿茂城,2021[29];孙居涛,2007[30])。从经济价值目标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人民共创共享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曾宪奎,2021[31];沈斐,2021[32];高培勇,2021[33])。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互为前提和基础,二者交互耦合协同上升的关系揭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黄承伟,2021[34];李亚,2004[35]);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乡村振兴目标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延伸(刘彻,2021)[36]。我国目前处于城乡二元体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将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李实等,2021)[37]。通过现代化手段不断增强和完善乡村管理制度,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升、创造和创新欠发达地区与低收入人口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从而推动共享共同富裕的普遍实现(徐凤增等,2021[38];袁家军,2021[39])。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内涵、逻辑关系等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化,为下一步研究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然而有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衡量不足,对到底什么才算是“有效”尚未给出精确回答;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总体框架、影响机理、实现路径等研究也较为缺乏,不能系统地揭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如何剖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问题,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框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对象、影响机制、关键路径与试点示范,以期为后期进行数理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力图探究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分析其影响机制,找到多元化的关键路径,深度解剖隐藏在背后的科学逻辑。文章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沿着“问题-理论-路径-示范”的研究思路展开,构建其多主体、多路径和多尺度融合发展的外部理论框架,综合村民、社会力量和决策部门等多方参与力量,透过顶层设计、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等路径来研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深入融合人地关系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地域分异理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理论等相关理论,分阶段从省、市、县、乡和村等多尺度视角协同推进内部框架形成其核心结构。最终,外围与核心通过多主体、多路径与多尺度的链接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从整体上厘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和关键路径,最后形成试点示范模式(图1)。

图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图

(二)研究对象

当前,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逐渐过渡到“要站在新起点上继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2021)[1],决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研究对象为:聚焦一个“共”字。

一是共富之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历史经验,破解传统体制的桎梏,从而解决新时代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目标取向、地域类型、要素流通、发展主体、政策机制等方面来推进共同富裕,通过多主体、多路径与多尺度有效衔接分阶段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对成果的转化实现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是共同奋斗:当前,中国站上了新起点,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上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进一步深化对“共”时代的思考。从渐进性、阶段性和耦合性的角度考虑,有序衔接、固牢和防止割裂与脱节。推进过程中虽有共同目标,但也存在差异,亟待厘清二者的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从“振兴”到“扎实”有序发展。二者的有序发展需从三个“共”字出发:(1)在“共”的辩证思考中展开宏大布局。在新时代背景下,关乎全体人民的“三农”工作中心实现历史性转移,在不断探寻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发展的道路中共创、共建和共享,进一步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2)以“共”为指引进行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适时、恰当以及正确“分好蛋糕”,同时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3)让“共”引领核心指标全面发展。共富是全民的共富,在全民共富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富的有机结合。

三是命运与共: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已成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与底层政策逻辑的有效衔接,逐步突破现存制度的藩篱。在实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避免横向和纵向上失衡,透过“共”字体现效率与公平的核心理念,聚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和关键路径,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中国方案”。

(三)影响机制

沿着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出发,深度剖析影响机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难题。文章主要从阻断机制、衔接机制、要素驱动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四个方面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图2)。

1.阻断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中国再次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2021[5];章文光,2019[16])。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在8年脱贫攻坚战中脱贫呈现“攻坚”性质,复杂多变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多因素综合的返贫风险,部分脱贫户“精神贫困”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政府主导下的短期性,持续增收不稳定,政策的调整与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建立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关注潜在风险对象。虽然脱贫攻坚的任务已顺利完成,但“悬崖效应”逐渐显现,边缘户、不稳定户和特困户等潜在返贫风险逐渐增高。因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分区、分阶段调整以适应和优化贫困监测和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资源,实施一户一册防止返贫动态监管体系的构建。(2)增强民生保障的持续性,防范化解内部风险。完善健康保障体系,通过健康扶贫降低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斩断贫困户“疾病—贫困—疾病”的恶性循环;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保障水平,创新教育新渠道,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使得农村等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同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注重内生动力的培养,实施“志智双扶”的政策,去除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思想。(3)完善保险扶贫与后扶措施,防范化解自然风险。因地因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与商业保险的互补体系,发挥农业再保险的作用,逐步推行“防贫保险”,降低脱贫户因自然灾害返贫的风险;强化因灾致贫导致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措施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创新扶贫治理模式,防范化解社会风险。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面对农村组织风险(政府、村民和非政府组织等风险)、农民人身风险(贫困、失业、老龄化与养老等风险)和农村文化风险(农村建设“人才”危机、精神文化和受教育水平等风险)等风险因素大增,应因地制宜提升基层农村治理水平,形成多层级、跨部门的政府、村民及非政府间的贫困治理网络,改善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可行能力,阻断社会风险性返贫。(5)深化产业就业扶贫,防范化解经济风险。通过产业扶贫为农村地区注入不竭动力,使得脱贫地区“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内联外通创新就业模式或渠道,不断深化就业扶贫促稳岗,从根本上稳定农民的长期收入。

2.衔接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虽然中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性的胜利,但因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底子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维致贫因素的存在,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衔接:

(1)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时期内继续保持当地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根据衔接需要和当前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的规模、渠道和方式,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的重点方向。适时、适当地向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地区倾斜,逐步提高用于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专项帮扶资金。(2)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对脱贫攻坚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继续发挥再贷款的协同作用,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支持与落实,加大脱贫与乡村振兴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信贷的支撑力度,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农产品保险,努力做好财政投入政策上的衔接。(3)土地支持政策衔接。衔接过渡时期,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要求,脱贫地区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禁非法占用耕地;与此同时,调整完善、创新和深化现行政策,坚持构建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框架,进一步深化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4)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进一步深入提升和创新人才智力支持的政策系统,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衔接计划,继续开展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教育、医疗等专业的人才逐渐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的基层流动。

3.要素驱动机制:产业、生态、金融与公共服务多要素融合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托乡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特色产业,联结多个主体、融合多个要素调整乡村经济发展结构,驱动乡村产业、生态、社会等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当前市场条件下来看,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是破解要素流动障碍,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驱动农村地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主要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与生态、金融、公共服务等要素驱动:

(1)生态要素驱动产业振兴。在具备生态资源优势的农村地区,生态要素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以生态振兴为中心,通过绿色产业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将生态资源融入乡村发展,以生态资源优势驱动乡村产业发展,挖掘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潜力。(2)金融要素保障产业发展。将金融要素嵌入乡村产业发展,从而确保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保障得以持续供应,创新、提高和改变农村产业经营方式、提供金融优惠产品、创新金融信贷模式等方面联结政府、企业、乡村群众等多方主体,整合农村产业发展的土地和资金等资源,改善乡村产业发展与振兴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进一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驱动农村农业发展。(3)公共服务要素驱动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通过统筹区域、城乡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进而带动乡村地区的产业、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与跟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

4.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城乡两个主体保持步调一致,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走上现代化的共富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农民实现多渠道增收、多方面协同、多要素流动和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农村农民同全社会一道实现共同富裕的主阵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城乡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农民增收机制。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农民重视技术、效益等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劳务性和生产性收入;落实惠民政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撑,切实保障农民的政策性和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城乡融合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形成城乡协同发展机制。以往人力资本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被就业结构的调整所打破,通过创新、调整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潜在动力;调整城乡产业和要素配置结构,依托乡村特色和科技投入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5G、电商、数字化等技术改善农村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局面,带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3)城乡融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基本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现阶段和未来,需要把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出行交通以及人居环境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医疗、养老、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基础公共服务配置差距,推动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保证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四)关键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共”字,循序渐进分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共同富裕要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5 000美元,收入差距有明显缩小;第二个阶段,2036~2049年建国100周年要基本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相对于2035年要翻一番达到50 000美元,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处于更加合理的状态;第三个阶段,2050~2121年建党第二个百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人均国民收入要处于全球收入最高的10%的国家的行列,实现社会的全面共享(图2)。因此,主要从以下路径实施:

图2 实现共同富裕影响机制与关键路径传导图

(1)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同富裕。继续创新创富“做大蛋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聚焦“共”字以实现“富裕”与“共享”的互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全民共享性较低,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创新创造实现劳动致富、创新致富,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的经济体制,在发展中实现共享,通过共享来实现发展,分阶段逐步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

(2)缩小城乡差距。首先,推进土地改革,激发土地要素的活力,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现在农村人口外迁趋势加剧,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政府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依据市场需求,将闲置的土地、住房等资源利用起来,进行合理、持久的开发,实现闲置资源的市场价值。其次,既要靠农业又要靠产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重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的城市资本流向农村,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赢”。农民单纯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农民也需要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与当地实情相符合的产业,以产业多样化的形式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再次,鼓励、支持和引导优秀科技人才下乡或返乡,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和附加值。将城市的资本、优质资源、人才等适时适度地流向农村,找准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点,逐渐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市场价值。最后,让农民在城市安心生活。城市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存在限制、歧视等多重“陌生感”,是阻碍他们是否能长期生存下去的问题,应该给予农村人口更公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更多社会保障。

(3)缩小区域差距。一是促进区域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鼓励返乡农民将他们在城市中学到的技能带到农村,进行创业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特别对于落后地区要积极推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深化、提升和畅通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不断改进、整合和完善医疗服务、文化教育以及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民收入持续性增加,从而缩小区域差异。

(4)缩小收入差距。目前,针对我国收入差距处在高位水平上,财产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上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包括:就业身份歧视、劳动报酬、享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再分配要让税收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整顿间接税、调节过高收入和完善社保缴费三方面来缩小收入差距;三次分配应注重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公益、社会慈善能够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最终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格局。

(5)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有三个关键词:提低、扩中和调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应针对不同的人群,分析造成低收入原因,合理采取不同帮扶措施。但也要清楚地看到,虽然目前中国有30%的中等收入人群,但这部分人中的大部分处在脆弱的边缘状态,应着重关注他们的就业形态、收入变动和家庭结构等,采取相应措施稳就业、促收入。与此同时,进一步通过创新和深化税收政策,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从达到减轻其负税负担的目的。

(6)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渐提升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特别是城市当中的流动人口、农民工,增加他们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可及性。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逐渐提高保障水平,稳定提升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的水平与层次,提高报销比例,逐步扩大医保报销药品的范围和种类。最后,增加公共资源的共享性,充分挖掘内部公共资源在不同地方、区内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和流转,实现资源分配的均等化,人人都能够享受优质的公共资源。

(五)试点示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分阶段逐步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移植和借鉴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设立先行试点示范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系统观念和共建共享等原则的有机结合,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四大战略定位(袁家军,2021)[39],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阶段性目标上分类型、分区域,构建村、乡、县、市、省逐级向上的先行示范样本区,最后在全国进行推广。同时,充分挖掘不同阶段和级别的发展动力与优势,明确阶段性区域战略定位,打造一批可供借鉴的试点示范区。高质量试点示范要区别于传统的示范区,要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上下联通、补齐短板、产业升级和长效互动的关键路径。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充分考虑现阶段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研究对象、影响机制及其关键路径,通过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进行试点示范区的建设,为未来的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方向。

从研究对象上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聚焦一个“共”字,通过共富之道、共同奋斗与命运与共,实现顶层设计与底层政策逻辑的有效衔接,避免横向和纵向上失衡,透过“共”字体现效率与公平的核心理念。从影响机制上看,沿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阶段战略目标出发,从阻断机制和衔接机制的有机组合上防止规模性返贫,从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素驱动机制上产业、生态、金融与公共服务多要素的有机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上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从关键路径上看,以阶段性目标为切入点深度总结推动高质量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条关键路径。从试点示范上看,要立足国情与当地实际条件,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型规划高质量试点示范区,做好顶层设计、上下联通、补齐短板、产业升级和长效互动的关键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影响机制与关键路径有待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深化。2021年10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为当前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多视角、跨学科、多尺度、多主体和多路径等融合,构建其多元化的拓宽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的路径,为早日实现高质量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城乡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