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宏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动物防疫站,内蒙古 通辽 029331)
在犊牛生长中,泻痢为常见病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综合型,多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及饲养管理不当所导致,若养殖环境中存有病原菌,在犊牛免疫力下降时,体质虚弱时则会为病原传播提供条件,进而导致泻痢的发生。针对于犊牛泻痢的临床治疗,西医治疗中通常采用抗生素对犊牛机体内的病害菌进行灭杀,此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虽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弊端,即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易使犊牛机体出现抗药性,如若用药缺乏合理性,还会对犊牛的瘤胃造成损伤。选取76头患有泻痢的犊牛作为研究对象,将标本兼治作为治疗原则,采用中兽医疗法展开治疗,并对疗效予以探讨。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某牛养殖场患有泻痢的76头犊牛作为研究对象,并展开研究,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2组,对照组38头,中药组38头。2组患有泻痢的犊牛日龄、体质量、病程及症状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1 犊牛泻痢临床症状
针对于感染性泻痢而言,其多发于10日龄内的犊牛,通常是因为在养殖过程中感染大肠杆菌而引发泻痢,尤其是3日龄内的犊牛,如若母乳质量差、卫生条件差、温度控制不佳及未吃足母乳均可使感染性泻痢发生。2~3日龄犊牛易出现急性病例,其呈败血型变化,间歇腹泻,体温升高,死亡率较高。10日龄内犊牛大部分为慢性经过,症状不十分明显,食欲降低,粪便较稀,后期鼻粘膜干燥、眼球凹陷,部分患病犊牛可出现兴奋不安等神经症状,之后昏迷,病情严重易因激发肺炎而死亡。1月龄左右的犊牛易因感染沙门氏菌而出现泻痢,发病后体温升高,下痢混有血液及粘液,以后肢踢打腹部,病情严重可因脱水衰竭而出现死亡。感染轮状病毒、管状病毒及球虫也会引发泻痢。若犊牛为消化不良性腹泻,则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牛粪便呈现黄色或灰白色,质地稀薄,混有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块;部分犊牛泻痢呈水枪样于肛门排出,后躯被粪便沾污,排便频繁[1]。
1.2.2 犊牛泻痢病理学变化
对因患有犊牛泻痢的病死牛进行精准细致解剖可见,其皮下组织存在黄染现象,同时肌肉组织颜色为暗红色。病死牛胃肠道黏膜呈严重脱落状态并且腹腔干燥,且可能同时伴有一定的出血现象。病死牛肺间质病变严重,肠管明显扩张,肺脏颜色暗红并且明显肿大。脂肪也出现严重的变形,脏腑脂肪有黄染病变,并且存有坏死点,病牛心肌纤维松散明显。
1.3.1 犊牛自身机体发育原因
犊牛日龄较小,消化系统仍处于发育阶段,在其吸吮乳汁时,体内会出现自然反射,形成管状结构,使乳汁直接进入皱胃中,此时犊牛相当于一种单胃动物。且犊牛适应能力较差,针对于温度等环境变化,其尤为敏感,过高的温度会使犊牛出现气喘情况,过低的温度则易着凉。在其出生15 d内极易发生泻痢,泻痢发生之后会使犊牛出现消化不良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可使犊牛消化道黏膜出现损伤,进而引发严重的胃肠道病变,使其无法充分吸收乳汁营养,最终身体消瘦,出现脱水甚至死亡现象。
1.3.2 病毒及细菌原因
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及黏膜病毒也可导致泻痢的发生,传染性较强,多以严重腹泻、发热、消化黏膜病变为主要特征。养殖场所环境卫生较差及气候骤变也会降低犊牛抵抗力,进而为弯曲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侵入提供条件,引发泻痢。
1.3.3 寄生虫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及卫生条件差可导致犊牛出现犊牛球虫,其症状为腹泻,且粪便中伴有血丝呈胶冻样,食欲差机体消瘦,最终脱水死亡。3月龄内的犊牛易感染牛蛔虫,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但粪便稀薄呈灰白色,臭味明显,随着蛔虫数量的增加,使犊牛肠道严重受损,此时犊牛活动量减少,吸吮力不足,腹围增加,用脚踢打腹部,粪便转变为水泥样。病情持续发展,停止反刍,皮肤无弹力且结膜苍白,卧地不起,此时粪便为黑红色,且气味腥臭,甚至意识丧失,预后不良。
中兽医属于我国独有的医疗理论体系,针对于犊牛泻痢疾病而言,中兽医在治疗中将标本兼治作为治疗原则,若泻痢为急性,则应先治标,若泻痢为慢性,则可先治本。在中兽医治疗中,应先对导致犊牛泻痢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以促进病牛康愈[2]。不同阶段的犊牛泻痢,其症状也不尽相同,需合理对治疗方法进行选择。如病牛处于泻痢疾病的发病初期,则可采用药物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如具有健脾补脾功效的药物,合理科学的用药可使犊牛机体的消化能力及机体素质有所提升,使其泻痢相关症状明显改善;若犊牛处于泻痢病症的中后期,若仍然采用单纯的药物口服方式进行治疗则疗效有限,此时可采用药物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明确致病因素并予以消除,进而使病牛消化功能尽快恢复。在犊牛泻痢的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可采用解热及感冒的治疗方式对泻痢犊牛进行治疗,此举会使病症加重。
1.5.1 免疫接种
可结合养殖区域疫病流行状况对犊牛进行疫苗接种,如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及粘膜病灭活疫苗。在母牛妊娠前40 d左右,可对其进行免疫接种,使犊牛于初乳中获取抵抗力。在泻痢流行季节可采用黄芪多糖等提升牛抗病能力。
1.5.2 强化围产期母牛饲养管理
母牛饲养管理水平对其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犊牛的健康状况。养殖人员应重视围产期母牛的饲养管理,为妊娠母牛供给足够的营养[3],使胎儿能健康生长。还应注重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使乳汁质量更佳。针对于缺硒的母牛,做好补硒工作,如注射硒酸钠等。
1.5.3 重视犊牛护理工作
首先,在犊牛出生后,对其身体进行擦拭,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着凉导致的泻痢。尽量使犊牛尽早吃到初乳,以提升其免疫力,预防泻痢的发生。其次,养殖人员需提升犊牛母源抗体水平,降低泻痢发生率。最后,还需做好对犊牛的护理工作,做到定量、定温及定时,避免犊牛发生应激反应,并为犊牛补充适量的硒元素、铁元素及维生素。针对于断奶期前后的犊牛,要做好乳料的衔接工作,使犊牛在适应饲料的过程中不出现不良应激。保证犊牛生长环境的卫生情况,使牛舍干净无菌,避免病毒及细菌的滋生。
对照组:本组患有泻痢的犊牛采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对犊牛进行肌肉注射,1 mL/次,每次注射2次,连续治疗5 d。
中药组:组方为蒲公英、白术及附子各5 g,白头翁、炒甘草、五倍子各8 g,连翘、麦冬各20 g,车前草15 g,鸡内金、蝉衣、厚朴花各10 g,将上述中药加水煎制,灌服,1次/d,连续灌服5 d。
(1)临床疗效。精神状态、食欲及粪便形态均恢复正常为治愈;粪便性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食欲明显改善为显效;粪便性状、精神状态及食欲有所改善为有效;各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2)分别于治疗第2、3、4天对比2组犊牛腹泻率。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进行分析,计数指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进行χ²检验;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2±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有泻痢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为81.58%,中药组患有泻痢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病牛临床疗效对比(n/%)
中药组治疗第2天腹泻率为(0.50±0.12)%,治疗第3天腹泻率为(0.33±0.09)%,治疗第4天腹泻率为(0.07±0.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病牛治疗后各日腹泻率对比(X2±S,%)
在犊牛阶段泻痢为常见病症,一旦发生可使养殖人员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对该病症需及早发现并诊治,犊牛心血未充,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脾胃脏腑素弱,在犊牛养殖过程中,若出现饲养管理不当及卫生环境较差等问题,则易因肠胃内气血阻滞发生泻痢。在实际犊牛泻痢的治疗过程中需对个体症状差异明确辨别,辩证用药,以保证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有泻痢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为81.58%,中药组患有泻痢的犊牛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P<0.05);中药组治疗第2天腹泻率为(0.50±0.12)%,治疗第3天腹泻率为(0.33±0.09)%,治疗第4天腹泻率为(0.07±0.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于牛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犊牛泻痢病症,采用中兽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可快速改善犊牛泻痢症状,提升临床疗效。中药组所采用的中药组方中蒲公英归胆经,具有缓泻、利胆利尿之功效,并且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白术能够燥湿利水、补胃健脾,可改善犊牛脾胃虚弱之症;附子归脾经,可有效治疗脘腹冷痛及虚寒吐泻之症;白头翁具有凉血止痢及解毒的功效;炒甘草具有益气补脾之功效,并能够对其他中药进行调和,缓解其他药物烈性;五倍子具有涩肠止泻、降火敛肺之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通利五淋之功效;麦冬具有滋阴润肺、祛燥清心之功效;车前草具有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暑湿泻痢之症;鸡内金可有效治疗呕吐泻痢及食积不消之症;蝉衣具有疏散风热之功效;厚朴花可治疗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弱之症。将上述中药合用于犊牛泻痢治疗中,可起到清肺理气、疏风化邪、调节脾胃的作用,可从根本上对犊牛泻痢进行治疗。从药理学角度而言,上述药物还可对犊牛胃肠道中的细菌的繁殖进行抑制,提升犊牛机体免疫能力。
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从多方面着手,构建出科学系统的疫病防控方案,使养殖场所卫生情况符合相关标准,在气温发生明显变化时,相应做好防寒保暖或者防暑降温工作,避免邪气侵入犊牛体内,使胃中气血不平衡,进而出现泻痢症状,从根本上减少犊牛泻痢的发生几率,在病症发生后,可采用中兽医疗法进行治疗,辩证看待病症理性用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对具体病症问题应该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依据实际症状选取治疗药物,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提升犊牛机体素质,以保障养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