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董海兵,曲向阳,李相钊,薛明福
(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
母猪批次化生产是猪场对繁育母猪进行高效管理的手段,也是实现全进全出制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批次化生产主要通过生殖激素的合理应用与生产管理的调节,再根据母猪群的规模和猪场的生产条件,按计划组织母猪分群生产来实现,从而实现提高猪场生产水平这一最终目标。批次化生产管理的实施将会涉及到多个技术环节,包括母猪的性周期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以及诱导同期分娩。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报道,探讨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有效开展,以供广大养猪生产者借鉴。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人们就开始研究母猪的排卵周期与同期发情,最终目标是实现猪场的批次化生产管理。1949 年,Tanabe等[1]第一次用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quine chorionic gonadotropine,eCG) 和绵羊的垂体提取物对母猪的性周期进行调控,以刺激卵泡发育和排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使用美他硫脲[ 又称乳铁蛋白B(lactoferrin B)]抑制母猪卵泡发育,然后用eCG 进行治疗,刺激卵泡发育,再通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诱导卵巢排卵[2],诱导卵泡发育、排卵,成为了人为调控母猪发情周期的里程碑。
早期的研究促进了东欧尤其是德国东部地区对这些技术程序的研究,1970 年随着东欧猪场不断增加和生产规模扩大,对此类生物技术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追求的目标是同步所有母猪的繁殖过程,为定期生产与分批次授精、分娩以及断奶建立优势,从而实现全进全出,以及处于同等生理期的大多数母猪具有同等的健康状态和免疫状态。在1990 年德国东部地区110 万头母猪中,对86%的母猪群采用了调整繁殖周期的生物技术管理措施,猪场批次化生产的大范围使用标志着生殖生物技术应用的成功[3]。研究发现,对生物技术程序的研究和实际使用,需要了解动物个体所处的生理时期和选择适当的成分去应用,例如激素或激素的活性物质[4]。虽然这些物质一般可以用于调控母猪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繁殖过程,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规定有所差异,因此各国使用的方案并不相同。
与传统的连续生产或以7 d 为单位的周批次化生产方式相比,多周批次化生产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与猪群的健康状态,提高种猪及猪场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自2018 年非洲猪瘟在我国暴发后,各猪场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批次化生产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实行批次化生产管理后,猪场可有效降低猪群、车辆等与猪场的接触频率,商品猪集中出栏,淘汰猪集中出售,物资集中采购,可降低与外界接触、感染疾病的风险。在执行批次化生产的过程中,同批次猪群处于相同的免疫阶段,有利于执行猪群的批次化免疫接种,因此可使同批次猪群中不同个体的免疫状态保持高度一致,为疾病的防控建立良好的基础[5]。在生产过程中,批次化生产可做到猪群在同一环节全进全出,确保生产环境全面清洁、消毒、干燥,切断疫病在不同批次猪群之间的传播,尤其对控制产房疾病中的病毒性腹泻有重大意义。同时,批次化生产可做到集中生产,相比较连续生产,可降低猪的转群频率,降低猪群之间的接触频率(表1)。
种猪是猪场的发动机,只有充分利用猪场的种猪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猪群的产出。批次化生产管理涉及到对生殖激素的使用,在同期发情过程中,会给后备母猪使用烯丙孕素内服溶液、氯前列醇注射液、注射用血促性素以及戈那瑞林注射液,调节母猪群中潜在的问题母猪,可提高后备母猪的利用率、发情率、受胎率。针对经产母猪的定时输精,也需要使用激素,同样需要处理潜在的问题母猪,尤其是黄体不溶的问题母猪。刘卓廉等[6]研究发现,批次化生产能够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有效增加母猪的产仔数;魏巧莉等[15]研究发现,在批次化生产中,利用激素可有效提高无初情期的后备母猪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受胎率、分娩率等指标。
猪场的折旧年限与成本是基本固定的,必须让猪场在使用期间发挥出最大的贡献。猪场综合成本的核算也一定要结合猪场的使用年限与使用效率,猪场中造价最高的环节是产床,鉴于猪场的使用年限是一定的,因此只有保证猪场产床的高效使用,才能为猪场的盈利奠定基础,而批次化生产可有效提高产床的利用率。因 此,PCY(piglets per crate per year)指标的含义是每张产床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因此猪场应重视PCY,目前国内部分规模化猪场开始关注PCY 指标,国外猪场追求的PCY 指标是136~156 头,而国内PCY 指标较好猪场为100~140 头。4 周批次化生产能够根据猪场PCY、配种分娩率等指标倒推参与配种的母猪头数,来确保每批次满栏生产。据报道,某猪场存栏母猪300 头,在执行批次化生产后,极大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8]。
批次化生产管理是按相对固定节奏进行生产的,因此生产时间相对明确,猪群数量相对稳定,对工作的强度、猪群疾病的防控、员工的时间安排都相对可控,可为高效管理员工、猪群创造条件。在批次化生产中,后备母猪的入群与选用、药物的使用、疫苗的免疫等生产活动都相对集中,在有利于操作的基础上,可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的效果[9]。员工的管理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有计划、有节律的集中生产使工作效率更高,批次化生产中的可视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对问题、漏洞查找的效率,通过生产记录表能够直观、准确地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同时可根据生产节奏的安排进行轮番休息,保证工作人员的假期生活。
在从周批次向多周批次化生产的转换期,猪场需要重新调整员工的岗位职责,某些技术人员可以仅从事单一的岗位,有利于降低岗位工作的复杂度。
批次化生产管理可有效降低猪场的综合成本,涉及种猪成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药品成本、洗消成本。在批次化生产管理中,相关激素的使用可以提高种猪的利用率,降低问题母猪的淘汰率;在同批次猪群中,相同的生理阶段有利于做到精准营养与精准用药,可大大降低饲料与药品成本。方礼禄等[10]通过研究烯丙孕素对乏情母猪同期发情的影响时发现,批次化生产中的相关激素使用可明显提升母猪的利用率。John Gadd 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比连续生产和21 d 批次化生产2 种模式对猪群生长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方面,21 d 批次化生产模式都显著优于连续生产模式;同时,John Gadd 还发现,批次化生产能够降低猪群的用药成本,平均每头母猪每年可降低40 多元[8]。
进行批次化生产管理时会涉及到较多的技术环节,针对不同规模的猪群,猪场可根据其生产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案组合。如果以定时输精为目标,母猪的性周期、卵泡发育、排卵都需要同步化,其操作核心是调控母猪的生殖功能,如卵泡发育、排卵,甚至是分娩。
在批次化生产的体系中,基础母猪的发情期是依靠同期断奶来同步化的,当将后备母猪被引导到这个体系中时,性周期也需要同步化,对此可以通过抑制卵泡发育和模拟母猪黄体期实现[11]。1973—1989 年,在德国东部地区的猪场将Suisynchron®成功地用于数十万头后备母猪,但随后也被禁止,用烯丙孕素取代[12]。目前,烯丙孕素是唯一一种被允许使用的具有孕酮类作用的物质,通过口服给药,每头母猪每天口服20 mg,连续服用18 d,已证明能够有效抑制母猪卵泡的发育[13]。
虽然可以通过断奶调控或给后备母猪服用烯丙孕素使母猪群的发情周期同步,但由于部分母猪受卵泡发育的影响,发情时间仍然会持续一周。促性腺激素可在母猪断奶后或服用烯丙孕素后使用,以刺激卵泡发育,并使母猪的卵泡发育达到更好的同步效果[14]。
即使可以同步母猪的性周期,外加利用eCG 使卵泡发育同步,但排卵发生的时间仍然不能够同步,如果以定时输精为目标,则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如hCG 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类似物来诱导排卵[15]。自GnRH 被发现以及其结构得到探明后,制药行业开始合成GnRH,从而将其用于养猪业。与hCG 相比,GnRH 主要在垂体水平上发挥作用,刺激内源性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释放,比hCG 更接近“生物学效应”[3]。
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我国养猪业的结构与生产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规模化猪群占比显著提升,养猪从业者通过各类技术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与生产效率,而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因其在后备母猪发情控制及生物安全水平提升方面作用显著,因而迅速得到推广,尤其是在单场、单条生产线的母猪存栏低于2 500 头的猪场。
猪场批次化生产管理将母猪的性周期同步化、卵泡发育同步化、排卵同步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猪群的分群管理,从而通过全进全出、均衡生产,达到提高猪群生物安全、生产设备利用率、断奶仔猪群规模与均匀度、人员工作效率,降低综合成本等多方面收益,最终提升了养猪生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