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笔耕不断 切中时弊为先
—— 评居其宏《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

2022-09-28 01:53李鑫龚铭杨柳成
音乐生活 2022年8期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剧歌剧

李鑫龚铭 杨柳成

音乐批评(也称音乐评论),在居其宏看来不是对各种音乐艺术现象的分析、研究与评价,因为这种定义太过宽泛,不容易与音乐学的定义相区分。他认为音乐批评主要指对具体音乐作品、创作表演活动、审美实践和音乐生活诸领域进行研究和评价的理论活动。在音乐批评方面居其宏写了许多文章,他的《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一书201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了居其宏在2008—2009年间公开发表的25篇论文、评论和散文。作者立足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宏观时代背景,该书体量不大,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即“论人篇”“品乐篇”“评剧篇”“思潮篇”。“论人篇”有对于润洋、茅原、戴鹏海及汪毓和的人物评价,包括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人处世、性格特点;“品乐篇”中收录三篇文章,有闵惠芬二胡曲及李双江歌唱的听后感和对时代语境下当代音乐的见解;而后两部分作为书写的重点,所占比例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二,“评剧篇”中有9篇作者对歌剧、音乐剧的评论文章;“思潮篇”为作者对时代背景下音乐思潮的理性分析与评价。作者论述深入浅出,条分缕析;文风辛辣锐利,一针见血;语言行云流水,通达晓畅,展露出其学术刚性及人格刚性。

一、论人:气韵生动 跃然纸上

在论人篇中,有的文章短小精悍两三千,有的洋洋洒洒上万字。有的从学术研究特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来阐述,有的从待人接物、性格特色来描述。作者的讲述内容环环相扣,讲述逻辑自始至终严谨缜密。例如谈及于润洋的学术研究特点时,居其宏从六个方面对其做了细致分析。首先是研究视野广阔,胸襟博大,作者将从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研究必备的两个关键——“一元探幽”和“多元审视”与民族音乐学主张的“局内人”与“局外人”进行对比分析,列出异同;而后是从同行视角来讲,以于润洋对其导师卓菲娅·丽萨的学术评介举例论证他的学术端肃态度,不因被评论者地位高而献媚,也不因其地位不及自己而轻蔑,最终的评介以中肯客观为标准;第三个方面则是批判意识,文中举例,于润洋对苏联学者克列姆辽夫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到音乐学中这一尝试做了辩证性的讨论;接着便是从方法系统来讲,于润洋利用自己的学识背景,创用了三位一体的音乐学分析方法——美学分析、史学分析和音乐工艺学分析;其五是从形式特色上来讲——评介结合,以介为主加上随机点评最终作结,以介绍为主的原因是为了照顾国内音乐界普遍外语基础差以及在林林总总的哲学流派思潮中抓住要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因其本身视野广博,学术积累深厚,自然而然能随机点评最终作结;其六则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结合实际,关切当代音乐现实,对学科建设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但也正如作者所说,论人是很难的,所以论人篇中也有许多在笔者看来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由于局限于茅原教授的交往经历及了解深度,作者对茅原教授所作的评论显得有些短促,并不似对于润洋和戴海鹏那样细致分析,令读者不能对茅原教授有更清晰的印象。

二、品乐:深入聆听 个性体验

品乐篇共三篇,前两篇是作者对某一具体人物创作表演的所感所想,第三篇则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语境下对抽象的群体创作所发表的看法见解。依笔者看,品乐不是单纯地听音乐,单纯地让音符在耳道流通,关键在于一个“品”字,也即是说要细细咀嚼,慢慢消化,从而穿过浮于表面之物,窥见背后隐藏之物。居先生品乐,以知人知政为外延要素,而后引出作品深度,并指出时代背景下音乐创作风潮的种种不足,同时提出改善问题的方式方法。

品乐需知人,是指单纯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中,在音符的流动与连接中,听者不能切实深入作品内部;而如若听者能够知晓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与创作特色,对创作者有更深的交往与了解,才能延展作品空间,达到与作品频率相应的状态。譬如文中对闵惠芬自创曲目《音诗—心曲》所作的分析,有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也有作者主观的音乐感受,“圣洁”二字便可概括作者对这首二胡曲的评价。作者初听曲子,只知道音乐旋律悠长,低吟浅唱,音乐叙事性强,而当知道这首曲子是闵惠芬病卧榻前灵机闪现出的,便心中顿然更加了解这首曲子了。品乐需知政,则是从宏大的一系列音乐作品中,归纳分析创作潮流,推断时事政策对音乐创作者音乐活动的影响,从而分析利弊,得出改善途径,最终使得时事政策与音乐活动之间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譬如文中所说音乐家在商品社会中出现道德底线崩塌、流行音乐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恶俗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有效克服,正是作者在品乐时对时事政策、对音乐发展方向的良好把控。

音乐学家梁茂春也曾写过一篇关于闵惠芬的评论文章,名为《当代二胡与闵惠芬——为2006年7月“第二届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学术会议而写》,其侧重的是闵惠芬在二胡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当代二胡”中所做的贡献,从旁人视角较为客观地对其生平经历与成就做出描述。与之比较,居其宏的这篇文章是以友人视角加切身接触所做的,更加鲜活动人。

三、评剧:精雕细琢 宏观校正

评剧篇中有作者对当时某一具体剧目的评论,也有对整体音乐剧创作进行评论的文章。作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对歌剧音乐剧创作提出了见解,微观视角精雕细琢,宏观层面大刀阔斧。对于具体剧目,有歌剧《霸王别姬》和《诗人李白》,也有对欧美音乐剧《大唐王妃》《阿依达》《茜茜公主》的评析;对于整体性评论,有《亚洲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音乐剧》《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等,意在于宏观视野下对歌剧音乐剧创作给出建议。

《霸王别姬》中作者强调历史剧应该要处理好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情感表现三者的辩证关系,但不知文章出版是否有缺憾,作者明确强调《霸王别姬》为历史剧而非历史题材剧,但却将历史题材歌剧的创作原则“戏从史出,情从戏出”套用到历史剧中,令读者颇为疑惑。而在《诗人李白》中,作者用他不拘泥于传统范式的观念肯定了这部解构了人物、情节、戏剧冲突的歌剧,将解构之处一一道来。又考察了细部结构,对场的表现手段进行了评价。在《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歌剧音乐剧创作》中,作者从历史角度回顾了新时期我国歌剧音乐剧的创作历程,基于此背景下列出了当时所取得的一些艺术成就,当然不可或缺地也指出了一些弊病:剧本的戏剧因素淡化、音乐戏剧功能的弱化、如歌旋律的普遍失语及对“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盲目崇拜,这对当时的歌剧音乐剧无疑具有宏观战略性的改良意义。

《“五四”精神的当代演绎》一文是对歌剧《青春之歌》做的评述,原载于《人民日报》上,然而书中错字连连,阅读体验极其不佳。其中,明显错字有27处,例如第一句“北京人学”(北京大学)、“杨洙著名K篇小说”(应为“杨沫著名长篇小说”)、“创编演山”(创编演出);还有一些词不知所云,如文章第二段中的“性格矛盾平和信仰冲突为主线”、第四段中的“尽皆罗致剑一个构思严密……”。笔者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上查询了该书的书号,咨询了售货卖家,并与学校馆藏该书的电子书进行了对比,确保所购书籍为正版书籍。此外,笔者翻阅了当年《人民日报》的该篇文章,发现并没有错字。

四、思潮:紧扣时代 立意深远

思潮篇所载文章是作者对当时音乐思潮的所感所想,同样是立足于当下视野剖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状态,在历史回溯中找寻对当下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主题,其中也有作者参加学术研讨会后的几篇归思。时至今日,其中的认识与见解对今天的学者仍有指导意义。

《当代文艺批评的“阿Q精神”》中作者用鲁迅的“哀尔不幸,怒其不争”来告诫在脱离温室学术时代环境下的一些学者,不能缄默与沉迷在自怜自艾中。在不良学术环境如“学术腐败”之中,阿Q精神无疑是荼毒学者的不良思维方式。像贺绿汀那样的“硬骨头音乐家”应该越多越好,共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做出努力。以今日视角来看,我们的学术环境与作者所写年代相比是更宽松了,但上述问题不仅在音乐学领域,在各类学术领域中只是弱化却还是没有根除。由此,中国学者还需要继前人脚步负重前行。

在《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中,作者提出我们的论文写作应该追求语言的“信达雅”,音乐学工作者的文字表达功夫不该仅仅局限于简单表达出来,也该追求语言的诗意,不至于文章过于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以至于普通大众对学术文章敬而远之,专业人士也需要耐着性子啃嚼文章。“广泛阅读文史哲是诗意表达的基础”这一建议对处于十多年后的我们依旧大有裨益。

结语

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有30余篇,其数量之多、质量之优的确令人惊叹,且年近朝杖仍笔耕不辍,更是钦佩之至。不同的学者写出来的文章有不同的风貌,譬如梁茂春先生的文章极具历史性,许多都是以纵向线索来定位。如在《论施光南的历史贡献》 中,作者以时间线索来贯穿整篇文章,而历史性论述也显得文章客观理性、冷峻严谨。读杨燕迪先生的文章,能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当然也包含深邃的理性思考。其评人文章极打动人,如《受业谭师记——贺谭冰若先生八十五周岁华诞》中,大量的故事性叙述将读者与作者的回忆拉近,更能使读者与作者同频。相比于上述学者,居其宏的文章较为关注当下,切中时弊,文风颇为辛辣,敢于秉笔直书,毫不留情地指出当下存在的某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时事和历史进行具体分析,给出具体建议,绝不夸夸其词,高谈阔论。总的来说,居其宏先生的文章学术思维严谨,文风晓畅,评析到位,不过也有也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后辈考究琢磨。

[1]居其宏:《论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音乐研究》1986年第4期,第12页。

[2]居宏其:《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3]梁茂春:《当代二胡与闵惠芬——为2006年7月“第二届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学术会议而写》,《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4]梁茂春:《论施光南的历史贡献》,《人民音乐》1991年第11期。

[5]杨彦迪:《受业谭师记——贺谭冰若先生八十五周岁华诞》,《人民音乐》2009年第8期。

猜你喜欢
音乐学音乐剧歌剧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走进歌剧厅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