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健康/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江苏省丹阳市立足优势特色,强化产业招引,完善园区建设,实现农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掘,乡村多元价值多向彰显,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十四五”全市将继续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不断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藏粮于技、绿色生产”,从根本上破解粮食安全保障难题,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和做大本地品牌农产品为导向,推进优质粮油、花卉苗木、应时鲜果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以发展种猪和生态黑猪产业为重点,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种、养、加并举的新路子,推进生猪特色化发展。巩固发展青虾、河蟹、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力争2022年虾蟹养殖占比达到65%。建立强制性的农产品产地合格证和可追溯证明制度,实现全过程监测监管,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继续深入实施以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效为核心的“书记领航”项目,通过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联动,引导镇(区、街道)结合自身资源,盘活利用好闲置资产,通过抱团、联合、异地发展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租赁、统一分配”的模式,从发展联合抱团型经济、发展农业经营型经济、发展服务型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型经济和盘活利用闲置资产五个方面来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到2023年全市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到2025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0万元的目标。探索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增加物业收入。
加快宅基地审批试点步伐,完善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和“建新必须拆旧”的政策,坚决杜绝“一户多宅”现象,为宅基地盘活打好基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农户老宅基地以及村庄空地、鱼塘等的复垦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探索创新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步伐,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
重点围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发展能力建设,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抓住重大项目“牛鼻子”,高质量谋划、招引、建设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现代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将乡村产业招引、重大项目建设考核纳入对各地年度考核,切实建立“月度项目跟踪、季度现场推进、年度项目考核”督促推进机制。考核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定量指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招引次数、招引有效项目、落地数量等;定性指标主要对项目推进实施质量进行考核。真正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招引、推进良性格局。
一是完善司徒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示范园管委会是市政府直属机构,主任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设副主任2名(市政府分管领导、司徒镇党委书记兼任),成员为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管委会内设园区办公室、招商组、规划建设组、财务组。健全示范园工作机构。示范园日常管理机构有主任1名、副主任2名、工作人员5~6名,列入司徒镇政府机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园区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二是统筹规划园区建设用地。结合示范园产业和所在地空间规划编制,充分考虑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预留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服务、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农业种养基地配套设施等建设用地,预先安排部分设施农业用地,对新引进的农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重点支持。三是出台推进示范园发展政策。建立市园区专项扶持资金,列入市政府年度预算。整合各级项目资金,优先向示范园倾斜,重点扶持园区道路、水系、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和推广等,把规模与效益、品质与价值、供给与需求统筹起来,创新完善园区组织管理、利益联结、要素投入保障、人才振兴等机制,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人才保障。持续强化“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领航员”“乡村振兴人才顾问”等人才政策支撑,系统做好乡土人才的盘点,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和服务体制机制,多渠道吸引人才向农村流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管理服务人才等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服务工作。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到2025年,年培训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达到3000人。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落实镇、村两级建设留用地政策,按征收土地面积5%~10%的用地指标核定村级留用地指标,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专项用地计划,“十四五”期间,按照每个村2亩的标准,专项用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经审核确定的村集体抱团项目,每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给予不少于3亩的专项用地指标。在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中单列不低于5%的指标,专项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对属地政府实施的增减挂钩指标由市政府统筹使用的,按照每亩30万元~100万元不同标准给予补偿。对于未实施补偿的,增减挂钩指标由属地政府自持使用,优先保障本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多渠道发挥农村金融功能,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加强农村网点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完备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强“两权”抵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等试点探索,引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共同参与风险分担,确保新型抵押权在全市抵押试点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