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白明松,刘静,王华娟,宋满,郑孝振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河南 开封 475000)
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属于微创手术,可以改善胸外科手术的局限性[1]。在VATS 中,瑞芬太尼是常用的镇痛剂之一。有研究[2-3]指出,此药会在镇痛时出现痛觉过敏反应,即阿片类所致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从而影响镇痛效果,产生异常疼痛,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纳布啡可以与阿片受体进行结合且不激动受体,产生镇痛的同时抑制阿片受体,从而减轻阿片受体对中枢神经的敏化[4]。酮咯酸氨丁三醇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来抑制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时COX介导的花生四烯酸转化及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少伤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感受敏化改变[5]。本研究通过对全身麻醉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纳布啡预处理,以探讨其对术后急性期痛觉过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纳布啡组(N组)和纳布啡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组(L 组),每组各24 例。研究期间,有2 例因改变手术方式自愿退出而被剔除,最终纳入数据完整的病例共计70 例。其中,C 组24例,N 组22 例,L 组24 例,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诊为Ⅰ期或Ⅱ期非小细胞肺癌[6];年龄≥18岁;体重指数18~30 kg/m2。排除标准:有阿片类药物滥用史;有慢性疼痛史;长期嗜酒;近期接受镇痛/抗抑郁/抗惊厥药治疗;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有禁忌证;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剔除标准:胸腔镜中转开胸或未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法配合评估及测试;研究过程中自愿退出或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本研究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1 建立静脉通路入室后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L组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生产公司: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631)30 mg,盐酸纳布啡注射液(生产公司: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0127)0.20 mg/kg 静脉注射;N 组静脉注射盐酸纳布啡注射液0.20 mg/kg;C 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1.2.2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盐酸瑞芬太尼(生产公司: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8)1.0 μg/kg、依托咪酯注射液(生产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379)0.20~0.40 mg/kg、罗库溴铵注射液(生产公司: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213778)0.60 mg/kg。
1.2.3 机械通气经口双腔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呼吸机参数设置:双肺通气潮气量6~8 mL/kg,呼吸频率10~12 次/min;单肺通气潮气量4~6 mL/kg,呼吸频率12~16 次/min;吸呼比1.0∶1.5,维持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 mmHg。
1.2.4 术中处理术中泵注盐酸瑞芬太尼0.2 μg/(kg·min),术中控制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40~60,并根据BIS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根据手术情况酌情追加肌松剂,心率<50次/min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血压较基础水平下降幅度超20%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0 mg。缝皮完毕,停用盐酸瑞芬太尼及七氟醚,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 μg/kg。
1.2.5 术后处理入麻醉恢复室后,常规静脉注射阿托品0.02 mg/kg 及新斯的明0.04 mg/kg 拮抗肌松残余,拔除气管导管。在麻醉恢复室内观察,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或自诉疼痛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同时启用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镇痛泵:100 mL 中含2.5 μg/kg 舒芬太尼、10 mg 托烷司琼,剩余为生理盐水,背景输注速率控制在1.5 mL/h,锁定时间为15 min,PCA 2 mL。术后,由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随访,当疼痛较强烈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4分],给予单次静脉推注舒芬太尼5 μg作为补救措施。
1.3.1 机械痛阈值于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 使用电子测痛仪(Von Frey)测定患者前臂内侧及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测定部位为前臂内侧中点皮肤上下各3 cm 处和胸腔镜切口外缘上下各3 cm处。测定方法:测试的尖端头垂直施压于皮肤,并逐渐增加压力,直至患者感到疼痛时,移开仪器并记录此刻的数值,每个测定点测定3 次,每次间隔15 s,分别计算其平均数,即为前臂内侧或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
1.3.2 疼痛情况采用NRS 评价患者术后48 h 疼痛情况。从0~10 分中选择1 个数字,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0分=无痛,10分=可以想象的最强程度的疼痛。
1.3.3 其他指标比较3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选用SPSS 24.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LSD 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使用Nemenyi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组患者术后6、24 和48 h 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L 组术后6、24 和48 h 的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C组(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比较 (g,±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of medial forearm among the three groups (g,±s)
表2 3组患者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比较 (g,±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of medial forearm among the three groups (g,±s)
注:†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C组(n=24)N组(n=22)L组(n=24)F值P值术后48 h 90.46±14.82 104.45±16.06†99.67±13.97†5.26 0.008术后6 h 79.67±22.43 99.41±16.19†96.50±17.44†7.42 0.001术前102.29±15.56 103.64±16.74 97.75±15.32 0.62 0.605术后24 h 84.33±17.76 102.05±14.94†100.13±13.06†9.387 0.000
3 组患者术后6、24 和48 h 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L 组术后6、24 和48 h 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明显高于C 组(P<0.05)。L组术后6、24和48 h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明显较N组高(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比较 (g,±s)Table 3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round incis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g,±s)
表3 3组患者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比较 (g,±s)Table 3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round incis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g,±s)
注:1)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C组(n=24)N组(n=22)L组(n=24)F值P值术后48 h 62.54±13.62 76.27±14.521)86.38±13.181)2)18.13 0.000术后6 h 40.33±12.43 59.82±12.051)81.67±12.641)2)66.87 0.000术前83.29±16.44 87.45±17.23 84.25±15.31 0.41 0.669术后24 h 53.63±14.43 70.68±15.201)85.25±13.531)2)29.08 0.000
3 组患者术后30 min、6 h 和24 h 的NRS 及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L 组术后30 min、6 h 和24 h 的NRS均明显低于C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C 组(P<0.05)。L 组术后30 min、6 h 和24 h的NRS明显较N组低,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明显较N组少(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术后NRS及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比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NRS and sufentanil cumulative consump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s)
表4 3组患者术后NRS及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比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NRS and sufentanil cumulative consump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s)
注:1)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RS/分组别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μg C组(n=24)N组(n=22)L组(n=24)F值P值术后30 min 4.54±1.10 3.55±1.631)2.71±1.271)2)11.25 0.000术后6 h 3.25±1.07 2.59±1.011)1.75±0.941)2)13.30 0.000术后24 h 2.83±0.82 2.27±0.771)1.63±0.711)2)14.95 0.000术后48 h 1.92±0.65 1.59±0.73 1.54±0.66 2.13 0.127 151.63±7.14 136.50±6.161)122.71±5.681)2)123.93 0.000
3 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瘙痒。C 组术后恶心呕吐4 例(16.7%),N 组术后恶心呕吐3 例(13.6%),眩晕1 例(4.5%),L 组术后恶心呕吐3 例(12.5%),3 组患者术后恶性呕吐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VATS 肺叶切除术后痛觉过敏多因手术损伤、阿片类药物造成外周敏化及中枢敏化导致[7]。原发性痛觉过敏仅限于创伤或手术切口区域,由外周伤害感受器致敏引起,继发性痛觉过敏则是中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表现为弥漫性伤害性敏化[8]。随着超前镇痛理念的发展,在脊髓敏化前给药,其不但能有效镇痛,还能阻止外周及中枢敏化,改善痛觉过敏[9]。
前臂内侧属于远离手术区域的未损伤组织,该部位疼痛阈值的下降主要由中枢痛觉敏化引起。本研究显示:N 组和L 组术后6、24 和48 h 的前臂内侧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高于C组,提示:纳布啡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较为有效地防治作用。OIH的中心机制很大程度上与μ-阿片受体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的活性及相互作用有关,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谷氨酸运输蛋白下调,使谷氨酸可用于NMDAR,增加NMDAR 活性[10]。有研究[11]报道,使用小剂量吗啡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包括瑞芬太尼在内的阿片类镇痛引起的耐受性和痛觉过敏。由于纳布啡的混合药理学作用,笔者推测,它可能通过最初占据和部分拮抗μ-阿片受体并同时激动κ-阿片受体来预防OIH 及中枢敏化。
VATS 术后切口周围痛觉过敏与伤害性刺激痛觉过敏(nociception-induced hyperalgesia,NIH) 关系密切,手术创伤、胸腔引流管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可直接激活伤害感受器,引起切口原发性痛觉过敏,并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调质,与炎症因子作用于脊髓的次级感觉神经元,诱发脊髓前伤害性敏化,导致切口周围区域痛敏程度进一步加重[12]。本研究对患者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发现:3组患者术后6、24和48 h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L 组术后切口周围机械痛阈值较C组高,且L组高于N组,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及镇痛需求L组最低,且N组低于C组,提示:在预防患者术后切口周围痛觉过敏方面,纳布啡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优于单用纳布啡。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酮咯酸氨丁三醇通过抑制COX 介导的花生四烯酸转化及前列腺素合成,能够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周围痛觉感受的敏化;②COX-1 与COX-2 均存在于脊髓,两者在NIH 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可引发涉及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在内的“伤害性神经可塑性”改变[13];有研究[14]显示,COX-1活性与切口痛动物模型的术后急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有关,通过鞘内注射COX-1 抑制剂,能够提高切口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减轻术后疼痛;COX-2 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并可在炎症因子等诱导下激活,促进急性炎症期间对感觉刺激的致敏反应,从而加重组织炎性疼痛[15];酮咯酸氨丁三醇为非选择性的COX 抑制剂,其在抗伤害感受性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③酮咯酸氨丁三醇与纳布啡的预防痛觉过敏机制不同,但联合两者预处理的方式可从多个靶点共同发挥作用,更为全面地预防VATS术后急性痛觉过敏。
本研究中,术后48 h 各组患者的NR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似乎与该时点机械痛阈值的情况不一致,分析其原因为:①痛觉过敏更容易与咳嗽或运动引起的疼痛有关[16],而本研究所测试的NRS仅在静息情况下进行;②尽管痛觉过敏可能会加重术后疼痛,但电子测痛仪(Von Frey)纤维丝客观测量的疼痛阈值,与NRS 主观评估的疼痛强度之间的相关性较低[11]。
综上所述,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纳布啡预处理,可预防VATS术后发生的急性痛觉过敏,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镇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