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的理论逻辑、发展困境与改进路径

2022-09-27 00:32唐文娟周一凤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金融公司消费金融

唐文娟 周一凤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引言

近年来,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越发突出。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5.4%,较2019年上升了7.6个百分点。消费金融作为居民消费的助推器,现已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为代表的广阔市场。自2009年原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至今,消费金融公司经历了十三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市场上已有30家消费金融公司。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消费金融公司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产品同质化、不良率高企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银保监会在2020年年底出台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明确以风控、治理、服务、资本、科技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的5项要素。未来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将从以获利为目的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高质量差异化经营模式转变。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起步较晚,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消费金融公司信贷流程中的用户征信、场景化合作、金融科技应用展开研究。关于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的理论逻辑,相关分析提及了消费金融公司扩大消费信贷受众,提供合理信贷利率以践行普惠金融的路径。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普惠性特征体现在目标客户、业务类型、服务便捷、风控机制四方面[1]。消费金融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金融公司要完善征信系统建设、降低信贷成本,以实现更精准的“普”和更显著的“惠”[2]。当下我国区域消费金融发展失衡、农村地区消费金融荒漠化严重,消费金融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

综上,现有文献专注于分析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流程中的单个问题和对策,缺乏对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理论逻辑的系统性分析。消费金融公司有着区别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其拉动消费的作用,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其扩大内需的内在逻辑。因此,本文在总结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的理论逻辑,为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改进思路。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现状

1.整体业务增速放缓

中银、北银、锦程、捷信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在2012年的资产总额达到40.16亿元,贷款余额37.09亿元,客户总数有19多万,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对上海市的消费拉动效果较为显著[4]。2013年原银监会放宽了消费金融公司申请设立条件,取消了营业地域的注册地限制,消费金融公司迎来了高速发展期,2014年至2016年期间共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共有21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高达1401.84亿元。如图1所示,2018年至今国内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稳步增加。在2020年疫情冲击和高融资成本压力下,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居民消费意愿降低,未来消费金融公司需在下沉市场细耕特定领域以实现业绩平稳增长。

图1 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与贷款余额变化情况

2.头尾企业分化严重

根据2021年公司财报数据,招联、兴业、马上、中银、中邮的营业利润排在消费金融公司前五位。如表1所示,头部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有商业银行作为核心持股股东,为其提供稳定的信贷资金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尾部消费金融公司如蒙银、长银、盛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控股股东实力较弱,资产规模和营业利润都处于靠后位置。经历了前期的“跑马圈地”,消费金融公司头尾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表1 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排名(前五) (单位:亿元)

3.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激烈

当下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商业银行通过存款业务获取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信用卡覆盖了大量中高收入用户的信贷需求,但面向中低收入用户的业务和场景较为缺乏。由于消费金融公司营业不受地域限制、借贷利率更高,商业银行入股消费金融公司以扩大业务版图、获取高额利息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凭借自有消费场景和海量客户群体的绝对优势,是消费金融公司强劲的竞争对手,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迫于牌照压力,都在逐步将旗下消费信贷业务转移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下,如电商平台唯品会作为大股东出资成立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蚂蚁科技集团设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可见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正加速完善自身的消费金融版图。

三、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的作用机制

1.释放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

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14亿人口中约有4亿多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有对品质生活和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对新型消费模式的接受度高、信用观念良好,促进国内大循环需重点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5]。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 2021年年末,全国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 10.86%;全国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2万亿元,同比增长8.90%。信用卡的信贷业务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未覆盖消费金融市场的所有阶层消费者。信用卡主要面向高收入、高学历、高净值人群,申请人申请信用卡时需要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良好的征信记录。截至2020年年底,央行征信系统共收录11亿自然人、6092.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征信信息,尚有很多收入不稳定或无征信记录的居民无法从商业银行处获得信贷服务[6]。而消费金融公司将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主要客户,配套自动化、智能化的线上高效率服务模式,可有效填补信用卡在信贷受众覆盖面上的空缺,为我国消费市场长尾客户提供便捷实用的信贷产品。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作为青年群体获取消费信贷的新兴途径,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直接把客户资源导流到自身的消费金融服务平台,但对老年群体的触达较浅。随着消费观念的开放,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有所提升。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公司为盘活老年群体资源,做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如北京阳光消费金融推出的“向阳花”,就是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首个服务于养老消费场景的消费分期产品。

2.改善区域消费金融失衡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的消费贷款分别是59.6亿、18.2亿、17.7亿、4.5亿美元,消费金融区域差距较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消费金融发展尤为滞后。商业银行具有金融资本天然的“亲富”情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各项配置无法承接日益增加的消费金融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消费金融业务虽不受区域限制,但对区域消费特征的差异化识别和利用收效甚微。当下迫切需要设立根植于中西部各个省区,开展精细化差异化消费信贷业务的消费金融机构,改善区域消费金融失衡、释放中西部消费潜力。

Banergee的“长期互动”理论认为相比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与地方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中对其经营状况更为了解,因而具有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7]。消费金融公司在服务当地中等收入群体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信息优势。在和当地中等收入群体的合作中,掌握其消费习惯和借贷信用,为借贷群体提供更为匹配的金融服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的享受型消费占比较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生存性消费占比较高,居民对优质教育文娱资源的需求旺盛[8]。细化到各个省区也有当地的消费特征,消费金融公司可立足当地消费特色,推行差异化战略抢占市场。如盛银消费金融针对北方冬季供暖需求,推出了可分期缴纳采暖费的“暖心贷”产品,缓解了辽沈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

3.助力消费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消费平台利用金融科技非法搜集用户信息、打压对手垄断市场等事件频发,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央行行长易纲强调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当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可以申请网络小贷牌照开展现金贷业务,但无法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开展消费贷业务。各大互联网平台可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贷业务转移到消费金融公司旗下以获取业务牌照,如此可促使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在政府监管下良性发展。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持牌特性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度。2017年前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暴雷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消费者对借贷市场的信心降低。相比网络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组织,消费金融公司有银保监会颁发的牌照作为支撑,消费者更愿意从正规渠道借贷。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为监管当局把控信贷市场提供了抓手。以往消费金融机构鱼龙混杂,监管部门统计数据存在遗漏重复,无法准确把握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现状。随着监管的深化,消费金融公司将逐步吸纳其他非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业务,统一数据口径,规范数据来源,监管部门可通过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分析洞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四、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内需的发展困境

1.客户获取、转化、留存效率低

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面临着流量获取成本高、存量活跃度低的两难局面。在各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多轮筛选下,符合要求的客群成本不断攀升,客群质量却呈下降趋势。消费金融公司的获客渠道可分为线上和线下,如今线上流量红利缩减,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扩充地推团队,对白领、蓝领人群展开精准推广。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客户资源的转化率和留存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用户在注册后并未使用信贷产品,或者使用一次后不想继续使用而删除软件,营销推广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对低线城市的消费拉动效果较弱

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对大城市的消费拉动效果显著,而在中西部区域的消费拉动效果尚不突出。大城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发达的消费体系具有先天优势,低线城市的信贷体量虽不如大城市,但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消费金融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在中西部省区扎根,但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低线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储蓄率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缺乏针对性,地区特色和消费特征不明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强。

3.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待深入

对于消费者而言,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持牌优势,他们更注重产品使用感受。相比消费金融机构平台,金融科技是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短板,在贷前征信、贷中风控、贷后催收三阶段都有体现。贷前阶段消费金融公司普遍利用商业银行股东的权限接入中央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以获取用户征信信息,静态、单一的数据会造成对用户信用的判断偏差,导致不良贷款率的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性较差,需要掌握其收入和社交动态数据构建科学的风控模型,研判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近年来场景平台的暴雷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金融公司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损失,消费金融公司应着手利用金融科技构建对合作方的风控预警模型。

五、扩大内需视角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改进路径

1.建立多维度的全流程客户服务体系

首先,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线上线下渠道各有优势,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应根据时代特征有所侧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初期为快速打开市场,将线下市场作为获客重心。随着试点范围扩大,2013年至2020年期间众多电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加入给消费金融公司线上渠道的铺设提供了技术和平台,积累了海量互联网用户资源。捷信消费金融作为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一家外资企业,设立初期立足低线城市的线下3C市场,取得了惊人业绩。但在近两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根据捷信消费金融年报,2020年年末总资产为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发放贷款和净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与其线上线下获客渠道的不平衡发展,前期重资产的线下模式拖累了数字化转型进程,最终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流量红利不无关系。2020年后,可利用的线上流量接近饱和,消费金融公司再次将目光投向线下市场,试图寻找新的业绩突破口。线上渠道具有便捷、低成本、交互性的优势,而线下渠道对客群选择更有针对性、对风险的把控更为精准,消费金融公司应借助金融科技打通线上线下的客户资源,实现双向互补、有机融通。

其次,构建精准营销体系。传统的无差别、全渠道、大批量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在流量争夺战中,尾部消费金融公司的营销推广更要力求精准。通过特定领域和细分市场的场景确定用户画像,在目标客户群体常用的信息渠道上投放广告来实现精准营销[9]。如线上租房的群体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这类群体通常在自如、58同城等租房平台浏览房源,在租房界面嵌入信贷产品链接,切合消费者需求,可提高客户转化率。

最后,完善消费者服务体系。最近消费金融公司虚假宣传、恶意催收等事例屡见不鲜,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信誉对于以金融服务行业尤其重要,在信贷全流程给用户方便和尊重才能提高客户转化率和留存率,例如贷前全面展示产品信息,提示风险;贷后通过合法途径催收,尊重用户隐私。

2.立足区域消费特征,构建差异化发展战略

未来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将是消费金融公司争夺资源的重要区域,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小城市工作,年轻群体的超前消费习惯将产生巨量的消费金融需求。消费金融公司要打开当地市场,则要立足区域消费特征,通过差异化形象、产品和服务提高吸引力。

消费金融公司应该把获客重心放在线下地推,以亲切专业的服务树立亲民的形象。不同地区的需求偏好、消费习惯和优势产业存在区别,消费金融公司可发挥其场景不受限制的优势因地制宜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贷产品。在挑选合作平台时,要慎重考察其用户特征、场景市场规模以及金融产品在该市场渗透的普及度和难易度。消费金融公司要不断打磨服务流程,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最大化持牌优势

消费金融公司的“创新”基因较为欠缺,在金融科技应用上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差距较大。当下亟须深化金融科技在贷前客户搜寻与授信评估、贷中风险定价与发放贷款、贷后风控管理的应用,弥补消费金融公司在金融科技上的不足,为发挥牌照优势补齐短板。

首先,利用金融科技打通征信验证渠道。目前市场上的征信数据有央行征信系统、第三方信用评分系统、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三类。其中芝麻信用、腾讯征信都属于第三方信用评分系统,数据来源于用户消费记录、社交数据。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是国家为规范征信市场而开设的持牌征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征信数据来源不应局限于央行征信系统,而应开放对第三方信用评分系统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接口[10],自建信息筛选核对模型,同时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共享失信者名单,降低“多头公债”“借新还旧”的发生率。消费金融公司应利用线下渠道交叉验证用户征信,与线上授信系统互为补充,形成多维度的动态征信画像。

其次,利用金融科技建立交互式利率定价模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构建兼顾用户借贷成本和企业风险收益的利率定价模型。首次借贷时根据用户征信等级对应不同的利率,在借贷后根据其还款时间和再借意愿更新利率[11],并且要保证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价能够覆盖风险。

最后,利用金融科技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场景化合作模式的推广,消费金融公司不仅要关注不良贷款率,还要防范合作平台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等带来的危害。晋商消费金融公司自2018年以来就多次踩雷场景消费金融,涉及长租公寓消费场景、汽车后市场消费场景和旅游消费场景,使公司声誉和股东权益遭受巨大损失。消费金融公司应在风控预警系统中纳入合作平台“投入产出比”与“周转率”数值[12],同时加大对平台股权结构和投融资活动的关注,高效研判场景风险。

猜你喜欢
金融公司消费金融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我国证券融资融券的实现路径研究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环境
我国金融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