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想象的路径 提升语言的品质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2-09-26 06:47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王晓群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声音图画

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 王晓群 张 瑜 禹 潮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运用神奇的想象,创造出现实世界的倒影;《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我”变成一棵树之后遇到的奇妙故事。两篇课文共同的语文要素是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教学中,紧扣这一语文要素,确定了以下教学策略:在体验中唤醒想象因子;在阅读中品味奇思妙想,揣摩表达方法;在尝试中体会畅想之乐。

一、前置体验,激发兴趣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学生在阅读本单元四篇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体会到在童话的世界里,想象是奇特而又丰富的。这与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想象经验,教师在前置学习中设计了以“神奇的想象”为主题的体验作业,为后续交流想象的感受提供了知识积累并营造了情境氛围。

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在牛肚子里旅行》《小真的长头发》等,学生感受到想象的奇妙;通过诵读想象类儿歌,特别是颠倒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反向思维的意识;通过观看想象类影片,如《神笔马良》《爱丽丝梦游仙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开展“想象力大比拼”游戏活动,创设愉悦的氛围,体会想象的快乐。以想象力为关键词,构建一个由文字、图画、声音、活动组成的奇幻世界,学生初入想象天地,振翅欲飞。

二、互文阅读,激活路径

互文阅读,是指基于两篇及以上同类课文间的阅读。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事实上就是互文阅读的形态之一。梳理两课的教学目标,语文关键能力聚焦在:感受想象,体会神奇;拓展思维,大胆想象(详见表1)。对于这类课文,依然选择单篇,按照“学习字词—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布置作业”的流程实施教学,容易使教师忽略精读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陷入琐碎的分析之中。采取互文阅读,可以根据阅读的目标,经历思辨过程,引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在对比感悟、梳理归纳中找到想象的路径。

表1 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语文关键能力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围绕语文关键能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互文阅读:

1.以思辨为基,梳理想象主干

同样是充满想象的课文,三年级上册普通单元在课后练习中都安排了朗读体验,而在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设计的习题都偏向于思考与表达(详见表2)。

表2 三年级上、下册想象类课文的课后练习对比

对比两个单元可以发现:普通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是“朗读、理解、体会”,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是“思考、想象、交流”。“思考”是指在默读中探索,提取主要信息;“想象”是指在可能与无限中放飞奇思妙想;“交流”是指在分享与倾听中进行吸收,最终走进想象的自由天地。因此,教学中要以“思考—想象—交流”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以“默读两篇课文,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课文中分别写了哪些想象,这些想象有什么特点”统领互文阅读。在教学《宇宙的另一边》时,教师抓住“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以表格的形式带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通过分栏对比,回顾课文中的各种想象,从中找到规律:宇宙的另一边与现实生活相反。(见表3)

表3 宇宙的两边对比

梳理出这条主干,继续想象宇宙另一边还有什么秘密,学生就能够依照课文的思路顺利展开各种各样的联想。

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抓住“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想象碎片中找到想象的序列,长满各种鸟窝的“树”、邀请小动物的“树”、担心“树”饿肚子的妈妈、在“树”上分享美食的亲人朋友、猜测“树”上的水珠、了解“树”的秘密的妈妈,所有的奇遇都围绕“树”这一主要事物发生,将与“树”有关联的动物、人物的活动联系起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看似信马由缰,实则通过“我”变成“树”的角色转换,根据“树”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引发无限遐想,让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整理出这一条与“树”相关的主干,能使学生明白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拓展思路的过程。

在互文教学中,设计整体性的思考题目,能够促使学生剥丝抽茧,提炼出最关键的信息,从中找到想象的基本路径。

2.以勾连为道,丰富想象支架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有共性,也有个性,设计比较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勾连文本,前后比照:快速浏览这两篇课文,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归总,学生能够跳出单篇阅读的局限,站在高处观照文本,在天马行空的文字叙述中找到两篇精读课文的共性——都是想象故事,神奇有趣。学生在对比与溯源中发现想象的基本策略:《宇宙的另一边》侧重逆向思维,反着想象事物;《我变成了一棵树》则通过变化角色,依据事物特点生发想象,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想象策略,丰富想象的支架,进行自由畅想。

例如,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通过默读课文,进入故事情境,沉浸于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有趣。

师: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我想变成一棵树,这是故事的开端。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生1: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我的妈妈,从变成树到出现各种鸟窝再到鸟窝住满亲朋好友,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这是故事的发展。

生2:大家在一块吃东西,讨论水珠从哪儿来,每个人的想象都不一样,这里是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

生3:最后,妈妈发现了我的秘密,因为她最了解我,这是故事的结局。

接着,教师利用以下助想图,勾连想象路径,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

师:创编想象故事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想,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事物,依托助想图,继续生发联想,让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想象中成真,变得神奇有趣。

最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想象的支架顺势延伸,想象的火花依枝迸发,在分享、交流中层层绽放。以下是一个学生的想象故事:

我希望变成一只火凤凰。这样,就没人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打断我了。心里这样想着,突然感觉浑身又痒又烫。啊!我真的变成火凤凰了!在广阔的天空中,我遇到了大雁,请它做我的朋友,可大雁说它不能脱离雁群。我又遇到了小黄莺,想和它交朋友,但它怕我身上的火会烧伤它的羽毛!我十分难过,只能继续孤单地飞行,最后,我又变回了本来的自己——一个懵懂却快乐的小孩。

三、随课微练,激发潜能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最终应该服务于习作目标。教学《宇宙的另一边》 《我想变成一棵树》时,教师将语言表达实践与阅读教学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大胆交流想法,在内化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想象的奇妙,为完成习作做好铺垫。

第一次:在学生通过表格发现宇宙另一边的秘密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延续文本的语言实践——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看谁想得更奇妙。

随句微练,符合学情,让学生跳一跳,即能达成训练目标,将激发想象与规范表达融为一体,让交流兴致与搭建阶梯共生共促。

第二次:根据数学课加法、乘法的奇妙,首先引导学生寻找宇宙另一边“加法”“乘法”的特点。学生从描绘冬天、春天的段落中感受到了想象的奇特,然后根据宇宙另一边的“加法”与“乘法”是大家喜欢的景物、活动、节日等特点,联系生活、结合体验继续想象宇宙另一边的“减法”和“除法”可以是怎样的景象,最后生成一个个奇特的想象。

在宇宙的另一边,“减法”是这样的:一场阵雨减去火辣辣的太阳,等于清凉的雨后,那时,孩子们都从家里冲出来,玩水枪、打水仗、踩水坑……这样,一场阵雨减去火辣辣的太阳又等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

随段微练,从模仿到创造,从单一到多样,引导学生逐步舞动想象的翅膀,感受宇宙另一边的神奇,使想象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使表达出自文本,又不囿于文本。

第三次:教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两个小练笔,供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所学。一篇是《颠倒村之旅》,与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巧妙融合,安排在课内,主要训练学生反向思考的想象能力;另一篇是《奇妙的手指画》,延展至课外,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抓住特征,自由畅想。两篇练笔从不同的路径训练了学生运用想象策略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想象的方法。

随篇微练,自主选择,尊重个性,充分释放想象的潜能;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习作的思路;从阅读到表达,读写互融,最终实现习作能力的进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在阅读与习作之间筑起上升通道,引领学生舒展翅膀,在想象的世界尽情翱翔,自由表达想象感受,努力创编想象故事,充分体验想象乐趣,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到了读写共生共融,达成了单元教学目标,提升了言语表达品质。

猜你喜欢
声音图画
图画捉迷藏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图画捉迷藏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