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锐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南阳 473000)
下肢骨折对复位要求较高,稍有差异就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手术质量要求较高,麻醉质量是保证手术顺利与否的基础,但手术及骨折本身所造成的疼痛和紧张对患者有不利影响,治疗依从性降低,麻醉药物种类及剂量的选择至关重要,需在安全剂量内有效保证镇痛镇静质量。罗哌卡因常用于外科、产科等镇痛麻醉等,刘江虹等[1]研究表示,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应用于开胸手术,其镇痛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对患者预后、心血管系统均有积极保护作用,但目前该复合麻醉用药应用于下肢骨折手术中的研究于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麻醉,旨在探索小剂量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3例为本研究纳入对象,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其中A组共55例,男24例,女31例;平均年龄(47.61±3.7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跌倒伤19例、坠落伤7例、撞击伤8例;平均BMI指数(21.66±0.97)kg/m2。B组共58例,男2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4±3.9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跌倒伤21例、坠落伤6例、撞击伤5例;平均BMI指数(21.43±0.82)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急诊下肢骨CT检查结合患者临床体征确诊为下肢骨骨折;②具有明确手术指征,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无异常,按自愿原则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手术;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①伴有全身其他重要器官严重损伤;②对本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严重;③意识模糊,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④妊娠期、哺乳期或经期女性。本研究符合《赫尔基宣言》人类受试者医学实验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与治疗,如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建立外周静脉血管通路,监测患者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超声引导下行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超声下清晰可见股动脉外侧高回声骨神经截面,周围注射总量1/4麻醉药物,髂前上棘下缘、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等分别注射麻醉药物,常规剂量麻醉药物维持,A组患者给予单纯0.375%注射用盐酸罗哌卡因4mL/kg阻滞麻醉,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4mg/L阻滞麻醉。患者术后使用PCIA维持:100μg舒芬太尼加100mL生理盐水,PCA为2mL。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以针刺试验检验患者下肢感觉,采用Bromage评分法[2]评估患者下肢运动状态;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3]评估两组患者T1(麻醉前)、T2(术后2h)、T3(术后6h)和T4(术后12h)疼痛程度;记录上诉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数值:HR、MAP。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较:B组患者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低于A组,B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s)
运动阻滞维持时间A组(55)6.01±1.5111.45±2.8333.65±4.5618.98±3.42 B组(58)5.67±1.689.57±2.4437.42±4.8721.07±3.45 t 1.1293.7884.2423.232 P 0.261 <0.001 <0.0010.002组别(n)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T1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B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s)
组别(n) T1 T2 T3 T4 A组(55)1.87±0.332.35±0.673.77±0.923.23±1.17 B组(58)1.78±0.451.94±0.492.93±0.372.86±0.65 t 1.2073.7276.4282.092 P 0.230 <0.001 <0.0010.039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T1时间点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2、T3、T4时间HR、MAP低于A组患者,且A组患者T3时间HR高于与同组其他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其他时间点比较,*P<0.05
组别(n) HR(次/min) MAP(mmHg)T1 T2 T3 T4 T1 T2 T3 T4 A组(55)78.03±2.9679.46±1.0295.77±4.77*82.35±2.0589.52±4.3788.47±3.5893.46±4.35*91.65±4.51 B组(58)76.95±2.9178.92±1.0583.37±5.3280.96±3.3288.94±4.9185.42±3.9584.57±4.4285.82±4.85 t 1.9553.28413.0213.3680.6624.2939.5846.607 P 0.0530.001 <0.0010.0010.509 <0.001 <0.001 <0.001
理想的麻醉药物不仅要求拥有较高镇痛效果,其起效速度和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如HR、MAP等保持稳定,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手术风险[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的患者其阻滞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纯罗哌卡因麻醉患者,前者阻滞时间较长,术后疼痛评分较低且HR、MAP稳定优于后者,表示该复合麻醉用药对患者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较小,更利于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其原因在于舒芬太尼亲脂性高,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强联合罗哌卡因增加镇痛效果、延长阻滞时间[5]。舒芬太尼药物无蓄积作用。量效关系明显,不会增加患者麻醉风险,且近年来超声引导的使用,使出现穿刺误差等风险降低,对药物剂量把控更为准确有效,增加起效速度和作用效果[6]。有研究表示[7],该复合麻醉用药虽镇痛效果及麻醉延续时间较长,但较易引起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但本研究暂为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后续研究需控制药物剂量以求达到最优镇痛的安全剂量,降低因麻醉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患者最大获益。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麻醉可有效提高患者镇痛效果,延长阻滞麻醉时间,增加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