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莱利简约音乐《C调》In C研究

2022-09-27 13:59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音型莱利特里

罗 毅

引 言

简约音乐是现代音乐中的重要内容,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重要例子就是特里·莱利的《C调》(In C,1964)。简约音乐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已历时五十年,但是在中国的研究状况总体上属于传播层面,缺乏学理层面的深度研究。对莱利这首开创性的作品《C调》的研究更少,主要集中在对简约音乐概念的理解和学习,而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演出实践的分析研究。

一、创作背景

(一)简约音乐

“简约主义”(minimalism)是从视觉艺术中借用而来的,最早出现在美国六十年代特别是纽约出现的抽象几何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角、矩形或正立方体,创作手段极为简约。其特点是强调形式单纯与客观、尽量排除艺术家的主观感情表现,即简约主义者并不主张艺术家传达任何情感或与观众有任何信息的传递。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代表了简约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简约风格的特点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生繁的效果。简约音乐的表演也是创作的过程、一种周而复始近乎呆滞的过程。那些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与同时代的画家、哲学家、音乐家相同,都在寻找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精髓及本质是“寻找”,而不是发明创造,是要发现那些客观存在但却往往被其他运动表象所掩盖的东西,从这些烦琐中解脱出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简约音乐”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美国,是序列主义音乐和偶然音乐之后西方音乐界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简约音乐的代表是特里·莱利(1935-)、拉蒙特·扬(1935-)、斯蒂夫·莱西(1936-)、菲利浦·格拉斯(1937-)和约翰·亚当斯(1947-)等。到约翰·亚当斯的《震荡圈》[1978]、《尼克松在中国》[1987],已经是简约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成熟期,作曲家能够非常娴熟和自由的根据作品需要来灵活运用各种创作技巧,他们创作的音乐也直接决定着舞蹈的设计形式。许多简约音乐作品仅可以从录音中得到(没有总谱),通常只有动机音型和发展图示。

简约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就存在,而且比西方“简约主义”提出的时间还要早得多。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西方后来的“Less is more”也是老子这一哲学的体现。

(二)特里·莱利

简约音乐的先驱特里·莱利1935年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山脉,毕业于加州大学作曲系,获文学学士后前往纽约。20世纪60、70年代莱利的主要兴趣在键盘与高音萨克斯的即兴创作演出上,运用先锋派手法在舞台上现场演奏各种形式的磁带音乐。并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mescalin mix》,《A Rainbow in Curved Air》,《Poppy Nogood and the Phantom Band》,《The Persian Surgery Dervishes and Shri Camel》。1970年莱利到印度随著名的音乐大师Pandit Pran Nath学习塔巴拉鼓(印度乐器)。后莱利受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Mills大学,教授作曲和印度传统音乐“拉格”。期间创作了9首弦乐四重奏,一首键盘五重奏《crows Rosary》,一首弦乐四重奏和管弦乐队的协奏曲《The Sands》,歌剧作品《圣阿道夫指环》等,其中《Cadenza on the Night Plain》在1985年被《时代》和《新闻周刊》评为十部最杰出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五乐章弦乐四重奏作品《所罗门和平之舞》被美国今日杂志评为该年度最佳古典音乐并提名格莱美音乐奖。特里·莱利还为很多独奏家和室内乐团创作了各种作品,包括ROVA萨克斯四重奏团、多伦多军乐团、KHAYAL室内乐团等。这些带有即兴式创作、规律型节奏和重复演奏的短小段落,如同催眠音乐,但同时也具有明亮的管弦乐色彩和东方韵味。其后的作品用传统乐器来替换录音磁带,《Keyboad studies》就是这样的作品,由四个音符组成一小节并以快速的节拍不断地重复,而强拍则依次从第一个音缓慢地过渡到其他三个音,这种逐渐变化的重音产生了一种可感知的模糊效果,类似于光效应绘画艺术中的视觉转换。这种创作观念推动了20世纪音乐的进程,并深深影响了像Steve Reich,Philip Glass and John Adams等一批简约音乐家的创作。

二、音乐分析

(一)随机

《C调》是一个随机且在一定的空间元素中组合成的音乐作品,类似于序列音乐。将创作中的一些参数编排成序列或编排成序列的变化形式在全曲中重复。《C调》由53个动机组成(见例2所示),先从最基本的音乐元素即最低限度组织开始(一个或几个音高、音型、力度、时值…),按一定次序出现,每个动机能重复任意次数,而每个动机被重复的次数根据演奏者的个人需要而定,同时每个演奏者必须为整个重奏的整体效果服务。任何一位演奏者都可以在持续不断的音型模块中跳出,从而进入到下一个动机的演奏,即演奏者按乐谱或多或少随机的相互配合,时而比其他演奏者领先,时而延迟于后(见例1所示)若干不同的动机可以被同时听到,这样的循序渐进过程直到作品的终止。莱利喜欢在演奏的过程中直接创作音乐,没有固定的秩序。

例1

(二)相变

“相变”(Phasing)没有统一的定式解释。“相变”是物理学领域里一个声学概念,指物质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例如物质的液、气、固三相之间或固体的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变等。这里还涉及一个“相变差”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两个简谐振动之间超前、同相、反相、和落后等步调关系。在简约音乐中指的是“Basic Unit”向“Resuilting Pattern”转换的发展过程(呈现相变差的诸种形式)。以一个基础中元恒定不变的“定相”(或者参照系)重复始终,由不同乐器或不同声部将同一基础单元按某一音符作为“相位单位”(Phase unit)有规律地进行相位移动,而这种复合的“完整的动机音型”,通过不同声部的连接,用另外的乐器加以强调,便可得到新的独立音型模块。“相变”就是相位的移动。

作品在最初的创作过程中,将短句多次复制并以磁带的形式连结起来,形成短句不断重复,并用几台机器同时播放,一台进行录制。由于手工拼贴原因,这些磁带圈不能达到预想的同步效果,而产生前后不一致的“错位”现象。与物理学中的“相变”非常相似。其后改用乐器来演奏这样的音乐,使得这种技术成为一种作曲技法。音乐相位移动所产生的多线条复合现象与传统的多声部对位复调音乐相似,从而使原有的横向性相位移动在纵向组合上获得了更细腻、更复杂的表现功能。这首曲子从C调开始(见例2所示音型1—2),到音型15时出现一个属的半终止,接着的音型18—28是一个类似于e小调的部分(见音型22),在音型29—34回到C调之后,在音型35上出现了一个调性模糊的高潮部分,最后结束在g小调(见音型52—53)。固定动机音型的每次出现在整个音乐的运行中,可以作为一个节拍器,或称为“脉搏”,叠在这个转调卡农之上的是一个恒定的律动,即固定动机音型。是横向和纵向音高在相互的契合和错位中营造出的衬腔式复调音乐,是把音乐作品的创造与表演从单一呆痴推进到密集繁杂的时空过程。

例2

这个作品只用了12个音级中的9个,这9个音是逐次被引入的:

音型 1 2 4 9 14 22 35 45

新音级 C E F G B #F A b B D

简约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限制的音高、节奏材料、长时间持续重复的音型模块等;以及随机、相变、附加等的发展手法;同时演奏家演出时的即兴发挥与默契配合。简约音乐关注的是声音本身的质量而不是某些主题或某个主体,感受声音质量在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与创造过程。

三、艺术实践

(一)表演形式

《C调》可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来演奏,没有乐器数量的限制,无确定节拍,演奏者的人数也不确定,如果条件许可(Riley认为)以三十五人为最佳。如有人声加入,则歌者可以使用所喜欢的动机音型或和弦来演唱(衬腔式奏法或唱法)。所有演奏者按一定次序来演奏总谱中的53种动机音型,每个动机都可以无限制地重复演奏而产生连续不断的动机模块,演奏者可以自由决定各自重复的次数。由于不能固定该段音型的重复次数,通常会用四十五秒到一分半或更长时间来重复它。《C调》演出的平均时长介于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半小时之间。

开始先齐奏,以便确定统一的速度和适应彼此的空间音响环境效果,随着音乐的发展,演奏者停留在两到三个音型或相邻音型之间,这样就会自动产生很较多的节奏组合模块,同时出现一些非常奇妙的片段效果,这些效果会随着乐团的演奏而分解。演出这首作品时,应该至少有一到两次特意融合为整个团队的齐奏。如果某位演奏者想在一种音型模块中停留较长时间,可使用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包括节奏时值的附加,以及高两个八度或降低几个八度。如需要还可以放大乐器的声音也可以将电子键盘加入其中。表演中因某种原因而无法演奏某个动机音型时,可以将其忽略,并继续演奏下一个。当演奏员各自演奏到第53号音型时都停留于此,等待整个乐团里的每一位乐手演奏至此,之后齐奏若干次大幅度渐强和渐弱,再根据每位演奏者的各自意愿而逐步退出整体演出,以结束全曲。演奏这首作品时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互动与配合,也是《C调》的创作与演出乐趣之一。

(二)演出经历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录音和演出经历。

1968年3月27日,纽约州立大学演绎中心,特里·莱利执行创意,布法罗录制。时长42分钟03秒(♩=132)。录制信息:索尼7178,索尼SOYC45368。

1989年1月,上海电影乐团使用传统的中国器乐,特里·莱利、乔恩哈塞尔和布莱恩伊诺混音,时长28分钟35秒(♩=108)。

1990年1月14日,特里·莱利和好友在旧金山新音乐剧院举行并录制了《C调》25周年纪念音乐会。时长76分16秒(♩=108)。

1997年6月12日,由魁北克现代音乐协会演奏,沙皮埃尔录制。录制信息:阿特·马克拉克西22251。

2006年5月11日,由英国牛津简约乐团于牛津谢尔多尼亚剧院演奏的《C调》,并于当日直播(时长45分钟09秒)。

2010年2月3日,盐湖城电子乐团,采用笔记本电脑与打击乐,声学仪器overdubbed现场录制。时长65分钟56秒(♩=85)。录制信息:sleearts.com(2010)。

结 语

中国古代圣人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之道家学说,与西方后来的“Less is more”哲学思想相同和统一。“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事物本质的总结提炼;“简约”并非创造,它早就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而被其它因素影响且掩盖,需要去“寻找”那些客观的存在。简约音乐的核心技术就是重复,作品《C调》首要关注的是声音本身的质量而不是某些主题或某个主体,感知声音质量在发展运动中的细微变化,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与创造。它只有思维框架而没有空间局限,每个人都可以融入到自己所要表现的物质和意识更好地学习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给我们创造出纯粹的音响空间和不同的艺术感受。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与理解、欣赏与创作简约音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猜你喜欢
音型莱利特里
两只猎豹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歌剧需要“明星效应”——评安娜·涅特里布科的中国内地首秀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谎话总动员
英格兰队长陷“桃色风波”
浅谈歌曲手风琴的即兴伴奏
兔兔自杀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