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归普氏野马野外适应性调查分析

2022-09-26 10:04姜雪于景文聂福彪
甘肃林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普氏野马子代

姜雪 于景文 聂福彪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是现存的唯一野马品种,成年野马体长≥210 厘米,肩高≥120 厘米,体重≥300 公斤。曾广泛分布于欧亚森林草原地带,后来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于上世纪50 年代末,蒙古国首先宣布普氏野马野外灭绝,我国除上世纪40 年代在野外捉到最后一匹雄性野马以来,至今再未发现过野生种群。世界各国动物园现在人工饲养的一千多匹普氏野马,均为19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从我国引种到国外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我国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之一,对重新引进野马使其回归自然的工作十分重视,并在原林业部的主持下于1985 年开始实施“野马返乡”计划,国家林草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也从1989 年开始,陆续引进18 匹普氏野马,经过30多年的人工繁育,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先后向各地动物园调出8 批次49 匹野马。截至目前,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野马数量已达近80 匹,野外种群数量不断扩大,野马放归试验取得了探索性成功。现就放归普氏野马的野外适应性进行调查分析,供同行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调查起始时间

本文调查数据来源于2012 年至2021 年对放归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及其子代的连续跟踪观察。

(二)放归地自然条件

1.环境条件

野马放归地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区与蒙新区交错地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温热带极干旱气候区域,降雨量少,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海拔1000~1400 米,核心区位于库姆塔格大沙漠的东部,南邻阿克塞县,南部和祁连山西端阿尔金山的结合部相连,草场总面积达50000 公顷。放归地地势相对平坦,呈零散斑块状分布隐域性的生态环境,植被种类较多,资源可利用度高。

2.水资源及食物来源

保护区内湿地的主要水源由地下潜流提供。西祁连山和东阿尔金山的雪山融水渗入地下,经过地下潜流,在低海拔地区以泉涌的形式流出地面,形成大面积的季节性沼泽型湿地。保护区湿地分布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部分区域泉眼较多,四季不竭。

(三)野马数量及来源

国家林草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分别于2010年和2012 年分两批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野马28 匹,经过10 多年的野外生存繁育,现种群数量已达76 匹。

(四)观察方法及指标

借助GPS 项圈、视屏监控系统、无人机、望远镜、照摄像机等,对放归的普氏野马子代进行连续跟踪观测,记录其采食、饮水、繁殖、死亡、活动范围、与人接触程度、自然分群、疾病等指标,评估放归效果及普氏野马对野生环境的适应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采食行为

通过对普氏野马及其子代的跟踪发现,在野外环境下普氏野马主要以采食芦苇、骆驼刺、冰草、柽柳、蒿、猪毛菜、芨芨草、甘草、梭梭等植物为主,其中以采食芦苇的占比最高,约占总采食量的50%~60%,其次为骆驼刺,约占20%~30%,其他植物种类约占10%~20%。放归初期,普氏野马对野外环境仍需一定的适应过程,为保证正常的生长、繁育,在2012 年至2017 年冬春季枯草期,对普氏野马进行适量人工补饲,此后几年未再进行人工补饲。随着野马子代对放归地野外环境的适应及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对野马的人工补饲逐年减少,直至完全停止,表明放归普氏野马及其子代已完全可以安全越冬,正常生长。

(二)饮水行为

普氏野马放归区是地下水的富集带,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泉眼星罗棋布,仅弯腰墩一带就有大小泉眼15 处。经对水质进行综合监测评价分析,水质达II 级和Ⅳ级,大部分为良好的饮用水,为放归野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在冰冻季只有4 个不冻的饮水点,现阶段需建人工饮水点。普氏野马饮水一般在每天14:00~19:00 集中有序进行。在刚放归的三四年里,为确保野马饮水,冰冻季需人工破冰,后来发现野马可以采食冰雪,所以未再破冰,这也反映出普氏野马逐渐适应了野生环境。

(三)种群繁殖

自2010 年、2012 年向保护区放归普氏野马28 匹后,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健康状况良好。随着子代的成熟和进一步适应野外环境,子代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也逐年上升,出生率为80.26%,死亡率为19.74%,自然增长率为60.52%,每年繁殖时间也有所提前。但由于部分普氏野马逐年老化,在繁殖期公马之间为争夺配偶、活动领地出现打斗行为,随之每年的死伤马匹及繁殖数量略有波动。

表1 2012 年—2021 年普氏野马种群数量及繁育时间变化统计表

由表1 看出,2012 年—2014 年间,由于普氏野马放归野外初期,需要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种群繁殖数量较少,种群总体增长趋势缓慢;2015 年后对野外环境逐渐适应,每年繁殖数量逐步提高,繁殖时间也有所提前,种群总体增长趋势加快。死亡个体2012 年—2016年间较少,且浮动变化不大,2017 年—2019 年间死亡个体突增,对死亡个体进行剖检分析,多为年老体弱自然死亡,其次为难产死亡。子代个体生长发育良好,表明放归区自然环境、地理气候、食物水源、外界干扰因素等都利于野马适应野外环境。

(四)活动范围

保护区总面积66 万公顷,约占敦煌市土地总面积的21.2%,其中核心区19.8 万公顷,缓冲区14.58 万公顷,试验区31.63 万公顷。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湿地,水源地,水草茂盛、物种资源丰富的地带,包括马圈湾、胡杨林、南大湖、湾腰墩、天桥墩、土豁落、马迷兔、艾山井子、清水沟、火烧湖、后坑子、盐池湾、崔木土沟和卡拉塔格等区域。

(五)与人类接触程度

放归至保护区的28 匹普氏野马,是由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在1989 年从美国、德国等国家引进的18匹普氏野马的基础上,经过20 多年的人工饲养繁育扩大种群后放归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长期的圈养环境使得野马丧失了部分野性,可以与人类在较近距离内接触,应激性变弱,变得不是特别怕人。因此,通过监测放归后普氏野马及其子代与人类的接触程度以评价其野外的适应性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自2012 年放归普氏野马后,监测人员每年对其进行跟踪观测,与野马的接触距离由最初的大约十几米内可接近到现在的几百米外觉察到人类活动就离开,野马与人类接触距离越来越远,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反应越来越敏感,表明野马野性逐渐恢复。随着放归野外的时间越来越长,普氏野马应激性越来越大,与人类接触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放归普氏野马观察后发现,子代比原生代应激性更强,与人类接触距离更远。因为子代出生后就处在野外环境,适应天然食物、识别和躲避有害因素等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

(六)疾病情况

野生环境下野马主要的疾病有马胃蝇、马蛔虫、蜱等寄生虫病,还有难产、外伤等,防治比较困难。由于野马可耐受较少量的寄生虫,不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征兆,但大量的体内寄生虫可导致马匹严重营养不良、生理紊乱乃至死亡。体内寄生虫如圆线虫、蛔虫、马胃蝇等会导致疝痛、组织贫血、发育不良、腹泻、咳嗽等,体表寄生虫蜱的感染在夏秋季节比较严重,对野马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在普氏野马放归的10 年时间里,观察到难产发生了3 次,其中2 次造成了母马死亡。普氏野马外伤主要由发情时的打斗造成,但未观察到因此造成死亡的情况,摔伤和擦伤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发生过一次因野马陷于泥沼造成的意外死亡。野马对寄生虫免疫力的评价研究,是判断野马适应野外环境的指标。通过对放归区野马粪便和土壤样本检测,体内及外界环境中寄生虫对野马的影响较小,主要寄生源马胃蝇及蛔虫对野马健康影响没有造成较严重的后果,表明放归野马自身免疫力已建立。总体来说,放归普氏野马未见有因寄生虫病导致的死亡,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产、衰老、意外等。

三、讨论

普氏野马是我国野外已经灭绝的珍稀物种,在原生地恢复、保存、繁育、发展物种和回归自然,是我国普氏野马保护工作开始由单纯物种异地保护阶段发展到以物种回归自然为代表的野外种群恢复阶段的开创性工作。普氏野马在敦煌西湖保护区的采食、饮水、繁殖、与人类接触程度、活动区域、健康状态等行为都表现为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并恢复了大部分野生性状。随着普氏野马种群数量的不断扩大,通过对放归地食物、水源、活动空间等限制性因素的评估,预测现在放归区普氏野马能够承载的最大数量应该在100 匹以内,现有放归区活动范围有待拓展。普氏野马已繁殖10 年,考虑需要进行种源交换,以保证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由于敦煌地下水资源紧缺,自然形成的饮水泉在每年夏季有一段时间的枯水期,考虑人工建设一部分饮水点,以保证普氏野马饮水安全。

猜你喜欢
普氏野马子代
驯服的野马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普氏野马数量恢复至400余匹
野马之死
火力楠优树子代测定与早期选择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
火力楠子代遗传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谁绊住了普氏原羚自由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