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琪 乌文奇
(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市自然灾害繁多,干旱、洪涝,大风、沙尘、冰雹、霜冻、低温、龙卷等,给农牧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冰雹天气可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毁坏草原牧草、造成牲畜伤、亡。通辽市为了抗击和防御冰雹灾害,一是进行人工防雹作业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进行冰雹的气候分析工作,70 年代、80 年代就有此类论文发表,但由于资料、技术等原因,分析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强天气威胁指数、沙氏指数、总指数、瑞士雷暴指数、KI 指数、深厚对流指数、对流有效位能、抑制有效位能、风暴相对环境螺旋度、抬升指数。
物理量沙氏指数SI、抬升指数LI、深厚对流指数DCI、KI指数、总指数TT、850 百帕与500 百帕的温度差、SWEAT(强天气威胁指数)、0℃层高度和-20℃层高度、瑞士雷暴指数SWISS 与通辽市冰雹天气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物理意义明确,可作为冰雹天气的预报因子。
1.2.1 SI:沙氏指数
SI=T500-TS,可以说明这个层次中的条件性不稳定情况。当SI 大于0 时,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反之亦然,且负值越大,不稳定程度越强。
1.2.2 LI:抬升指数
LI=T500-TS,表示这个层次中的条件性不稳定情况。当LI 大于0 时,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反之亦然,且负值越大,不稳定程度越大。
1.2.3 DCI:深厚对流指数
判别深厚对流潜势区域。
DCI=(T850+Td850)-LI
在DCI 高值区,常有明显的对流发生。
1.2.4 KI 指数
KI 指数能够反映大气的层结稳定情况,KI 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
1.2.5 TT:总指数
TT=T850+Td850-2T500
TT 越大,表示越不稳定。
1.2.6 △T=T850-T500:850 百帕与500 百帕的温度差
如果△T 值越大,即表明上冷下暖越明显,越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形成。
1.2.7 SWEAT:强天气威胁指数
SWEAT=12Td850+20(TT-49)+2f850+f500+125(S+0.2)
Td850为850hpa 露点温度(℃),若Td850是负数,此项为0;TT=T850+Td850-2T500,为总指数,f850为850hpa风速,f550为500hpa 风速,S=sin(α500-α850),α500与α850分别代表500hpa 风向与850hpa 风向。SWEAT 是一个无量纲的单位。
表5 通辽市冰雹天气的高空系统比例
1.2.8 0℃层高度和-20℃高度
积雨云在0℃层以下是水滴和过饱和水汽区,0℃层以上至-16℃层以下是过冷水和冰晶的混合体,再向上则以雪花、冰晶等固态云滴为主。冰雹在云体中增长的情况同这些水分位相的垂直分布有关。0℃层的高度对冰雹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最有利于冰雹形成的0℃层海拔高度大约在3.0-4.5km或700-600hpa。大水滴在-20℃左右的温度,5500-6900m(500-400hpa 附近)最容易形成冰雹。
表2 通辽市各地平均每年冰雹日数/d
不难看出,当高层为冷平流时,-20℃层的高度要下降,低层为暖平流时,0℃层的高度要升高,这样0℃层到-20℃层之间距离△H0--20℃值也可用来表示雹云的特征。
1.2.9 SWISS(瑞士雷暴指数)
SWISS 指数是用于确定是否有雷暴发生,它类似于美国气象学家提出的强天气威胁指数。SWISS=SI850+0.4Shr3-6+0.1(T-Td)600。其中SI850为传统的沙氏指数的数值(单位取℃);Shr3-6为3-6 公里垂直风切变的值(单位取m·s-1·(3km)-1);(T-Td)600是600百帕温度露点差的数值(单位取℃),当5.1≤SWISS≤7时预报有雷暴。[1]
通辽市冰雹最早出现时间为4 月1 日(1982 年甘旗卡),与甘旗卡较近的库伦、保康为4 月6 日,舍伯吐为5 月7 日,其余各地在4 月中旬。最晚出现时间为10 月14 日(1966 年科尔沁和1978 年库伦)。冰雹在一年中出现月份为单峰型,以6 月份为峰值,占总冰雹日的三分之一,该月冷、暖空气活跃,多受对流天气系统影响,易于产生强烈对流云系而发生冰雹天气。其余月份随着与六月份的远离,冰雹天气频数逐渐减少(表1)。
表1 通辽市1960-2015 年各月冰雹频数及比例
在地理分布上,北部的巴雅尔最多,平均每年2.1d,西南部的青龙山次之,平均每年1.5d,其余各地平均每年1d 左右。巴雅尔和青龙山为山区或近山区,可见地形在冰雹活动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图1 为通辽市九站冰雹总日数演变图。从图1 可以看出,冰雹日数最多22d(1971 年),最少1d(2007年)相差21d。阶段性十分明显,在前29 年(1960-1988年)为数量偏多、年际间波动较大时期,这一时期平均每年13.9d;在后27 年(1989-2015 年)则为数量偏少、波动中减少时期,此时期平均每年7.0d,几乎为前一时期的一半,减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图1 通辽市冰雹总日数演变图
通辽市冰雹天气在同一天中有单站发生和多站发生的情况。如果定义在同一天中有≥2 站(相邻两站)发生冰雹天气为区域性冰雹天气,只有1 站降雹为局地冰雹天气,则各月区域性冰雹天气所占比例见表3,从表3 可以看出,6 月份区域性冰雹比例最大,达42.5%,该月曾出现5 个站同一天降雹(1975 年6 月6日);其次是5 月份为16.1%。[2]
表3 通辽市各月区域性冰雹天气比例
一天中10 时以前出现冰雹的频率很小,0-10 时的频率和为2.4%,每个小时的频率不足1%,10 时以后骤然增加,10-11 时和11-12 时频率各为2.2%,此后继续增加,15-16 时和16-17 时达到高峰,冰雹频率分别为15.4%和15.3%,以后呈直线减少趋势,至19-20时频率只有4.0%,20-21 时为1.2%,21 时以后每个小时的频率又不足1%。
冰雹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有的降雹时间不足1分钟,有的可达3 小时以上,巴雅尔在1962 年6 月5 日和1982 年7 月21 日分别出现持续时间183 分钟和186 分钟的冰雹,但持续时间在4 分钟以内的占52.9%,在8 分钟以内的累计为78.2%,在30 分钟以上的只占2.4%(表4)。
表4 通辽市冰雹持续时间出现频率
根据对20 年6-8 月冰雹天气高空系统的统计(表5),低压系统(包括蒙古低压,贝湖低压,西来低压,东北冷涡、台风东北上等)占42.6%;低槽系统(包括西来低槽、西北低槽、北来低槽、横槽底部等)占34.6%,切变线占5.6%,上述三类占82.8%,其它(包括高脊附近、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偏西气流等)占17.2%。可见在分析和预报服务时,把重点放在高空的低压、低槽和切变线上,应该是正确的。[3-4]
1.通辽市从4 月上旬至10 月中旬均可出现冰雹,集中于5-7 月,以6 月为最多,占总冰雹日的三分之一。地域上以山地或近山区偏多。年际变化大,减少趋势显著,从1980 年代中期起持续下降。
2.在同一天有≥2 站(相邻两站)降雹的区域性冰雹天气,以六月份为最多,而且其比例更多,接近10%,这是由于区域性冰雹天气与一定的天气形势相关联。根据对2020 年6-8 月冰雹天气的高空系统的统计表明,受低压系统和低槽系统影响的分别占42.6%和34.6%,二者加起来达77.2%。因此,做好冰雹天气预报,抓住此二类系统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