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派文旅”劲风正激荡
——文旅融合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

2022-09-27 09:25张瑞芬
陕西画报 2022年6期

本刊记者/张瑞芬

“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伴随着“一总三分”的中国国家版本图书馆在北京燕山文瀚阁、西安秦岭文济阁、杭州良渚文润阁、广州凤凰山文沁阁,将于近日在四地同时揭幕。文济阁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脚下,南倚秦岭,北望渭川,占地约300亩,总建筑面积8.25万平方米,主体为高台建筑,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汉唐风格。文脉相继并行携手的文化殿堂,气势恢宏典藏中国,陕西文旅再度迎来备受瞩目的高光时刻。

2022年陕西文旅融合步稳蹄疾、行稳致远。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陕西“江村大墓”众望所归成功入选。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揭开神秘面纱,历经十数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考古证实: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的困扰考古界的千年谜团,“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4月24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占地85.6亩,建筑面积8.19万平方米,设计总藏书量80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量1万人次,是一座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标志着陕西省图书馆“一馆三区”(西大街、长安路、高新3个馆区)服务格局正式确立,陕西省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跨越式增长到13.3万平方米,位居省级馆西部第一、全国第二。

4月28日,陕西省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占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是中国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

国之大者,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勇于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从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创新突破、积极作为,全力提升“文化陕西”品牌形象,倾力打造“陕派文旅”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化和旅游业高效融合、蓬勃发展,成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融合:做大做强陕西品牌

中华之山—华山孟宏 摄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习近平

电影《柳青》是我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之一电影剧照、海报版权所有:西安多吉影视海报设计:十方设计图片摄影:王鹏 刘三虎

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原乡,历史文化遗存天赋异禀、得天独厚,如何赋予文旅陕西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劲旅,是考验陕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肩负“国之大者”的时代答卷。

秦岭与黄河之间,中华祖脉与黄河壶口,五千年华夏文明与百年奋斗历程,厚植黄土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相汇在陕西这片热土上……

紧紧围绕国家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陕西结合本地实际相应出台了《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助力三秦文化建设。

如何让原有的文物遗迹景点旅游,升华为更加沉静、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游,从而增强公众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作为文博大省的陕西,着力打造博物馆大省,让公众“爱上博物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作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交流与展示,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构建,在适应海内外游客增量所需的同时满足公众文化服务,“十三五”期间,陕西建成开放25家省级文化遗址公园、25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44家社区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提升项目顺利推进;全省博物馆体系日趋完善,年均开展博物馆活动2800余场次、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个,先后有10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

永兴坊张瑞芬 摄

“陕派文旅”,无远弗届。面对国内外疫情的影响,率先实施“陕西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文物资源信息逐步开放共享。

2022年6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陕西-京津冀“文化陕西”旅游推介会以线下线上方式成功举行,以视频连线方式相聚云端,共叙友情,共谋发展,陕西文化旅游业的新气象获得交口赞誉。

文化服务:谋深谋远陕西文脉

安康市汉阴凤堰古梯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旅游景区吴平 摄

2021年中希合作“在希腊遇见兵马俑”数字展览上线,是后疫情时代文物交流合作模式的一次全新尝试 来源:央视网

文化不仅是外在的形象,更是内在的气质。陕西文化与时俱进归根到底的魅力在于以人为本谋求高质量发展,才是谋深谋远的陕西文脉接续传承的应有之义。

从“西安年·最中国”开始的主题文化活动登陆央视春晚,从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引发的“漂洋过海来看你”,从永兴坊、诗经里、茯茶小镇、老菜场、百年易俗社等特色文化街区持续引发的网红打卡效应,以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活动举办为引导的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保障工程,接地气、聚人气,充满着活力陕西的人间烟火气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持续加大政策指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着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大雁塔卜杰 摄

截至2022年,陕西省建成文化馆分馆948个、图书馆分馆1036个、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44个,陕西省图书馆新馆、省文化馆扩建工程与省戏曲研究院西京剧院合并建设项目、陕西文学馆按计划有序推进。

同时,陕西省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服务能力实现跃升。公共文化云、文旅之声等网上服务点击量超过740万,6.18万场次各类线上线下基层文化活动惠及群众6400余万人次。

在群众文化服务方面,陕西省持续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相关示范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安康市着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延安市“过大年”、韩城市“欢乐送基层”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汉中群艺馆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单位。

文艺精品:走深走实陕西特色

时代绽放文艺之花,特色精品成就向善向美。2017年,陕西作家陈忠实获得茅盾文学奖,其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引发热播效应,2019年10月,陕西作家陈彦长篇小说《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20年,陕西电视剧《装台》持续热播,陕西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话剧《麻醉师》《柳青》《平凡的世界》、歌剧《大汉苏武》、秦腔《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关中晓月》、音乐类节目《丝路欢歌》《永远的山丹丹》等一大批具有国家水准和陕西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游客们在参观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行向辉 摄

自带历史文化元素的陕西文创产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温斌 摄

“十三五”期间,陕西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八届、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实施了秦腔艺术振兴工程、陕北民歌创新发展工程、陕西民乐创作发展工程等;新排演剧目244部,其中,话剧《柳青》《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剧《大汉苏武》、话剧《麻醉师》《柳青》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话剧《平凡的世界》《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同时,惠敏莉、李军梅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李小青荣获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2021年,陕西省成功举办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陕西的文明风尚、精神风貌和魅力风采。作为统筹两个运动会4场开闭幕式文体展演的部门,陕西圆满完成文艺演出等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绽放时代光芒,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次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形成文化旅游万亿级产业板块。

“十四五”时期,陕西将持续扩大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曲、陕派话剧、陕北民歌等品牌影响力,聚焦文旅重点产业链建设,聚力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跑出文化强省的陕西加速度。

“十四五”陕西将以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打造艺术链、产业链、服务链——“三条发展链条”,积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六大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赋能、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