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2022-09-28 02:49:18牛江华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训技能职业

牛江华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特征。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并将其作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改革要求”。2021年,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加强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与认同是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认识基础。在实践中,必须基于教育学与人才成长规律来认识职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能力的含义

职业能力伴随着职业的产生而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源于“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的出发点是针对岗位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分析,并对此实施有效训练,这种实践也推动了职业能力培养与研究的兴起。德国教育家路德(H.Roth)最早提出了职业能力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能力是对工作的认知和行动。在我国,“职业能力”一词首次出现在1998年国家教委《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之后,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职业能力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职业教育界的知名学者孟广平、姜大源、邓泽民、吴晓义、赵志群、徐国庆、匡瑛等均对职业能力给予了本质界定。按照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说法,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有不同认识。德国教育家路德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自我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维度[1],形成了职业能力分类的基本框架。我国学者也对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做了不同的界定。蒋乃平[2]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陈宇等[3]则认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特定技能(对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中的职业应当具备的技能)、行业通用技能(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以及核心技能(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八类)三个层次。此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都可以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研究依据[4]。

(三)职业能力的发展

职业能力的逻辑起点是职业,体现为特定职业的客观要求。随着智能制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需求大幅增加,产生了一批新职业,其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想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对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也将随着时代、产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而推进。但不论哪种研究,能力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都应当是寻找能力的载体和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5]。只有把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及具体职业要求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使职业能力的研究落地落实。

结合多年人才培养实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归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大类(表1)。其中,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学校根据具体实践对职业能力构成进行的丰富与完善。

表1 职业能力构成及内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以“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生产技能-创新技能”为主体的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体系(图1),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各阶段的内涵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图1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体系图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二十余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多年来,财经类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发挥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作用等。

然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未完全适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学生所学与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流程与管理理念不同步;校企双元育人简单化,双方合作未能涉及企业真实生产业务;课程考核不完善不科学,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等。此外,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更多面向的是服务业,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与人、与顾客的沟通交流占主导,而学校实训教学环境不能满足服务对象多样性的要求。

三、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上述同样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深化财贸特色育人实践,围绕“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生产技能-创新技能”为主体的职业能力递进培养体系,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开展积极实践,进行有益探索。

(一)构建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深化产教融合

在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学校聚焦北京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发展需求,构建了“三联合、三对接、三融通”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三联合”是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三对接”是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进行对接,培养学生更适配产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融合”则是在对接基础上,将课程与岗位、职业技能大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融合。学校全部专业都要进行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订单班、企业课堂、学习工场(大师工作室)等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改革实践,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推进专业建设,进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针对新版专业目录专业内涵的升级,学校以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全方位开展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以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系统化开展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符合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要求的“两平台(通识平台课和职业平台课)、一核心(职业核心课)、双进阶(专业进阶发展课和扬长进阶发展课)”课程体系,以课程来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

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例(表2),通识平台课程是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主要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培养学生个人发展、面向社会的基本能力。职业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会计行业、会计岗位的通用能力、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交叉融合趋势,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行业特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核心能力。专业进阶发展课程主要横向拓展或纵向深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新技术、新变革带来的变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扬长进阶发展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的个性化需求。

表2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抓好课程建设,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标准,围绕职业岗位对职业人的能力需求,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全过程。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对接行业企业新趋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比如面向新兴岗位,会计专业通过财务共享业务处理等课程让学生参与实际共享业务的处理,强化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通过智能会计数据采集与应用、财务建模与可视化、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智能会计时代下大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及辅助决策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会计行业智能化的趋势。

(四)开发多种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后,将接受综合性、系统化训练,以最大限度增强就业岗位适应性。主要通过岗位综合实训、虚拟仿真实训、认识实习、企业课堂等形式开展。

会计专业通过ARE虚拟仿真平台虚拟仿真的人机交互制造工厂,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环境有更直观的感受,学生可扮演企业多种业务角色,模拟完成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库存及财务核算,还与企业联合打造“财务共享特训营”。商学院与企业联合打造“智慧零售金牌店长特训营”,依托数字营销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平台,模拟智慧门店运营管理全过程,特邀连锁门店运营领域专家进行授课。

对于学校很难及时复制或及时更新实训设备与环境的实训项目,学校积极联合企业开设企业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感受企业、认知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商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合作,在以沃尔玛零售大学和沃课堂为基础的全渠道新零售时代菁英培养体系下,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岗位实习+当周小结+理论培训”的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完成课程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五)开展生产性实训,提升学生的生产技能

学生在接受专业综合实训之后,便会进入到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节,这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学校所有专业都在积极探索更适合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学校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旅游与艺术学院的学生每年都有参与服务国家高端会议和高端展赛的机会,比如全国“两会”服务,在服务最高标准会议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以艺树工作室为平台,引入大量真实项目,学生参与完成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壁画后期图像修复、腾讯公益支教宣传片拍摄、乡村振兴农产品品牌设计与新媒体营销等多项任务。商学院与京东物流教育赋能学院创新开设“社交新零售电商直播”课,疫情期间直播助力滞销农产品。立信会计学院的学生通过校企共建的中联智能财税工程师学院平台,开展真实的会计、审计业务,进行真实账务处理与纳税申报。生产性实训、实习实现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衔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六)抓好岗课赛证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与专业创新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碰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学校积极推进“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课程标准紧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并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重构,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一是用好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学校建立了“院级-校级-市级-国家级-国际级”五级竞赛体系,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规范操作程度、精细工作质量、创新创意水平、应变能力、工作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二是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自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学校试点数量已达32个。1+X证书制度提高了学生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需求的能力,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此外,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路径。经过17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校已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覆盖播种-个性化栽培-精准化扶植”的“三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了创新创业基础课、专创融合课、创业实践课相互衔接的阶梯式课程,形成了课赛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实践探索成效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

学校27个专业都形成了各自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课堂学习或真实生产项目中,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对校企双元育人改革项目满意度达到98.45%,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显著增强

2019-2021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134项,参赛师生538人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217项,产生双创项目超过700个,赛事辐射师生超过2000人。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行业领军企业就业的学生超过10%。

(三)毕业生受社会认可和好评

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整体相符,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2020、2021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分别为91.86%和92%;2018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专业职称晋升率达到30.80%,职务晋升率达到45.08%,其中晋升到主管、经理级管理岗位比例达到11.05%。

猜你喜欢
实训技能职业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