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书法及其在瓷器上的表现

2022-09-27 14:04苏金成沈凡凯
山东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唐英王铎米芾

苏金成,沈凡凯

书法与陶瓷都是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感的艺术,历代大师辈出,而能将二者进行完美结合者却屈指可数,其中最为著名者非唐英莫属。唐英(1682-1756) (图1),是清代著名陶瓷艺术家,擅长书画篆刻,精通制瓷。《广印人传》记载:唐英“工山水人物,能书、工诗、长于篆刻,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以自制诗画及各体书,付之陶人制成屏对。”又《八旗画录》载:“其画无体不工,兼善分隶书。”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管理景德镇御窑厂长达二十余年,受两朝皇帝器重,当时官窑也被称为“唐窑”。

唐英涉猎广泛,除在陶瓷上有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之外,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

图1 唐英(1682-1756)

方面均有建树,尤其是他的陶瓷书法作品,造诣非凡,值得后人学习和收藏。

一、唐英书法的取法与艺术特色

(一)唐英书法作品赏析及取法探源

唐英在书法创作上,可谓五体皆擅,尤其在隶书上,学古而不泥古。唐英隶书《〈乙瑛碑〉诗》(图2),其书写内容虽为《乙瑛碑》诗句,字形却兼顾了汉隶多种名碑的特点,尤其是具备《曹全碑》(图3)的柔美流转、秀美婉约。但仔细揣摩,唐英的作品用笔多了轻快爽利,裹锋取其大势而后尽兴书之,用墨浓厚大胆、酣畅淋漓。其结字特征左右开张、舒展放纵,蚕头燕尾之间,尽现汉碑的隽秀自然,尤其是几处燕尾出锋,用笔沉厚中含飘逸,自然中寓变化。此外,通篇章法来看,其作品受到了明末清初碑学兴盛的影响,采用纵势大幅书写,给人以磅礴震撼之感。清代古文字学、金石考据学崛起,大量碑版出土,造就了一批以写碑名世的书家,如程邃、郑簠、朱彝尊等。他们的隶书取法汉碑,笔画变化丰富,结构疏密得当,整体气象宏大。

图2 唐英 隶书《<乙瑛碑>诗》(故宫博物馆藏)图3 隶书《曹全碑》

唐英对隶书作品的章法布局以及字形结构的处理,同样也受到当时著名书家的影响。以郑簠隶书《介雅三章》(图4)为例,唐英隶书作品与其颇为相似,用笔皆跌宕起伏,字形结构相近,字势提按丰富,险峻飘逸。落款为两行小字行书,用笔圆转沉厚,一气呵成。

图4 郑簠 隶书《介雅三章》

唐英隶书手卷作品《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图5),创作于1750年,尺寸:引首30 cm×106 cm,书芯30 cm×302 cm,题跋37 cm×153 cm。唐英此幅隶书手卷端庄大气,用笔灵活多变、沉厚中含变化,结体方正朴茂、疏密得当。通篇燕尾处的处理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如“府”“墨”“心”“恩”“音”等字的燕尾处,不像大多数书家的作品,一味追求厚重方硬,反而采取一种极为轻快洒脱的方式,出锋轻快,甚至笔锋尚未聚拢,直接出锋,足可见其飘逸闲适的书写状态。其次,他在笔法上内收与外拓兼备,唐英在选择何时内收或何时外拓之间同样不成定式,以最明显的“图”“国”两字和“圆”“曲”两字对比来看,作者在处理“竖”这一笔画时有意让其富有变化,或是向内收拢或是向外开拓,从而使得此件隶书作品更具艺术特色。

图5 唐英 隶书《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手卷

唐英的行书立轴《妙香》(图6),尺寸:48 cm×30 cm。“妙香”两字的书写弱化了粗细变化,笔画中段粗细均匀,用笔干净磊落,没有多余累赘的动作;笔势流畅爽劲,结体雄强沉雄,体势正大宽博。作品整体浑穆高古,大道至简,在落笔与收笔之处神采尽显。作品用笔有着颜体楷书的端庄大气,也借鉴了米芾行书挺拔的取势特征。“妙”“香”两字的撇画,蕴藉内收,不见锋芒。落款“蜗寄唐英题”笔势连贯,提按使转处用笔清晰,作品整体气息协调统一,属唐英精品佳作之代表。

图6 唐英 行书立轴《妙香》

藏于景德镇陶瓷馆的青花瓷匾《佑陶灵祠》(图7)最为出名,是唐英在雍正九年仲冬为“风火仙庙”所书,匾长135 cm,宽44 cm,厚6 cm。匾额四周的缠枝莲纹为青花,“佑陶灵祠”四字和题款亦用青花料以楷书书写。右上角引首印“古柏堂”和下款两枚篆书“唐英之印”“俊公”印为釉里红字。整个匾额规整精工、端庄大气。唐英借鉴了柳公权楷书的笔势,骨力劲健,结体遒劲,尤其“佑”字两个撇画,入笔饱满有力,棱角外露,神采隽秀。唐英在书写中大胆铺毫,收笔迅捷有力,同样具备了颜真卿楷书的气势雄浑、笔画饱满的特点。

图7 唐英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景德镇陶瓷馆藏)

(二)唐英书法的取法

唐英的楷书作品《养和》(图8),其印章、落款和书写方式与其可考证的其他书法作品对比,风格一致。唐英落款多以“蜗寄唐英”题写,尤其以“唐英”二字的书写方式来看,通过笔画的连带和行笔的特点可知,此幅《养和》水墨绢本应为唐英手迹。通篇看来,笔画厚重、端庄大气,气息平和内敛、浑穆静气。唐英取法多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主,用笔多取中锋,沉厚稳重,多处用笔可见颜体“屋漏痕”浑厚饱满的笔法,减弱笔画的粗细对比。如图9颜真卿所书“养”字,笔画温润饱满,结字端正大气。唐英在沿袭颜体浑厚饱满书风的同时,书写时更为灵动活泼,带入行书用笔。起首两个笔画中,点画与撇画形成映带呼应,“养”字下方的“良”,同样在用笔处展现起承转合之势。再看“和”字,写得极为朴厚稚拙,笔画避去锋芒,转为温润,撇画未见出锋,反而选择以顿笔收尾,使得整个字不见出锋之处,但气力丝毫不减,又似见八大山人(朱耷)书法中的拙趣,高妙至极。

图8 唐英 楷书《养和》水墨绢本

图9 颜真卿 楷书“养”

纵观唐英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居多,尤其是在陶瓷上所书写的行书,沿袭魏晋及唐、宋、元、明淳厚朴实一路书风,用笔厚重圆实,结构洒脱自然,章法布局追求和谐统一,并加入自己自由的发挥。以唐英行书五言绝句诗轴(图10)为例,可见他对于米芾及王铎书法的沿袭与取法。尤其是对于字形以及通篇章法的处理,有明显取法米、王的特点。唐英此幅行书作品,字形多以瘦长挺拔为主,笔画方中寓圆,个别字融合了草书的用笔,章法简明清爽,更显潇洒快意。

图10 唐英 行书五言绝句诗轴

以米芾的《苕溪诗帖》(图11)、王铎的行草书条幅(图12)为例比较,唐英在字形上有取法米芾和王铎早期行书作品的意趣,其中“霜”“春”“金”等字,字形潇洒开张、妍美俊逸,用笔沉稳洒脱、圆转有力,与米芾、王铎笔下的字形相比意趣尤为相近。

图11 米芾 《苕溪诗》局部

图12 王铎 行草书自作诗条幅

与米芾、王铎的作品对比来看(图13),唐英用笔更为果敢肯定,笔毫铺开,取挺拔舒展之势,尤其与米芾、王铎的开张跳荡所相应。“霜”字雨字头的回勾之处,婉转而贯通,下半部分“相”字左低右高,姿态尤显。“春”字笔势连贯而圆转,一撇一捺之间尽显风神。“金”字整体中宫收紧,撇捺伸展,整体字形呈向左倾斜,字势英姿飒爽。由此可见,唐英领会到了米芾、王铎对于字势的处理,取法明显。

图13 唐英书法与米芾、王铎的作品对比

再以唐英行草书条幅(图14)为例,用笔流畅,气韵贯通。他借鉴了米芾书法的结体特征,如“拟”“雪”“繁”等字(图15),沿袭了米芾的《蜀素贴》《苕溪诗帖》。同时,唐英也借鉴了王铎的草书作品《咏金山寺》(图16),笔画灵动率性、富有变化,加入了王铎笔画中的跳荡倾侧之势。唐英沿袭了这幅书法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的特色。笔法上,唐英弱化了王铎的纵横跌宕之势和笔画绞转之态,用笔更为干净利落、爽劲快捷,在几处空间布局的处理上与王铎极为相近,结体奇绝险峻,空间疏密对比明显。在墨法上,虽然与王铎善用涨墨的特点不同,但是唐英在几处用墨上也明显有加重的处理。如“元”“密”“布”“枉”等字,笔画厚重,但相比王铎的涨墨,笔画相对凝练厚实,有着自己独特的书写特点。以章法来看,唐英采用了与王铎相似的超长条幅,字与字之间紧凑连贯、气息绵长。

图14 唐英 行草书条幅

图15 “拟”“雪”“繁”

图16 王铎 草书《咏金山寺》

二、唐英陶瓷书法鉴赏

(一)唐英陶瓷书法的基本特色

以唐英制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图17)和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图18)上的书法为例,两件瓷器皆典雅秀美,书法部分皆不失精到。唐英的这两件陶瓷书法,受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作品以及馆阁体的影响明显。其用笔工整精细,结体方正挺健,章法满齐、完备精到,但略显缺乏灵动清逸之气,这与在瓷器这种材料上书写有关系,也与当时帝王喜爱精工完满的审美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乾隆皇帝喜大精工的审美取向,使陶瓷书法制品也显得工细方正而富贵繁缛。但抛开清代帝王的审美来看,唐英自身所烧制创作的陶瓷书法制品却展现出他作为文人兼督陶官的审美意趣和清新不俗的格调,尤其与主流的馆阁体相比,唐英的书法也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

图17 唐英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故宫博物院藏)

图18 唐英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西藏博物馆藏)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是唐英陶瓷书法精品之一。笔筒高16.2 cm,口径19.4 cm,足径19.2 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器型简约,大气端庄。笔筒外壁通写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用笔轻盈自然,结体灵动秀美,小楷多取法傅山、王宠一路。唐英小楷不见锋芒,其一是因为其笔画内秀圆转,捺画、撇画均未见其尖刻锋芒,给人安静舒适的感受;其二是由于在瓷器上书写,上釉烧制的过程中釉水有一定的流动性,烧制完成后,字会显得氤氲浑然。因此,在烧制完成后,借助釉水的流动性,此件陶瓷书法更添几分恬淡雅致,更有如玉一般温润的质感。

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高64.1 cm,藏于西藏博物馆。此花觚造型别致,纹饰繁缛而精巧,书法部分(图19)秀美灵动、清新典雅。腹部开光处,书“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款。书法形神兼具,用笔简净,结体端正自然,章法参差有序。此幅小楷作品取法中正,用笔干净利落,中宫紧收,笔画方硬见骨,可见其楷书的功夫之深厚,明显有对欧阳询、柳公权书风的取法特征。此外,由于明清时期帝王与官贾对于馆阁体的偏爱,唐英在书写时同样以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滑的基本要求进行书写,这也使得后人在瓷器上书写时通常模仿这种书写方式。总之,此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不仅器型大气典雅,唐英的书法也是点睛之笔,是为数不多做工精美、保存完整的“唐窑”制品之一。

图19 唐英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局部)

(二)唐英仿官釉水盂的艺术特色

唐英制作的陶瓷书法作品,多以瓷板、臂搁、笔筒等文房制品居多,其仿官釉水盂(图20)尤为稀有珍贵。此件水盂是唐英在景德镇定制的文房用具,造型雅致,釉色清新。造型矮口沿饰褐色釉,器身施青灰釉,有开片,底足露台处呈铁灰色。水盂腹部用行书书写南宋叶采《暮春即事》诗:“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引首钤印“古泉”,结尾钤印“榷陶使者唐英制”,并钤有“榷”“陶”闲章。

图20 唐英 仿官釉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水盂上的书法行笔流畅生动,转折提按处精到有力。作者以“三、二、三、二”的排列方式,工整对齐书写完成。用笔取法多为赵孟頫、王宠风格,并且融入唐人写经的用笔特点,例如“书”字以及两个“点”字的横画,在收笔处都加重按笔的动作,使得点画饱满圆润,具有辨识度。此件仿官釉水盂的书法并没有拘泥于馆阁体的标准性,写得反而生动婉转。

传统书法最讲究用笔,唐英在瓷器上的书写,其精工的笔意中蕴含清雅意趣,摒弃了诸多馆阁体的框架束缚,写得自在空灵、清秀婉转。雅致的器型配上灵动清秀的书法,再结合如玉般的釉色映衬,使得整件瓷器透出高雅的文人气息。书法常被看作是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反映,唐英此件书法瓷器颇具时风意趣,在其隽利的笔锋下流淌着的是唐英深厚的学养和对自然及生命的感悟。

三、结语

唐英作为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负盛名的景德镇督陶官,他开启了清代鼎盛的御窑时代,唐英所制作的陶瓷制品,器型端庄,釉色温润大气,纹饰无不精美,书法同样富有神采。尤其是其将书法与陶瓷相结合,更是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唐英是个多面手,擅长制陶、戏曲、书画等,但他本人多以陶人自称,未称自己为戏曲家、书家或是画家,可见其已经把督陶、制陶当作毕生的事业。当后人看到唐英的作品时,无不被其高超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所折服,其每一件作品都体现着他对陶瓷的热爱。这些精美的陶瓷制品和书法作品反映了唐英对于陶瓷事业的贡献及其所富有的文心涵养。

唐英是一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是为数不多敢于并善于在瓷器这一媒介上书写的艺术家,他有意通过陶瓷本身材质的特点以及书法所具有的文人气息,将陶瓷与书法二者完美结合,更好地迎合了上至皇家下到百姓的审美趣味。在唐英深厚的学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其书法和陶瓷的结合开启了文人陶瓷书法的先河,不仅在当朝大受追捧,也常被后人争相模仿。唐英将陶瓷与书法这两种传统经典的艺术瑰宝融合成一体,并形成了独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品格,留给后世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唐英王铎米芾
北宋·米芾《白帖》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唐英
止哭
唐英的督陶经历与戏曲创作考论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漫画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