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到医院做体检拿回来的报告单上显示“血糖升高,建议内分泌科就诊”。
通常化验所要求的空腹是指禁食热量8~12小时,在清晨6~10点取血。
空腹状态下血糖的正常值,因为不同医院、不同机器的原因,可能略有差异,一般在3.9~6.1毫摩尔/升。如果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同时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即可诊断糖尿病。如无糖尿病典型症状,需改日复查确认。
既往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6.1~7.0毫摩尔/升,提示空腹血糖受损,建议医院做口服糖耐量试验。
口服糖耐量试验就是空腹口服溶于300毫升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克。取空腹、喝糖水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血糖。正常进食后半小时到1小时血糖达峰,之后逐渐下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而<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减低,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同时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还建议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反映体内最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空腹测一次血糖属于偶测血糖,容易受饮食和采血时的状况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不受取血当时的情况影响,正常值4.0%~6.0%。糖化血红蛋白≥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并且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血糖升高的人,除了家族史、遗传史、性别和年龄这些不可控因素以外,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是糖尿病可控的危险因素。
最主要、最基础的治疗就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合理膳食(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模式)、戒烟戒酒,至少是限酒,适当运动(每日进行>30分钟中至高强度体育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使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千克/米2),还有降压降脂等。国内外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能明显减少、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2020《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指出低风险者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24千克/米2体重至少下降5%)或高血糖进展和(或)无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者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高风险者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启动药物治疗。
在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中,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阿卡波糖主要适用于糖耐量减低,也就是餐后血糖升高者。二甲双胍可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控制食欲、减重,空腹、餐后血糖升高都适用。
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前期,将会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摘自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