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峰,王志华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高质量的旅游型道路景观除具备景观标志性强、地域特色突出、与周边环境无边界融合的特点外,应符合新时代智慧与低碳理念需求,从人本主义和可持续低碳主义角度体现特色,如WIFI无线全覆盖、线上云旅游服务、停车动态便捷查询与服务、沿线配套公厕设置查询、实时交通状况预警与道路救援、安全防护与报警、道路低碳慢行系统、节能电车充电桩等全方位展示等,实现智能化旅游道路服务。
2.1.1 最大化绿地率的一体化景观型道路断面优化设计
道路断面在满足道路规范基本通行功能的前提下优先最大化绿地融合设计,尽量减少硬质场地,采用借景手法吸纳周边自然环境进入道路景观视线范围,实现道路与周边景观的一体化构建。
2.1.2 低碳式慢行系统融合设计,满足低碳出行旅游功能需求
旅游型道路应充分考虑低碳出行需求,边侧绿地景观带设置复合功能的慢行系统,宽度建议采用2m~4m,具体根据游人量、区位及功能需求等确定,慢行系统充分融合到绿带景观中,串联沿线及周边休闲功能配套设施,融入城市慢行绿廊。
2.1.3 降噪林设计
在敏感路段区域内设置降噪林,以降噪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首先顺应地势,通过构建景观地形形成噪音屏障,实现敏感区域的降噪低碳目标。其次考虑降噪林设计,通过降噪林设计分析,在合理配置植被的同时保证降噪林具有足够面积,形成浓郁的防护林带,树种选择应考虑降噪效率高的树种,配置模式则考虑乔灌草的复合降噪屏蔽模式,降低季节原因导致的降噪效果差异。
2.1.4 低碳材料选择
在风景园林硬质景观设计中,要加大低碳型材料应用力度,减少不可再生材料使用率,降低能耗和污染[1]。旅游道路景观应优先考虑低碳型地域材料特色化应用。道路景观沿线可使用透水路面,路面结构浇筑透水型混凝土,在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在绿道表面摊铺透水型沥青混凝土,停车场区域铺设透水砖,促使雨水渗入地下,及时补充地下水,缓解地区内的热岛效应,稳定城市生态系统。结合技术层面考虑,透水路面与传统道路的雨水处理方式相比有很大区别,传统方式是将道路建设成一定的坡比,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系统,同时路面全部为封闭防渗透结构,雨水无法渗透至地下,但可以提高路面的承载力。透水路面是将路面结构的底层与大气进行关联,促使水、气、热资源相互传递,打造一个大空隙的路面结构,促使雨水渗透至路面下层结构中,保证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统一[2]。
2.1.5 低碳技术应用
低碳技术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促进园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景观设计充分应用低碳技术,如在解决边坡防护措施上采用装配式生态挡墙结构与绿化相结合,前侧种植槽可栽植植物覆绿硬质边坡,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装配式生态挡墙采用组装形式施工,工期短、速度快,响应了国家提倡的装配式建筑、低碳建筑等政策,且该挡墙结构安全稳定,能解决寒冷地区冻融循环等问题。
2.1.6 最小干扰,尊重周边场地的景观设计
原则上不破坏生态条件较好的沟塘,适当改造现状水系形态形成良好景观,丰富道路沿线景观结构。合理选址选线,降低资源占用率,生态景观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学基本原理,保证植物自然生长发育,推动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7 低维护的自然林带植物种植
植物选择上,建议加强与周围环境协调性,将乡土树作为主要植被,将主色调定为绿色,适当配置色叶植物,以此缓解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并保持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的大气场景,同时注重与其他道路的景观营造差异,做到四季有景,体现地域特色。
2.2.1 景观节点形象视觉展示
旅游道路景观应选择重要节点塑造重要形象,首先在选址上,位置应突出,节点间距合理,节点交通标识性强,同时充分尊重场地条件开展景观节点设计。其次在形象价值表达上,可从旅游型干道的文化感知表达、智慧创意应用、低碳理念宣传、景观形象价值等角度开展设计,节点形象应区别于城市景观,体现出个性鲜明、地方特色突出、低碳智慧融合的旅游道路视觉形象,让游客耳目一新。
2.2.2 自然态的掩映式植物视觉设计
在低碳背景下,旅游型道路需充分尊重沿线既有山水林田环境条件,让自然态的视觉价值为道路景观所利用,并适当通过植物掩映手法遮挡不利视觉要素,构建风貌统一、高度融合、自然生态的低碳型视觉景观形象,做到无边界融合的视觉感受。
2.2.3 道路景观与智慧照明视觉融合设计
智慧型旅游道路沿线安装智慧路灯,在慢行路段与景观节点部位内,结合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状况对灯光亮度、色度进行调节,为游客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也可融入类似体现地域旅游文化感知的投影式智慧照明措施,带给游客深刻的视觉体验。
旅游型景观道路中的智慧景观设施致力于以游客服务为中心,科技赋能,提供高效、智能、安全、健康、创意美观的服务设施系统应用,实现管理智能、降本增效、智慧共享的目标。
2.3.1 智慧公交站的设计应用
为满足低碳旅游出行,居民旅游出行除自驾外,还可以通过智慧感低碳体验感十足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公交站点区域需要景观化与智慧化的应用,将现代化互联网技术运用在公交站场景内,体现出站台景观的互动与便民性。建设智慧公交站,以交通微枢纽的理念,集成报站LED屏、触摸交互屏、USB充电、Wi-Fi、冷雾等服务设施,同时在站点配套设置共享雨伞、智慧骑行交互驿站,沿线关键性站点景点可设置“微型图书馆”阅读空间服务等。
2.3.2 节能智慧充电桩设施
伴随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结合节能环保问题来看,旅游道路沿线应合理配备具有充电桩设施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并结合集中停车场设置智慧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查询公交车流动信息、景点信息、交通站台定位、查询交通路线等便捷服务,提高出行效率,降低交通管理压力。
2.3.3 “多杆合一”的多功能智慧节能路灯
面对传统路灯的单一照明功能,从景观及智慧升级角度出发,在旅游型道路设计中融入多杆合一的智慧灯杆,一杆多能,绿色低碳。对综合灯杆进行景观化造型设计,除满足旅游道路的车行、人行景观基础照明功能外,将路灯、景观灯升级具备感知周边环境、实时监测、实时控制等综合功能。智慧综合灯杆包括物联网信息采集、智慧LED路灯照明监控、Wi-Fi覆盖、5G设备安装与预留、智慧安防视频监控、智慧紧急报警求助、智慧环境与灾害信息监测、智慧网络多媒体信息发布等。同时可考虑将互联网应用技术运用在照明设备中,根据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段、节假日对照明设备的亮度与色温进行调节,实现节能目的。照明设备作为道路沿线的附属物之一,可以发挥照明功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元素。
2.3.4 智慧景观休闲设施应用
满足旅游与景观功能的休闲配套服务设施具备较大的应用潜力,如太阳能休闲坐凳可提供手机充电功能,智慧垃圾桶设施可提供自动开关盖等功能,智慧绿道系统中配套综合公服驿站设施、智慧综合杆,沿线可提供感知引导、查询、安全预警报警服务。
2.3.5 绿化智慧浇灌与智慧养护
①智慧养护管理:可实现养护过程、养护信息实时记录;养护流程可视化管理;养护过程技术指导。②植物水肥管理:土壤水分、肥力、小气候动态感知;智能分析、自动灌溉及远程控制。③智能养护灌溉:环境、作物信息实时监测、灌溉需求自主识别及灌溉作业全程可视化管理。
以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旅游环线建设项目为例,森林公园规划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定位为“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和“高品质市民游憩乐园”。旅游环线作为串联森林公园各大景点资源的最重要旅游通道,全长约245km,双向四车道,打造兼顾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的旅游环线。路侧山水林田自然景观风貌多样,同时存在城市森林格局巨大、生态系统脆弱、建设条件复杂、产业与旅游资源多元等特征,设计具有无限想象可能和发挥空间。设计将低碳智慧理念应用于项目中,实现城市漫游生活体验环、大区域联系环、生态体验环、康旅悠闲环、产业驱动环等“五环合一”的旅游环线定位特色。
用低碳思维,顺应差异化地形地貌,从北到南、分段分层展现“深丘峡谷”、“花海林麓”、“湖光山色”的特色森林景观,旅游道路两侧按照街道一体化理念系统整合道路与周边资源布置低碳绿道串联系统,为全域旅游的低碳慢行构建创造条件。此外,充分尊重沿线自然资源条件,针对沿线“山水林田房坡”等要素,分别采用“借景、结合、引入、开敞、掩映、就势”的手法,既体现旅游道路特色、生态融合,又降低建设和管养成本,采用低碳装配式材料,包含海绵透水材料、绿色装配式挡墙等,植物选择上的林田土壤改良与适应性选择,充分体现低碳节能减排特色。
结合项目功能需求及建设周期特点,设计前端前瞻性考虑智慧旅游理念、设计充分融合多功能智慧灯杆、5G设施、沿线节能智慧充桩与停车服务、节点智慧服务,植入或预留5G智慧系统的安装条件,为未来高频旅游信息采集创造更便捷条件。
未来全部建成后,将对外构建高效、低干扰的过境通勤交通系统,联系成都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森林公园内部采用电动车等低碳、轻介入的游览方式,在确保“可进入、可参与”的前提下,提升游览体验。
低碳理念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化景观设计活动中较为科学的设计理念,在“双碳”及智慧城市趋势下,旅游型道路景观具有较好的植入条件,应用广泛,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