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集体记忆遮蔽效应及应对

2022-09-29 12:53李峻峰
关键词:城市更新集体群体

田 文 李峻峰

(1.合肥学院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

城市是社会生活的场所,承载着公众的集体记忆。城市社会生活产生的集体记忆与人、空间、时间密不可分。城市的场所、景观唤起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也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建设美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出于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城市更新活动中需要对集体记忆给予积极响应。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受制于记忆群体[1]。城市靠记忆而存[2],记忆由城市而新。在城市更新这一复杂的时空过程中,集体记忆对于寻找公众角色、构建地方文化认同、重塑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景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关注集体记忆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从集体记忆的视角解析人、城市、文化信息之间的关联,提出集体记忆中存在的遮蔽效应及其对城市更新实践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集体记忆的辩证建构,以期对促进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城市更新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

当前,在存量规划背景下,针对既有区域的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乃至延续城市文化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大量成功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文脉历史割裂、街区文化趋同的问题,居民熟悉的温馨的生活场景被同质化的外来文化形象所替代,城市不同历史阶段的印记和痕迹被主观的“断代”符号所取代(图1)。城市记忆模糊不清,缺少了连续性。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3]。2021年8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实施城市更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为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明确提出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4]。城市更新除了是物质的更新,更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

图1 集体记忆的视角下,人、城市、文化信息之间的关联解析

(二)集体记忆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具有重要价值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指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同重建他们的过去经验[5],是一种群体成员共享的记忆,它可以通过在社会的记忆框架中被召回。集体记忆具有社会性,连接过去与现在,体现实物世界与文化、社会、个人及社区的价值,这在城市空间层面上体现为城市精神的构建和持续。集体记忆为人们提供线索,与城市景观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衍生的历史感知又让人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特有的地域感知,从而将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与城市环境相联接[6]。

集体记忆和时间相连,在空间中起作用。集体记忆可以提供一个认知与召唤的框架,它组织、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回忆,起到唤醒、规范与约束回忆的功用。人们可在记忆中寻找一种共享的、只在群体中实现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能体现意识形态表达与文化层面上或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宏观价值认同[7]。城市的集体记忆便是这个框架的一部分。城市的特色空间在遵循和接受物质条件制约的同时,也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建构特有的城市记忆。这使得城市一方面具有各时代所形成的城市整体的共时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可以追踪其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历时性特点[8]。因此,集体记忆也成为保障城市历史连续性的重要基础。

(三)城市环境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明的突出代表,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据

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留下了生活的印记,人与人相互联系组成了社会,留下了人类文明的痕迹,基于城市环境的集体记忆承载了丰富的城市文明信息。城市集体记忆的地位未受到足够重视,其负面结果是使得城市更新走向趋同。城市街区的更新需要延续区域独特的记忆,但并非仅依赖于特有的符号化元素的表现,更不是对外来风貌的复制与置入[9]。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需要将集体记忆带入人、环境、时空关系中重新思考。集体记忆是城市文明的突出代表,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据。

深圳市政府通过“古城活化”,用现代创意再续古城的文化活力,使南头古城成为更多创意阶层的年轻人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将集体记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南头古城成为深圳这座设计之都的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文化地标,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城市活力。在新加坡,以身份认同感计划(Identity)为抓手,强化市民归属感,传承历史文化,增强街区活力,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具有多样化和认同感的城市[10]。在日本高粱城的实践,设计师和学生作为第三方介入,促进市民与行政部门,市民与市民的讨论,将集体记忆还原于城市,再造历史街区[11]。

城市景观并非是一个图像合集,而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即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关系[12]。基于集体记忆的城市更新不是片段式景象再现,而是呈现城市发展的复杂的时空过程。城市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人们自身的社会活动造就环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制约,推进或延缓文明进程(图1)。

二、集体记忆中的遮蔽效应及其对城市更新的影响

(一)遮蔽现象

遮蔽在近义词词典中,有掩盖起来不使事物暴露的意思,侧重在遮挡掩护;遮蔽的对象可以是被保护的物体,也可以是侵害物体的风沙、日光等;其现象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遮蔽现象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出现。集体记忆中的遮蔽效应,是指在城市的更新中,社会群体一起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集体记忆中的信息,由于集体记忆的主体差异,存在一部分信息被更具主导性的信息遮蔽的现象,遮蔽后的信息对城市更新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遮蔽效应的负面作用,其有机会使信息无法正确显示、传递,影响社会判断,对城市更新产生负面作用。

(二)遮蔽来源

集体记忆与记忆主体密切相关,集体记忆源于特定群体。集体记忆不是个人记忆的总和,而是源于特定群体相似性的信息的记忆重构,集体记忆形成、重现都受制于记忆主体的特征。人们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城市中,不同的群体通过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过滤来感知特定的语境,构建集体记忆,体现群体的价值观和需求。集体记忆一旦形成,每个群体都希望按照各自的方式重现本群体集体记忆,因为自己的身份、群体的不同,就会提供并传播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行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在城市的面貌并影响着未来的城市发展。

构成城市集体记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记忆主体的群体构成异常丰富。以年龄分类,作为城市环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记忆主体的年龄具有特定的层次特征。集体记忆的主体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年龄的差异导致生活的时代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阶段不同,以及各年龄层的认识水平、群体需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差别。通常说的“80后”“90后”“00后”等都是这种年龄分层的表现。他们往往从各自经历的过去中发掘并建构某种身份认同,弥补现实所或缺的东西[13]。与此相对应,不同年龄层记忆主体的集体记忆对现实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当前“70后”“80后”属于社会在职主要活跃群体,相对而言,他们的话语权较大,集体记忆的影响也较为突出。以职业分类,记忆主体具有相似的职业特征或者工作经历特点。通常来说,从事相似职业的人群具有相似的文化水平、专业背景、社会地位,在城市更新活动中享有相似的话语影响力。在某些领域,由于特定的职业背景,专业群体的集体记忆受到特别的重视,他们的集体记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其他群体的集体记忆可能会被弱化或忽视。例如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的集体记忆会有较大概率成为更新对象的记忆代表。以兴趣爱好分类,记忆主体具有相同的兴趣点或专长。这一类的集体记忆,受个人偏好的影响产生了集体偏好,各个群体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集体记忆。对于事物的判断,在好与坏,美与丑、对与错、喜欢与厌恶变得相对后,集体记忆对于现实的作用效果差异就很明显。城市更新相关的集体记忆的类型非常复杂,远非上述按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例举的3种类型,其他如性别、性格、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等类型,在此不一一分析。

因此,在城市更新中,遮蔽来源于集体记忆主体的差异性,其中主要表现为话语权差异。城市更新的不同主体的话语权有差异,话语权高的群体,强化了自身群体的集体记忆,而遮蔽了其他群体的集体记忆。一般来说,不同的年龄层次中,中年人的话语权普遍较高。从职业来看,从事关联性紧密的职业话语权相对较高。而针对城市更新兴趣爱好上存在的话语权的差异则表现为,喜爱历史、文化研究的主体相对具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集体记忆的作用方式和结果。遮蔽效应能够正向或者反向放大和缩小集体记忆对人们的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影响城市的建设。

(三)遮蔽形式

在城市更新中常见的遮蔽效应通常表现为年龄遮蔽、职责遮蔽、舆论遮蔽等形式。

1.年龄遮蔽

怀旧是集体记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怀旧的主要群体是较年长的人群。2002年,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对“第五代人”的集体讨论。如今,当年的“第五代人”已成为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记忆的中坚力量。当下在城市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群主要出生于20世纪60~80年代。他们恰好是当下占据社会主要经济地位的群体,因此在年龄方面形成了局部优势,在城市更新中不可避免地会以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记忆信息作为主体,并适当补充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内容。

年龄遮蔽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带来了丰富的阅历和有用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年龄段的差异,特定年龄层的人群,拥有信息传播和引导的主动权,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对信息的解读。例如,在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通常所说的“代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的信息出现了相互排斥或者失衡的情况,而通常是由占社会主导地位年龄层获得优势,相应地其记忆信息遮蔽了其他信息,最终影响到社会主体观念的形成,见表1。

表1 安徽某公园更新过程直接参与管理的人员统计表

2.职责遮蔽

职责遮蔽是指因所处岗位职责不同,对于文化信息的支配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市政管理部门常年从事城市管理和维护工作,对具体信息的熟悉程度远远大于普通市民,体现在政策上具有明显的出于职责的倾向性。此外,一些从事规划设计或建设的专业群体因职务特征,亲身参与了城市发展历程,拥有第一手的佐证材料,这些在可信度上都远远超过普通市民的道听途说,因此构成一定程度的职责遮蔽。

职责遮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大众因专业信息缺失而产生的风险,但由于现有的城市更新方式重管理、重程序的特点,在具体落实上,必然存在专业人员与群众相脱离的情况,造成事实上的职业遮蔽。

3.舆论遮蔽

尽管近年来各类媒体发展非常迅猛,但在舆论导向上,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仍广受认同。出于长期的关注,主流媒体持续刊发关于历史、文化、组织等信息,对社会公众的集体记忆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一些积极信息也起到了增强传播的作用,比较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大众在对从多种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和原有信息进行比对时,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舆论遮蔽。

主流媒体形成的舆论遮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判断选择有辅助作用,但主流媒体信息存在传播方式单一,信息雷同的倾向。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造成了舆论作用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但新兴自媒体信息的准确性、公信力存在争议,给大众在众多的信息中进行自主选择和有效选择带来了困难。另外,舆论遮蔽的存在不仅受媒体社会地位不同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受不同舆论工具的影响,年轻人对网络工具的熟悉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论的方向,这也是一种舆论遮蔽(图2)。

图2 安徽某公园调查问卷年龄分布

(四)遮蔽现象的影响

遮蔽现象会塑造、影响城市街区的环境特征。在城市街区更新中,城市居民根据集体记忆分析思考问题,形成对事物的判断,但在调用集体记忆时,会出现一些信息缺失,存在信息误差,不可避免地出现遮蔽现象,且遮蔽现象显示出正向或反向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集体记忆的有效传递,对城市更新有着重要作用。当集体记忆信息中的无效或有害信息被遮蔽,遮蔽现象产生正向作用,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当集体记忆信息中的有效信息被遮蔽时,集体记忆产生负向作用,将阻碍甚至破坏城市发展(图3)。

图3 城市集体记忆、城市更新、遮蔽效应关系

三、对策

城市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有利的遮蔽有助于集体记忆的形成与延续,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不良的遮蔽会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会降低信息的维度,造成扁平化的趋势,不经约束的遮蔽有表现为信息暴力的倾向。在城市更新中,应正确对待遮蔽,有效利用遮蔽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应对原则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正视遮蔽现象,通过倡导和宣传实现具有积极意义的遮蔽,增进城市文化的发展;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手段避免消极意义的遮蔽,解决城市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具有基础性、引导性,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领。当前,我国最重要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强大动力[14]。集体记忆的总结和运用,应坚定地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保障城市更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2.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信息载体

城市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信息,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对交流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传递。建立具有包容性的信息载体有助于唤醒集体记忆,获得更为多元化的信息。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舆论的正确引导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将环境知识信息传播到社会中。在媒体中设置城市更新公众反馈平台,提供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公众参与打好基础。公众需要在获取的信息中,更新环境观念,获得参与城市更新的动力,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正确的表达途径。这要求参与城市更新的各部门、人员拓展信息来源,深化对于信息的分析研究。

3.确立合法、合理、合情的约束管理机制

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合理合法的管理机制对于城市更新相关的信息进行约束,避免遮蔽效应转向信息暴力,引导集体记忆向有利于城市文化保存与建设的方向发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活动,在城市更新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和情感依归,将公众转变成为城市更新的管理者。

(二)应对重点

为确保在城市更新中,遮蔽效应能发挥正向作用,重点是确立信息获取途径、确定主体角色定位、确保公众参与方式等。

1.确立有效信息获取途径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包括对城市环境的信息调研、文史档案的信息发掘、社会公众的信息采集等方面。确立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不仅需要在信息获取途径上多元化,而且需要对具有典型集体记忆的城市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以及主动将城市更新的目的、内容、手段等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活动,为城市更新提供更为全面的集体记忆信息,加强城市更新活动的在地性。

2.合理定位记忆主体

在街区更新过程中,让不同的人群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政府的城市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应提供支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开放监督管理职能,设置城市更新公众意见反馈平台,提供咨询、服务,为公众参与打好基础。宣传部门和媒体应促进有效宣传,提供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信息,将环境观念、环境知识传播给公众,通过引导和教育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从事规划与建设的专业人员应主动引导群众树立城市环境观念,并承担起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的工作,为未来的城市更新,营造积极健康的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氛围。公众应关心和广泛参与城市发展,充分行使城市主人翁权利。

3.确保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丰富集体记忆的产生和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公众应有多样化的参与途径。公众参与的初期,开展环境知识展示、专业讲座、案例参观、街区互动等活动,通过传播知识引导大众观念;发展期则开展街区微设计、社区建设讨论、环境建设交流等活动,提升公众参与能力;成熟期则开展民意调研、城市文化发掘整理、城市改造建议、环境维护等活动。通过持续的实践,让公众参与建设全过程,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人们通过多样化参与方式,各尽所能地参与建设城市。例如,2016年深圳一些艺术家、社会研究学者与规划界的专业人士共同发起“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举办了“共赢的可能:湖贝古村保护与落户复兴设计工作坊”。虽然在2017年罗湖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的更新方案中,旧村实际保护面积远远小于建议保护面积,但是已经看到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和社区复兴中兼顾社会民间的利益诉求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城市更新规划这一被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壁垒保护的情况已经慢慢消失,除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之外,建筑规划专业人士的独立和批判精神正在成长,而学者和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批判和质疑的氛围扩大到专业领域之外,形成公共领域的话语权的争夺[15]。公众对于城市空间的想象促使管理者重新审视城市更新的目标与动机,这一新动向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三)应对方法

构建城市集体记忆,保障城市文化记忆传承,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这些都离不开公众的共同努力。针对城市更新中的遮蔽现象,应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原因后,做到应遮尽遮,应开全开。针对年龄遮蔽、职责遮蔽、舆论遮蔽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1.对于年龄遮蔽:立足时空连续性

建立公众正确的环境意识,注意排除特定年龄段人群的偏好,强化各个年龄段大众对城市时空表达的正确认识。环境更新应从不同年龄群体中进行信息获取,注意有效信息筛选,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针对前人的结论和经验,适时地进行筛选更新,基于更新中的项目定位,合理设定记忆情境,根据特定的场所展开针对性研究。中老年群体毫无标准的一味的怀旧,不能解决城市更新的问题;青年群体盲目的弃旧喜新,则不能促进城市时空发展的历史文化延续。要排除单一年龄段群体独享信息或者不能兼顾各个年龄段群体利益的情况,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得益,维系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2.对于职责遮蔽:突出职责的社会责任

各个群体在城市更新中应根据自身的角色,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以规避职责遮蔽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尤其需要重视职责遮蔽的影响,可通过焦点小组、公开论坛、访谈和调查获悉公民偏好和价值观,并将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专家为代表的专业人员的意见结合在一起,经过系统的多层次研究与分析,给不同属性的决策问题赋值,进行加权和聚合[16],避免一言堂或盲目专断。相关专业从业者在关注具体事务之外,应注意引导公众表达对城市更新方案的偏好、评级和想法,为公众提供环境更新的专业技术支持,协助公众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3.对于舆论遮蔽:正确引导与传达舆论信息

传播是信息在时空人群中的发布过程。信息在空间扩散,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7]。对于舆论遮蔽可以通过合理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来应对。

对于城市更新而言,应遮蔽不好的信息,敞开优秀的信息。在城市独特的历史语境与文化环境中,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掌握的内容,信息的可利用性受到物质工具和社会思想判断标准的影响。要善于利用资源,围绕传播做努力,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环境信息,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生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形成公众参与全过程的环境更新良性循环。开放有效的城市更新,所有人的城市,由所有人创造,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四、结语

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下,用场所讲述故事,将集体记忆带入城市更新的思考中,构建地域感知,塑造具有历史连续性的城市形象。将城市更新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把群体信息的交流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途径,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也不断更新着城市居民的环境观念,促进新的集体记忆在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集体群体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我为集体献一计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