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
——基于中国281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2-09-28 02:29陶冶华曾明
企业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市化效应

□陶冶华 曾明

一、引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 年远景目标之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此后,2021 年8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上述目标要求的提出,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探讨城市规模相关议题,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的深刻背景。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十年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 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0.6%,提高到2020 年的63.89%。实践表明,城市化最大特征就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包括建成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即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从居民角度来看,城市化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目标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重要的政策导向。而城市化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关键,与收入问题紧密联系。一方面,从收入需求来看,提高收入代表着居民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提高,有学者指出,聚力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的协调发展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来看,总体方向上,必须围绕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积累人力资本和参与共创共建的机会、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为主要思路”,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助推高质量发展进程。因此,经济发展的转型及相关的制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人的满意,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模扩张需要切实改善居民收入情况。

稳就业是夯实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环节。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职工是极为重要的一类群体,既是城市就业市场的多数代表者又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代表者。城市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增强获得感,是迈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价值遵循。城市职工收入是就业群体衡量“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评估指标之一。那么,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多年来城市规模扩张举措,对城市职工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本文将从共同富裕目标出发,研究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为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职工收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目前学术界关于城市职工收入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从基础设施水平的溢价作用、财政支出结构、最低工资标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方面展开。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城市规模与劳动收入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王建国和李实(2015)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张会显著增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对城市规模的弹性系数在4.0%-4.2%之间。考虑物价、环境条件等因素后,高虹(2014)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仍显著为正,但城市规模扩张的收入促进效应并非呈线性。潘丽群和张少华(2021)研究发现性别工资差距会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减小。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经验支持,但也许受数据收集的局限,较少涉及较大样本的数据且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研究空间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侧重微观城市层面,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涉及市辖区数据,且样本数据指标较为丰富;第二,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探讨城市职工工资差异是否与城市规模有关及具体作用机理的问题;第三,利用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阶段实证分析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探究阶段性变化趋势。

(一)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

1.城市建成区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

大规模城市建设是21 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飞快推进的根本动力。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手段,因其在短时间内往往会取得明显成效而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支出偏好。城市化背景下,“经营城市”趋势明显。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的变化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从图1 来看,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连年增加,15 年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11.04 平方米提高至18.04 平方米,增长率约63.41%,考虑到同期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这一人均值的变化显示的城市扩张规模更为惊人。

图1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变化情况(单位:平方米)

有研究发现,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对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溢价作用。但城市规模扩张有会产生挤出效应,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会令科教文卫等民生方面投入显著不足,造成对民营、制造业等相关部门的挤出,在现实中可能无法很好地发挥熨平经济周期和缓解就业波动的政策作用。昝欣和欧国立(2019)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受道路建设影响会正向扩大城市收入差距。从内部影响机理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扩张意味着大量城市郊区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增加会促进人口迁移使得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同时,从竞争效应来看,城市规模扩张产生的新增剩余劳动力会改变就业市场环境,加剧就业市场的供给竞争,可能会导致城市职工收入的降低。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H1:在城市规模扩张的挤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作用下,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职工收入。

2.城市人口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

城市规模扩张也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方面,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城市人口增速非常快。具体来说:一是随着“二孩政策”“三孩政策”等逐步放开,总体上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大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适宜居住空间;二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松绑”,绝大多数城市放宽了户籍准入限制,促进了人员流动、迁徙以及生育。特别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常住人口逐渐增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增加。通过梳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20 年有91 个城市市域人口超过500 万。并且,在强省会战略的带动下,近十年来,各省会城市人口集聚发展较快,从增量来看,西安、郑州、杭州、长沙等城市的人口增量均超过300 万人。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增量不断扩大不仅会影响原有城市就业结构,也会影响居民收入(职工收入)。人口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主要通过知识和人力资本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在人口集聚过程中,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城市繁荣等正面效应。对大多数城市而言,在产业活动和经济活动吸引下,新增常住人口迅速进入就业市场,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使城市人口集聚效应突出显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双重作用下,有利于发挥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即通过作用于行业经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城市职工收入。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H2:在城市规模扩张的人口集聚效应作用下,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会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二)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异质性影响

不同城市在人口规模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会影响城市职工收入。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更大。一般来说,大城市的建设会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凭借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配置,更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及转型,进而提高职工收入。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也会影响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高虹(2014)研究发现城市人口规模每增长1%,劳动力的名义年收入将增长0.190%-0.193%。且综合考虑生活成本差异后发现,通过“集聚效应”导致的城市人口规模的工资溢价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H3: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因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

根据上述分析,图2 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图。

图2 理论分析框架图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根据前文的设定,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为考察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本文建立如下基本面板计量模型:

式(1)中,下标i 代表城市,t 代表年份;β为常数项,α为个体效应,ε为误差项;pwage 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城市职工收入;pra 和pgr 为主要关注的解释变量,即城市规模,其中,pra 代表道路建设,pgr 代表人口增长;Z 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财政教育支出(pee)、财政科技支出(pse)、单位财政支出(aepa)、房地产投资(prellf)、房地产从业规模(preworker)、城市GDP 水平(pgdp)、城市GDP 增长(pgdpgr)等变量。变量说明详见表1。

同时,考虑到模型中某些变量间可能存在交互效用,进而影响因变量,故引入了两组交互项,其模型设定为: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城市职工收入。据2019 年资料显示,2017 年中国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3%,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61%左右,且近年来这一比重变化不大。一般来说,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城市职工收入不仅能够体现出家庭收入的差异,而且能反映出职工收入背后的行业发展情况,以此为因变量可以更好地论证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因而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市职工收入(pwage),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标来度量。

2.核心解释变量

城市规模。一方面,从人口角度出发,已有研究有用全市总人口数量和大学生数量的自然对数,也有用市辖区人口数量来度量城市规模的。另一方面,从城市设施密度角度出发,有研究用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来反映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进而度量城市规模的。综合已有研究的经验做法,且考虑数据可得性与指标选取客观性,本文拟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来代表道路建设(pra),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代表人口增长(pgr)。通过道路建设和人口增长来刻画城市规模。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做法,考虑可能会影响城市职工收入的有关变量,本文主要将财政支出、房地产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来看:从人力资本投入角度来看,政府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支出有助于居民智力、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收入。而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有助于带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职工收入。财政教育支出(pee)采用人均财政教育支出表示,预期为正;财政科技支出(pse)采用人均科技支出来表示,预期为正;受“政绩锦标赛”等竞争激励机制的影响,单位财政支出(aepa)的增加会使地方政府在空间城市化方面加大投入,并作用于行业经济发展,影响职工收入,采用单位面积财政支出表示,预期为正。城市规模扩张是城市化重要特征。此外,发展房地产经济也是空间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房地产投资(prellf)有助于推进城市建设,加速推动城市化,促进城市职工收入的提高,采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表示,预期为正;房地产从业规模(preworker)扩大有助于吸引城市人员投身房地产、建筑等行业,吸引人员参与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更易于提高职工收入,采用房地产从业比重表示,预期为正。城市经济发展越好,即城市GDP 水平(pgdp)和城市GDP 增长(pgdpgr),越有助于提高职工收入。采用人均GDP 和GDP 自然增长率来共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二者预期方向为正。上述变量的具体解释说明详见表1。

表1 变量说明

此外,引入的两组交互项,交互项(prellf*pgr)反映的是房地产投资对城市职工收入的影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发生变化;交互项(prellf*preworker)反映的是房地产投资对城市职工收入的影响会随着房地产从业规模而发生变化。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以中国281 个城市作为样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9 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及城市统计公报等,整理获得了城市经济社会面板数据(市辖区数据)。研究对有关财政类数据进行了GDP 指数平减处理。此外,对研究数据进行了分阶段处理,即分别对2006—2016 年和2017—2019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划分理由及依据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统计数据来看,2017 年后,部分研究变量指标与前面年份统计指标口径的差异,可能会影响面板计量模型结果的准确度,需要进行阶段区分和数据处理。另一方面,从政策变化与改革方向来看,2016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楼市发展方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内,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接近110 个城市(县级以上),发布调控政策次数累计250 次以上。由此,2017 年被称为史上最密集房地产调控年份,上述举措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张方式都会带来指导思想上的变革。另有中国经济网指出,“2017 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政策效应加快显现的重要一年”。因此,以2017 年为样本时间划分节点,将样本时间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分阶段的面板模型分析,更有助于呈现共同富裕目标下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效应的变化情况,反映阶段变化趋势。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值见表2 和表3。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2006—2016 年)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2017—2019 年)

四、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面板数据散点图的分析

根据2006—2019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城市经济社会面板数据,绘制了城市规模有关变量与职工收入相关关系的散点图。通过图3,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到,道路建设变量、人口增长变量与城市职工收入变量间大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由于未控制其他变量,可能无法充分说明各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还需要通过下文的分阶段面板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图3 城市规模有关变量与职工收入的相关关系

(二)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中存在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利用Stata14.0 软件中的xtbalance 命令进行了面板数据平衡处理。在决定面板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方面,通过对数据进行hausman 检验,两个阶段的样本数据检验结果均拒绝原假设,说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所以,下文将以固定效应模型作为主要解释依据。表4 和表5 报告了2006—2019 年分阶段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即2006—2016 年(以下简称:第一阶段)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和2017—2019 年(以下简称:第二阶段)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解释主要基于模型1 和模型3,详见表4 第(1)列和表5 第(1)列。此外,基于研究参考考虑,下文也列出了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4 2006—2016 年(第一阶段)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表5 2017—2019 年(第二阶段)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1.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第一阶段)

从第一阶段来看,模型1 中,道路建设变量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负相关,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城市道路面积的扩张会显著降低职工收入。假设H1 得到验证。城市扩张初衷并不是为了提高职工收入,更多是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适应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吸纳需要。在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结合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人口增长变量来看,人口流入带来的劳动力供给规模扩张竞争,对职工收入的影响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城市的劳动力容纳率还存在可增长的帕累托改进空间。另外,控制变量方面,第一阶段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大体与预期相符。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科技支出、房地产投资和城市GDP 水平的提高均能够显著促进城市职工收入的增加,产生正向收入效应。城市GDP 增长未通过检验,说明1—2 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够有效提升职工收入。当然,长期来看,人均GDP 增速快会提高城市GDP 水平,也会促进职工收入的增加。单位财政支出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负相关,与预期方向相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该项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假设H1,说明对于第一阶段而言,政府的城市化财政投入未能显著提高职工收入。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规模变量都在1%水平上显著。房地产投资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正相关,表明房地产投资显著增加了城市职工收入,体现出一定的收入效应与产业竞争效应。房地产从业规模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负相关,说明虽然房地产经济的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了城市职工收入增加,但房地产从业规模对其他行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交互项(prellf*pgr)显著为负,说明房地产投资对城市职工收入的影响因人口增长而发生变化,人口增长越快,房地产投资规模越大越不利于提高职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投资挤出了其他产业投资,影响了城市就业结构,反而使职工收入相对下降。

2.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第二阶段)

从第二阶段来看,模型3 中,人口增长变量对城市职工收入影响效应发生了变化。人口增长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正相关,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0.00709)。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第二阶段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产生了正向拉动效应。可能的原因是受相关政策的调控(人口、投资、就业等方面),合理规模内的城市化投入有助于提高职工收入。另外,控制变量方面,第二阶段的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除了财政教育支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从业规模和城市GDP 水平外,其他控制变量未通过检验。说明财政类支出对城市职工收入的影响,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财政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的增加是能够促进城市职工收入的增加的。随着共同富裕目标任务的推进,近年来我国在人口、就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性的政策调控,以期减少贫富差距和提供人口红利。对此,单位财政支出对城市职工收入的影响要结合具体的阶段、政策调控来看,在紧密和大力度调控土地、城市规模等要素的阶段,职工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财政支出变量对城市职工收入体现为正向拉动效应。另外,模型3 结果显示,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规模都与城市职工收入显著正相关,并且在5%水平下显著。其中,对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房地产从业规模变量对城市职工收入影响效应发生了变化,体现为产业竞争正效应而非替代效应。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在土地要素配置方面的举措见到了成效,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调控和改革举措在稳步推进,并且短期内已发挥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与分析

从样本特殊性考虑,剔除特殊研究样本。本文的城市样本中不仅包括省会城市和普通地级市,也包括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一般来说,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在城市等级上占据重要位置,地方财政在城市化投入上会更倾向这些城市。在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凭借良好地缘、资源和产业优势等,这些城市更易于通过人员流动、道路建设等城市化发展路径扩大规模,进而对职工收入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第一阶段的数据依次剔除了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样本,对应面板估计结果见表4 第(3)列和第(4)列。第二阶段的数据稳健性检验,对应面板估计结果见表5 第(3)列。

从改变计量方法考虑,采用OLS 方法再估计。考虑到第二阶段样本容量,剔除过多样本会影响结果效度,改变计量方法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相对较好。现实中,城市职工收入易随时间而变化,考虑收入滞后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本文的研究,对面板模型估计结果造成一定的偏误。因此,可对被解释变量(pwage)采取滞后一期的处理,并基于OLS 回归方法进行再估计。由表5 第(4)列可知,核心解释变量依旧显著,与前文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基本相符。

可见,在考虑特殊研究样本、内生性等问题之后,主要解释变量大体都始终显著,支持模型1 和模型3 的估计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四)异质性分析

本文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2014 年)为依据,分别将2019 年样本城市市辖区人口数高于100 万人划归为大型城市,低于100 万人则划归为中小型城市,对应的实证结果见表6 第(1)—(4)列。

第一阶段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见表6 第(1)—(2)列,可以看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职工收入受城市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且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具体来说,大城市的道路建设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中小型城市的道路建设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大城市道路建设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强于中小型城市。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为正(0.00981),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增长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0.00736),说明大城市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正向效应强于中小型城市。进一步说明,城市规模扩张对大城市职工收入促进作用更大。

表6 基于不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检验

第二阶段的模型结果见表6 第(3)—(4)列。由结果可知,与第一阶段相似,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职工收入受城市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并且大城市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道路建设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0.0427),但中小型城市的道路建设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大城市道路建设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0.00401),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增长系数不显著,说明大城市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的正向拉动效应更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大城市在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产业实力等方面更具优势,驱动城市规模扩张,并作用于区域经济,城市职工收入总体得到提高;相对来说,中小城市在资源占有和利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向效应会弱于大城市;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研究结论与假设H3 相符合。总体来看,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说明“因城施策”的重要性,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共同富裕目标下,本文研究基于2006—2019 年地级市的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阶段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效应的具体结论在剔除特殊样本、改变计量方法等后的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第二,第一阶段,城市规模变量中,道路建设(pra)扩张抑制了职工收入的提高。人口增长(pgr)未通过检验,更说明了城市规模扩张未能显著提高职工收入,交互项结果也强化了这一结论。但在第二阶段,城市人口增长(pgr)显著促进了职工收入的提高。结合控制变量房地产从业规模(preworker)对职工收入影响的系数方向变化,说明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特别是2017 年以来,在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人口、就业等政策作用凸显,房地产经济政策调控稳步推进,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产生显著正向拉动效应。第三,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从人口规模的异质性分布来看,城市规模对大城市职工收入的正向拉动效应更明显。

(二)政策建议

1.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

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扩张对职工收入的提高具有正向拉动效应,这也意味着城市规模扩张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与路径选择。放开城市的户籍限制、提倡“三孩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于走好中国特色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如何适应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强调,要“促进超大、特大城市有序发展,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城市规模需要实现合理扩张和优化,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可通过控制人口规模、降低人口密度等来实现城市规模的优化。在保持“适度”城市规模扩张前提下,努力提高城市就业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规范和培育就业市场,提高城市职工收入,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

释放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离不开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考虑。良好的城市产业发展可以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空间城市化特征作用下,城市规模扩张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房地产经济也发展迅速。越是实体经济弱的地区,房地产的投资与就业就越容易降低城市职工收入。且偏向土地要素的城市化可能会对产业经济发展形成“结构刚性”,抑制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地方财政投入的结构偏向应该加以转变,重塑实体经济。地方财政应该回归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发挥产业多样化的外溢效应,以此促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具体可通过科技支出投入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经济多元化,避免资源与人员过分集聚于房地产行业,以此促进城市职工收入的增长,缓解职工收入不均等现象。未来应采取“因城施策”行动策略,在科学研判基础上,调整并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发挥产业集聚作用,逐步强化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

3.加大城市民生投入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时代要求,也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当前阶段,共同富裕目标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民生问题以及实现“人的城市化”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空间城市化带来的收入效应并不是稳增长,相反,有时还会产生抑制作用。有研究发现,作为特例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以资本化形式体现到出让地价中,但在住宅销售环节,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本化到房价中却使房价上涨,而轨道交通推升房价效应强于推升出让地价的资本化效应。如此来看,基础设施扩张对城市发展具有正、负效应。因此,需要改变公共支出结构偏向,解决好相应的财政激励问题,探索提高城市职工收入的有效路径。具体可通过完善地方公共支出成本回收机制,增加教育等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来实现。作为特殊的公共品,长期来看,教育对职工收入是正向拉动的。地方需要继续扶持、改善教育条件等,有效激发教育投入的“反哺效应”,实现政府-社会-个人层面的整体受益,努力实现“人的城市化”。整体来看,由于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职工收入存在异质性,强调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强化对中小城市的民生投入。通过加大中小城市教育、科技等方面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中小城市职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期缩小不同城市职工收入差距,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及获得感,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此外,基于制度方面的考量,完善土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等也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注:

①中国人口六大变化![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5/11/1302286724.html

②36.09%→63.89%!中国城镇化率20 年间保持高速增长[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9/25/1302603435.html。

③中国城市人口大数据:91 个市超过500 万人、山东最多[EB/OL].https://news.mydrivers.com/1/780/780489.htm.

④资料来源:详见《社会蓝皮书:201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⑤《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0》中包括297 个地级市,从样本数据匹配角度出发,剔除三沙市、儋州市、毕节市、铜仁市、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吐鲁番市、哈密市等12 个城市的样本,另外由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 个直辖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据资源和管理优势,城市建设及相关投资方面发展较快,会对样本匹配产生较大影响,故也剔除上述4 个城市的样本,最终得到281 个地级市的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⑥考虑数据可比性,GDP 平减指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笔者通过数据整理,以2006 年为基期,借助Stata 软件进行了相关计算处理与数据验证。

⑦资本存量是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数据,2017 年后的统计年鉴不再公布收入法的数据。同时,《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2017 年后,各城市支出法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数据也不再公布。此处为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指标。

⑧2017 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总结:史上最密集,近110 城超250 次![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78420656677 76951&wfr=spider&for=pc.

⑨[回眸2017]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EB/OL].www.ce.cn/xwzx/gnsz/gdxw/201801/02/t20180102_27513706.shtml.

⑩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部署[E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10/20/c_1127976880.htm.参考文献:

[1] 李红阳,邵敏.城市规模、技能差异与劳动者工资收入[J].管理世界,2017,(8):36-51.

[2] Deng X.Z.,Huang J.K.,Rozelle S.,Uchida E..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in China[J].Urban Studies,2010,47(4):813-843.

[3] 谢冬水.土地供给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城市化不平衡发展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7,(2):76-95.

[4] 张东玲,王艳霞.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对收入分配的协同效应——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实证检验[J].江汉学术,2022,(1):13-28.

[5] 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6] 郑丹,Tatsuaki Kuroda.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如何影响居民工资收入:溢价还是折价[J].南方经济,2017,(1):66-85.

[7] 刘军丽,谢琦,张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0,(3):72-73.

[8] 孙中伟.最低工资标准对城镇职工工资的“溢出效应”: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7,(4):115-134.

[9] 杨俊,卢晓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3):28-33.

[10] 王建国,李实.大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高吗?[J].管理世界,2015,(1):51-62.

[11] 高虹.城市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收入[J].世界经济,2014,(10):145-164.

[12] 潘丽群,张少华.城市规模对性别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4):83-91.

[13] 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14]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5] 左翔,殷醒民.土地一级市场垄断与地方公共品供给[J].经济学(季刊),2013,(2):693-718.

[16] Charles D.D.,Herbert T.,Ronald S.W..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Private Productivity:A Stochastic-Frontier Approach[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999,21(3):563-576.

[17] 昝欣,欧国立.城市道路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72 个城市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12):89-101.

[18] 陈乐,李郇,姚尧,等.人口集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8,(6):1107-1120.

[19] Glaeser E..Triumph of the City[M].Shanghai:Shanghai Social Publishing House,2012.

[20] 谢卫卫,曾小溪.城市人口规模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8,(1):65-73.

[21] 陆铭,高虹,佐藤宏.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47-66.

[22] 逯建,杜清源,孙浦阳.时间成本、城市规模与人均经济增长——基于铁路时刻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8,(5):74-85.

[23] Kabir Hassan M.,Benito Sanchez,Jung-Suk Yu.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New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51(1):88-104.

[24] 刘健.新型城镇化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异分析——以中部六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5):129-133.

[25] 欧阳博强,孙学涛,王振华.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85 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8,(12):28-36.

[26] 刘焕鹏,徐炜,董利红.高速增长的房地产投资是否推升了劳动力成本?——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证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8,(4):16-29.

[27] 汤玉刚,陈强,满利苹.资本化、财政激励与地方公共服务——基于我国35 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6,(1):217-240.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城市化效应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画与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