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与实施

2022-09-28 12:07徐昆程志军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9期
关键词:智慧标准建筑

徐昆,程志军

(1.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江苏省智慧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引言

过去十余年,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截至2020年底,我国绿色建筑面积超过66亿㎡。由于我国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总量的占比接近一半,现阶段的绿色建筑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未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升了建筑的绿色、健康与智慧水平,在发展绿色建筑基础上,进一步谋求我国建筑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智慧技术是提升建筑绿色与健康性能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建筑在具有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多数特性的同时,充分结合智慧技术的应用,是对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传承与进化。

为加快推动智慧建筑发展,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国家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支持下,江苏省智慧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住宅技术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编制团体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REA 002-2020、T/CBIMU 14-2020[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于2020年9月发布,2020年10月实施,是我国首部智慧建筑评价标准。

2 编制背景

2.1 国家政策推动建筑智慧转型升级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智慧创新赋能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鼓励通过融合先进信息技术和建造技术,实施智能建造;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逐步推广智能建筑。截至《标准》编制工作启动,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推动智慧建筑发展,例如安徽省《全省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0年)》、浙江省《浙江省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建设实施方案》等。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意见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管理、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标准》发布实施后,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文件,推动智能化产品在住宅中的应用,提升居住品质,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的应用。

综上所述,《标准》的编制既与国家/地方政策紧密联系,也顺应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指导建筑因事制宜地实施智慧技术,提升建筑智慧水平,对推动智慧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 智慧技术助力建筑节能减碳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与202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推算,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约48亿吨,仍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我国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研究表明,通过建筑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智慧运维,在运行阶段节能减排效果可以达预期值的90%以上,发展智慧建筑是建筑实现节能减碳的重要技术途径。当前,由于智慧建筑缺乏相关标准支撑,各地方与企业对智慧建筑建设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此外,我国地区差异性较大,需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规划智慧建筑建设工作。智慧建筑作为现代建筑实现节能减碳的技术途径,需要相应标准的引导。

2.3 现有标准难以支撑智慧建筑发展

我国现行标准中,与智慧建筑相关性较强的标准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等。随着我国建筑的节能降碳要求日益严格,人民群众的使用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些标准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与之适应。例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有关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规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程度不深,且未能进一步结合各类智慧应用场景对智能化系统设计作出规定。此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等评价标准中,与智慧有关的内容占比仅20%左右,不足以引导支撑智慧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总体来看,现有标准尚难以为智慧建筑的策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因此,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规范智慧建筑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3 编制原则

3.1 坚持智慧建筑全寿命期评价

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并非只集中在建筑运行阶段,建筑在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全过程碳排放总量达44%,剩余56%则在建造阶段(含设计、生产与施工)产生。因此,智慧建筑还应通过评价引导提升建筑建造阶段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建造与智慧运行合力提升建筑能效。此外,从建筑使用角度出发,建造与运行两个阶段虽无直接关系,但实际工程表明,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建筑在运行阶段实现更多功能,例如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法,可在设计阶段提前为建筑实际使用空间布局提供更多的灵活性,避免后期因设计缺陷导致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3.2 坚持循序渐进设置评价等级

由于智慧建筑性能与智慧建筑各子系统的设置功能水平和是否正常运行有关,同时部分系统功能也将随着建筑使用场景而需要适时调整,因此,智慧建筑评价时,在考虑建筑所能实现的各项智慧化功能时,也应对建筑为未来智慧应用所预设的基础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按循序渐进原则设置评价等级,其中一星级以支撑建筑实现各类基本智慧化应用场景与功能的智能化基础配置为重点;二星级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数据互通能力,实现建筑节能、环境与健康的监控等功能;三星级要求建筑子系统互联互通,能实现更多智慧场景与功能,具有智慧决策和智慧运营的能力;三星先锋级则应进一步增加建筑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场景,让智慧建筑为业主和使用者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和综合效益。

3.3 坚持技术指标量化优先

为便于开展评价工作,《标准》各条款评价指标的设置尽可能坚持可量化原则。由于当前智慧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智慧建筑技术效果量化指标的建立还不具备条件,因此这里指的“可量化”的重点是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针对同一类技术或功能场景的不同技术应用程度,设置评价条款,例如,对于智慧建筑的数据采集,不同智慧功能可采集到的数据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要求从建筑主体自身的有关数据到建筑用户侧数据,再到建筑所在社区或城市的数据均需全面采集。

4 《标准》主要内容

4.1 评价指标

《标准》建立了基于建筑全寿命期的智慧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综合程度高、指标范围广的特点(见表1)。

表1 智慧建筑评价指标

4.2 智慧建筑定义

在对国内外智慧建筑特征、内涵及有关标准中关键指标广泛对比分析的基础上[2],《标准》将智慧建筑定义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自动感知、泛在连接、及时传送和信息整合,具有自学习、自诊断、辅助决策和执行能力,实现安全可靠、绿色生态、高效便捷、经济节约的建成环境。

《标准》要求立足建筑全寿命期,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与运营管理等全过程为智能设施和智慧应用场景提供基础准备,要求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建筑内部数据共享、建筑与城市互联,以智慧技术和应用场景设计支撑安全、绿色、健康、便利和高效,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建筑。

4.3 重点内容

4.3.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对公共建筑,主要关注于办公建筑、商场、旅馆。建筑类型不同时,其智慧性能要求存在差异,在其他类型建筑智慧性能评价时,可参考采用。

4.3.2 评价阶段

智慧建筑评价分为预评价与评价两个阶段,预评价可在建筑方案或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后进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后进行。预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建筑规划采取的各种智慧技术、设施和预期效果。在评价阶段不仅要评价各种智慧技术、设施的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还要评价建筑建设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实现智慧建筑的全寿命期评价。

4.3.3 指标权重

基于不同类型建筑存在的差异化,《标准》确定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2)。

表2 智慧建筑评价指标权重

1)评分计算

各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i(i=1,2,3,…,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创新应用Q8满分为10分。智慧建筑评分按公式(1)计算

2)评价星级

智慧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和三星先锋级,对应分值分别为50分、65分、80分与90分。此外,参评项目的绿色性能应符合建筑所在地区的基本要求,且除“智能建造”外,其余指标评分项得分Qi(i=1,2,3,…,6)不小于30分。

3)申请评价流程

智慧建筑标识申报与评价均采用线上方式,必要时可针对部分申请评价的项目安排现场核查。申请与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建筑申请与评价流程

5 《标准》实施

标准的价值在于使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研究中心作为智慧建筑评价机构,制订了评价管理办法和评价工作流程,并采取各项措施推动《标准》实施。

5.1 《标准》宣传

通过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网、筑龙学社等官网及江苏省智慧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标准》,并结合线下会议、论坛等线下渠道,在房地产行业与建设行业中广为解释宣传《标准》,扩大社会影响。

5.2 成立评价机构和专家组

2021年6月,成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研究中心,负责智慧建筑有关标准实施与智慧建筑评价工作。同年7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评价专家组成立,第一批共计25位专家组成员,未来将逐步增补扩充评价专家组成员,共同参与智慧建筑评审工作。

5.3 开发评价配套工具

2021年7月,上线运行首个智慧建筑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依托智慧建筑网(www.smartbuilding.org.cn),搭建了智慧建筑评价、智慧建筑性能快速评估与智慧建筑培训考评等模块。智慧建筑评价模块将显著提高智慧建筑标识评审效率,有助于实现智慧建筑标识规范化管理。智慧建筑性能快速评估模块可帮助相关人员快速了解建筑当前的智慧性能水平,获得技术提升建议。智慧建筑培训考评模块围绕智慧建筑设计、IT架构与认证等重点内容,开展线上学习培训与技能考试。

5.4 开展智慧建筑项目试点

2021年7月,首批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试点项目启动。同年8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征集智慧建筑试点项目的通知》,面向各类新建或既有民用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的投资开发方、建设单位和物业管理企业等征集智慧建筑评价试点。试点申报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建筑试点申报流程

目前,已有15个项目列为智慧建筑试点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海南等省市。

5.5 开展智慧建筑评价

2021年7月起,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研究中心陆续开展智慧建筑标识评价与认证工作。2021年10月,万安智能办公大楼、翔安正荣府、上海龙信中心、上海临港万达广场4个项目获得首批中国智慧建筑标识(见表3)。中国智慧建筑标识与证书样式如图3所示。

表3 首批中国智慧建筑项目信息

图3 中国智慧建筑标识与证书样式

5.6 培养智慧建筑技能人才

2021年3月起,《标准》编制组组织10余场智慧建筑线上线下专项培训,累计近千人次参与。2021年10月起,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智慧建筑研究中心利用智慧建筑信息系统,开展线上培训考评工作,累计50余人次参与技能培训,48人通过考试并获得“智慧建筑咨询技能证书(一级)”。

6 结语

当前,智慧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绿色建筑,智慧建筑虽然在感知度、服务可达性、用户交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因缺乏政策激励、缺少标准引导等,导致智慧建筑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自《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将智慧建筑的评价等级视为建筑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参与各方高度关注智慧建筑是否有助于建成项目能在实现资产增值、品牌营销、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获得突破。这引起了编制组的深思,也将是《标准》未来修订的方向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标准》将对推进我国智慧建筑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智慧标准建筑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