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尧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多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1]。评价方法通常有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而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是学生评价(简称“学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对教师考核的常用手段。因而,其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前程”,从而对后期的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有评教意愿差、不了解、随意性强、指标模糊、主观性强、趋利避害心理等。
学评教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20世纪8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入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教师教学后的教学成果,判断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意义,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学生对待学评教的认真程度上,还是学校的实施过程都存在问题,主要包括:认知问题、时间问题、心理问题、责权问题、学教差异性等问题。主要表现为78.76%的学生是不了解学评教的;70%学生认为学评教对学生及教师都没有影响(无意义);学评教大多是强制性,也没有最终结果提示,造成心理挫败感;90%以上学生更喜欢衣着随意,无拘无束、说话幽默的老师,而严肃教学的教师最不讨人喜欢。因而总体上造成学评教没有积极性,评教结果随意,学生对当前的学评教既不满意,也不重视[2]。且评教方式仅仅是依据教师的授课方式评判,由于各专业差异、加之实践课、理论课等课程不同,授课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别,因此最终的学评教结果也是不客观的。从课程性质上看,绝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上实验课、实习课。因为相对理论课而言实践类课程的课堂气氛活跃且拘束感较弱。而理论课或理论较强的相关课程时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加之点名、则很不受学生的欢迎,甚至逃课,因而造成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久而久之造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的反感。在没有得以纠正的情况下不仅影响学评教的客观性,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期的学习效果。
据研究成果表明,不仅“公共课”“专业课”“师生关系”“评教规范性”等对学评教有显著影响;学生的班级规模和年级对学生评教结果也有显著影响[3]。经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实施学评教前是不了解的;其次实施的时间大多是为期末结束后或查询成绩前(完成学评教方可查询成绩);再次,评教指标大多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属性进行设计;第四,评教结果大多数不反馈,教师与学生基本都不清楚结果;第五、将学评教作为教师考核的定量指标或唯一指标。因此,学评教结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终造成教师教学心态的细微变化和学生的挫败感,从而对整个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学校教学特点、课程属性匹配、师生共同信任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迫在眉睫,也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指出: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及管理将全面提高要求,建立和完善学评教体系是提高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大事。
我国的学评教体系多为沿袭了发达国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由校领导、院系学科专家或外部专家组成评价小组,集体制定学评教的量化表,这些量表大多参照CIPP的评价模式,主要包含条件、过程及结果三个部分来设定。系统地对教师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对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才能确保学评教结果的有效和客观性。综合前文所述,做好学评教的客观性,重要的是指标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要保障整个实施过程拥有较高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合调研结果,我们认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交流、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先驱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自我学习、自我体验和总结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体。因而,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作业或项目任务是学生的天职。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他提倡教学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加深了对该课程研究对象的兴趣”,则说明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是有效的[4]。因此,评教指标不仅要设计学生学习态度,也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态度,否则将失去现代教学的引导性特点,也是体现公平性和可行性的必要条件。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应该纳入指标中,具体指标及权重如表1-4:
表1 理论课教师态度指标
通过两者均纳入指标中,既可以得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可以以此预判其学习效果,结合教师教学态度从而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
现有评价指标中多以“以教论教”为准则。即是在教学评价中过度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教学的唯一成果,因而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课程属性的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因此,评教指标中从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提取反映一般共性的要求作为评价指标,模糊了不同性质,类型学科课程的不同要求,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缺失了本应有的诊断性和导向性功能[5]。
因而,在设计指标时,应尽可能地将不同属性的课程区分开来,指标及权重也有所不同,才能更好地将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结合,也是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成长,同时也能让学生客观、主动地进行学评教。本次设计也是将理论课及实习实践课分别进行设计,以获得最佳评教结果,从问卷的测试结果来看,回收结果中有效问卷初步已达99%。本次理论与实习实践指标如表5、表6:
表5 理论课教学方法与课堂交流指标
表6 实践课教学方法与课堂交流指标
教高〔2018〕2号文强调“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因此,学术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更要深入研究该学科的特点和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发展历史研究其特性,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鼓励学生努力探索科技前沿,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与理论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用心投入和一丝不苟,因而也是严肃的。所以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课堂气氛就会相对沉闷,师生课上沟通与自我表达也相对较差,在这种课程评价中就需要更注重教师教学的态度及过程而非学生学习的成果[6]。
教育规律认为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既不能滞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不能超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掌握,从而学习的过程才会变得轻松,学习兴趣自然提高。因而在学评教中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客观性将更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传授道德观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才能做好后续教学工作。但人与人是差异化的个体,因此实施教学的过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它不仅是教师实施文化传承的方法,也是发挥个人创造力和“领导力”的有效手段,最终体现了课堂的生命力。而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如此,性格差异,学习方法,思维等均有所不同,学习效果也必定不同。因而在实施学评教中应保留个性化特征的描述或开放式问答作为补充,才能充分了解教师教学的同时提高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当今双师型教学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7]。
表2 理论课学生学习态度指标
表3 实践课教师态度指标
表4 实践课学生学习态度指标
学评教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或课堂管理,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应该单一地将评教结果来评判教师,它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忽视了学生的心里成长过程。研究成果表明,学评教的积极性和心理状态对学评教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评教知名度、评教过程等均会造成学评教结果的直接影响,因此,在设计好指标的同时也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实施学评教是不容忽视的。
从调查发现,大多数学评教实施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时间问题:学评教都是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实施,采用先评教才能查看成绩的强制性操作,造成5%的学生直接不查看成绩,50%的学生选择随意填写问卷,造成评教结果误差较大也不客观,失去意义。
宣传问题:大部分实施中是由辅导员或班干进行简要讲解,利用课间时间(10分钟左右)完成,因而是无法正确理解评教意义和作用的,前文已经做过统计,大部分不客观因素之一就是不了解、不重视,因而结果是随意的。
反馈问题:评教结束后,无论结果好坏,大多数都是保密的,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均无从知晓。也未组织相关会议进行学习和正面沟通,因而教师无从对比,更不知哪个教学环节存在问题。学生层面同样由于无数次的无结果反馈而出现心里挫败感,后期将不再客观执行,直至反感。
在设计好的指标前提下,提高学生评教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成为重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宣传好:以二级学院(院系)为单位,添加特定属性指标,宣传时具体可以班级形式组织讲解,以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为主讲,阐明学评教的定义、作用、意义。突出评教要求及评判方法,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实施的全过程。以此提高学评教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降低学生的猜疑心里。
时间好:通过调查和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实施学评教的时间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执行,学期开始时对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学内容不了解等将无法合理评教,期末时由于课程复习、实验集中、各种考试等原因造成心里有所紧张和疲惫,因而选择期中或后续两周内时间执行会相对较好,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客观时间问题也可以解决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
执行好:在准确讲解和良好的实施时间执行评教后,结果的使用同等重要。多数研究成果发现目前的学评教主要用于教师的业绩考核而非专业评价,因而失去其固有初衷,因此,我们应该将结果进行合理执行。首先、总评结果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等级制划分,组织优秀等次的教师给其他教师做教学分享,合格等次的根据结果判定做相应学习汇报。其次、课程属性不同应使用不同指标体系,相同属性课程才能统一分等级,并做一定的公示。第三、结果主要应用于专业教学指导,绩效考核与晋升应只作为参考条件而非指标性纳入,
学评教是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重要方法。虽然部分问题已经解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学的逐步改革,师生的心理变化等因素,学评教还会出现其他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以获得最好的评教结果,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更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客观环境做出正确判断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