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会工作助力智慧养老
——“积极老龄化”的视角

2022-09-25 03:04崔优优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会工作者老龄化

尹 银,崔优优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北京,100081)

一、引 言

21世纪初,中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人口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1]随着我国社会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领域面临很多变化。在智能时代,智慧养老将互联网融入传统养老,带来了很多机遇,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各项服务更便捷,但是老年人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2020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究》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涉老案件合计48.19万件。其中涉及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保护的民事案件合计约11万件,占全部涉老案件的22.02%。[2]在老年群体不断扩大以及消费能力不断升级的趋势下,侵害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事件呈现上升态势。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年人对智能产品和互联网应用不熟悉,尤其容易遭遇金融诈骗。[3]面对我国老龄化的现实,社会、家庭和金融机构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年人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满足。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与技能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减少金融排斥。

本文基于老年人智慧养老需求,立足积极老龄化视角,探讨金融社会工作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帮助老年人缩小数字鸿沟,增加金融福祉,提高老年人的参与能力,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智能时代的积极老龄化。

二、文献回顾

(一)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在2002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提出,并定义为通过最大限度优化老年人获取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来提高其生活质量。[4]其中的“积极”不单指健康,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活动。老年人就算有疾病或伤残,仍可以积极地对家庭、朋友、社区有所贡献。这个定义同时指出,健康、参与和保障成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具体到每一项的定义,“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参与”是指老年人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活动的全面参与;“保障”则是指各方(包括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支持。[5]

(二) 智慧养老

1. 智慧养老的内涵和发展

智慧养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来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即通过摆脱一些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增加生活的舒适性,实现高质量的养老生活。[6]从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智慧养老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信息交互等服务。[7]在智慧养老的功能方面,通过智能技术全方位支持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老年人的尊严感和价值感。学者们的研究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对智慧养老概念基本形成了普遍共识,即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利用智慧化养老云端平台,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8]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数字化养老(2007年)、信息化养老(2010年)、科技养老(2011年)、网络化养老(2012年)、智慧养老(2013年至今)阶段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下,我国的智慧养老服务趋于多样化。智慧养老以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医疗养老服务、智慧机构养老服务和智慧城市养老服务为主。[9]

2. 智慧养老产品

国外比较重视技术在智慧养老平台中的运用,侧重于传感器、物联网、AI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主要通过智能设备与传感器系统等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协同家庭安全系统、环境监控系统、行动捕捉系统、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移动平台等共同打造智能家居产品。[10]我国非常重视保障老年人的居家安全,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关键技术和产品主要有生命体征监测器、一键式报警系统等,这些便携式设备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并能及时发挥紧急事项处理的功能。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智慧居家产品设计统筹考虑了养老需求服务与养老风险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工作架构,通过构建网上信息库,配合线上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11]总体来讲,我国的智慧养老平台建设起步较晚,智能化程度还不高,人工智能设备的应用较少。国外的智能居家产品的设计多以技术为导向,多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较高。我国智慧养老仍以理论研究为主,智能居家产品的设计还缺少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3. 智慧养老政策

为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做大做强,我国陆续推出一系列指导和扶持政策,不断推进智慧养老和相关产品的创新,保障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与传统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的目标任务,依托互联网资源,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12]《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建立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品牌。[13]2019年,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开发了专门的“养老通”APP,这也是国内首个官方开发运营的养老机构查询平台。[1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15],使得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时代有了实质性指导性的具体方案。

智慧养老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策略,已经纳入国家养老战略中,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进步所能带来的养老产业变革,保障“互联网+养老”模式的稳步发展。[16]我国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实际,也相应出台了大量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智慧养老服务政策,不断创新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完善我国智慧养老政策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和实践经验。[17]

(三) 智慧养老与社会工作

随着我国推进“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深入,借助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社会工作和智慧养老不断结合,为老年群体“赋权增能”。[18]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互联网+养老”的实践行动,智慧养老试点示范随之破土兴起,信息技术应用也应势而发,养老产业逐步释放出朝阳产业的蓬勃生机。[19]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提出,我们要“创建关爱老年人的世界”[20]。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智慧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养老的时空边界和固有不足,成为积极老龄化中的关键一环。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为导向提供服务,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服务资源的提供者,作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进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养老资源整合集约化、保障养老服务专业化、实现养老服务效益最大化,是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生力军。[21]

总的来说,智慧养老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的智慧养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学界对智慧养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阐释、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探讨等方面,对于智慧养老理论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实践方面,针对智慧养老的具体服务内容的研究不够细化,而且较少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特别是金融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刚刚兴起,以此推进智慧养老的研究很少。在推进智慧养老服务进行中较少强调专业工作者的重要性,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设计的智慧养老服务更是缺乏。特别是面对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现实,整个社会和金融机构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数字化时代下老年人仍面临如金融排斥、金融诈骗等困境,需要专业的金融社会工作者参与,尤其期待社会工作者协同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适老化改革,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增加老年人的金融福祉,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充分发挥银色经济的积极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三、金融社会工作助力智慧养老

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金融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在最大限度优化老年人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中,极大地助力智慧养老。尤其面对老年群体难以有效规避互联网时代金融风险、侵犯老年人金融财产权益等事件频发的现实问题,金融社会工作更是大有用武之地。金融社会工作通过为个体和家庭提供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增加普惠金融的机会,增强其金融能力,使案主得以享受金融福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2]其主要实务内容包括金融知能培育、金融倡导、金融治疗和资产建设等。[23]不同生命阶段对金融社会工作服务有不同需求。面对处于老年期的个体和家庭,金融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介入方法和优势视角,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进行干预,帮助案主掌握金融知识,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建立老年保障,促进资源积累,最终达成个人与社会的改变。[24]根据生态系统理论,融入积极老龄化的视角,金融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面与智慧养老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帮助案主(见图1) 。

图1 金融社会工作助力智慧养老

(一) 微观层面

1. 个体方面

(1) 满足老年人参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识别金融诈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相较2020年提升了近10%[25],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改变了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优化,“互联网+”与医疗、金融、养老等行业的融合程度也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参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增加。相应的金融风险也有所增长,根据相关统计结果,仅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共受理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被骗举报20 000余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产生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超过万元的占7%。①除交友、投资与网购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养生保健知识,进行情感维系。因此,在互联网发展与智慧养老发展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适老化金融平台,以帮助老年人安全地参加金融市场。

(2) 发掘老年人的潜能,缩小数字鸿沟。在智能化时代,一些老年人因不会或不熟悉使用电子产品而陷入数字鸿沟。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办老年人课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技术,让他们能够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提出,老年人应该具有五种能力,即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能力、继续学习并做出决定的能力、自由活动的能力、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26]智慧养老为老年人实现这些能力创造了更多机会,但是仍有一些老年人陷入数字鸿沟,而仅通过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交互和关怀。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通过建设老年服务型社区,充分进行资源整合,积极为老年人充能,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居家和智慧型社区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金融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帮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技术,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改善老年人信息交互的能力。同时,努力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成立帮助中心,多方协作,为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3) 金融赋能,避免老年人被金融市场边缘化。在老年人的金融服务方面,智慧养老中的“智慧”不仅指技术上的智慧,更在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对老年人需求和认知的理解,难以设计出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扩大以及专业服务人员的缺失,导致老年人不断被金融市场边缘化。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央行正在从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等方面打造适老化的金融服务,努力使服务种类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兼顾多种需求。在对金融产品不断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赋权增能,提升其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和使用程度。虽然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的需求依然呈现人性化大于数字化的趋势。对此,多家金融机构做出了相应的适老化调整,如为老年人专门推出幸福专线等。金融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的中介者,需要及时发现老年人的需要并且进行有效传达,促进金融服务机构的改善与发展。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老年人进行支持与鼓励,使其掌握更多金融知识,更好地参与金融市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增加老年人个人及家庭的金融福祉。

2. 家庭层面

(1) 提供智能反哺,抵御金融风险,减少金融排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家庭财富累积,老年人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明显提高,但老年人的金融能力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由于金融知识不足、缺乏金融参与渠道等问题,金融剥削、金融滥用等问题往往成为制约老年人金融参与的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家庭作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在金融方面的实践领域,能够通过扩展个体和家庭接受普惠金融的机会,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完善老年人的金融能力,增进整个家庭的金融福祉。[27]通过对老年家庭子女提供相关服务,传授新兴的金融知识与技能,通过家社联动增强家庭反哺能力,帮助老年人更加理性地参与金融市场,夯实老年智慧金融的基础。在金融市场的参与上,出于对老年人需求的考虑,有的金融机构已经尝试打造“家庭智慧金融”,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将家庭关系引入到金融服务之中,[28]打造出两代人互动互通的金融交流平台,通过便捷化和适老化的线上服务,充分运用家庭关系,帮助老年人更加便捷地参与金融市场,依托于智能反哺,夯实智慧金融的微观基础。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资产建设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庭制定合理的理财计划。家庭作为一个“同居共财”的社会单元,以家庭为单位的资产建设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抵御金融风险,减少金融排斥。

(2) 提供人文关怀,弥补精神缺位。传统的家庭养老能够使老年人处于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人文关怀。在智能时代,健康设施技术不断完备,但仍有老年人对人工介入的个性化智慧养老服务存在需求。社会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在家庭养老服务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状况的老年人家庭和个体,对其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等进行综合性评估,设计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养老产品,提供可以满足老年人个人需求的养老金融服务,减少老年人对金融科技产品和理财产品等的排斥感,调动其参与应用的积极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二) 中观层面

1. 社区方面

(1) 开展社区金融活动,打造智慧社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与养老机构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老年人独居的现象愈发普遍。老年人很容易因突发疾病、摔倒等原因发生意外,这比较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29]在智慧养老背景下,打造智慧养老社区是解决养老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老年人家庭以及社区进行智能化和适老化改造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内现有资源,搭配智能网络技术,搭建桥梁,以双向互动模式为基础,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三方联动,将家庭和社区变成养老服务的延伸,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基础性保障。[30]

打造智慧社区需要建立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子系统,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收集分类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危机介入系统、人员管理服务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等。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统一管理与统筹运营,打造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智慧型社区能够让老年人享受到现代化技术的养老红利,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和安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金融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前期需要对老年人的情况进行整合,明确其服务需求。在服务过程中利用社区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服务,并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的个案服务与心理疏导。并且通过子女减压课堂、家属互助小组等为其子女提供喘息减压服务。在每一次线上线下服务结束后,及时收集老年人反馈的信息,进行回访与评估,不断完善智慧养老平台。

(2) 开展金融教育,增加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区域,也是金融社会工作发挥职能的主要舞台。完善社区建设,打造老年人宜居的社区环境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一条切实路径,但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往往缺少足够的机会来获取金融服务。[31]有金融参与需求但缺乏参与机会的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导致其在面对新兴金融产品时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因此,社区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依托发展智慧社区的趋势,借助社区平台开展多项活动。在老年人熟悉的场域中对老年人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活动,并通过小组工作,形成老年人金融互助小组,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金融参与感。对高龄、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咨询服务,更新其金融知识储备。同时,社区还可以借助社区活动室等场地优势,为社区老年群体开展金融知识培训,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传播金融知识,提高其金融风险认知能力,减小其陷入金融陷阱的可能性。

2. 金融机构

(1) 强化金融创新,开发适老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当立足国家倡导的相关助老政策,以“创新为老,服务于老”为目标,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老年人相关的金融产品,增强老年群体在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抵御能力,减小其陷入金融陷阱的可能性。国内已有银行开始打造老年服务品牌,如中信银行发行了老年人专属的“七彩华龄借记卡”,可免除老年用户年费、账户管理费和短信通知费等,减少老年人参与金融服务的相关费用,并在后台数据上对其使用路径进行监控,对各类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当遵循老年群体风险承受能力弱、风险偏好普遍保守等特点,围绕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类型。老年群体金融服务的重点在于为其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而近年来某些商业银行利率下调压低了储蓄收益,推出的保本型理财产品由于起点金额设定不合理,无法适应老年群体。[32]因此,金融机构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并为其提供稳健的养老型金融产品服务。

(2) 引领金融机构适老化改革。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推动出台了“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意见提出,要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推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33]在该政策倡导下,金融机构可以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相关的适老化改革,与社区物业合作打造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配合社区积极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体提供相关上门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宣传科普活动,现场解答老年人的咨询,方便老年人办理各类业务。

同时,各级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传统的营业网点宣传栏、电子视频设备及报刊栏等宣传平台,加强对适应老年人认知能力的相关金融业务、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等宣传服务的开发,引导老年群体提高金融电子化设备服务方式的认知度和利用率,减小其面临的金融技术排斥。

(三) 宏观层面

1. 社会倡导

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链接资源的优势,吸引金融参与的多方主体,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共同发展适合老年群体的金融产品及其相关服务。并且,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会经济参与度,鼓励其参与养老金融市场。

媒体应当充分运用舆论的力量倡导“积极老龄化”,扭转社会对老年群体存在的年龄偏见,在社会中营造出“尊老、为老”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老年群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正面宣传与弘扬,提升老年群体阳光向上的健康生活态度,增强意识自信和能力自信,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和制度优越,晚年生活更有尊严、更加积极,为我国积极老龄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和动力。

2. 政策倡导

我国养老金融服务市场起步晚,市场业务尚不完善,并且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开展养老服务金融相关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且资金回收期长,金融机构普遍对其投入资金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质疑。为刺激金融机构加入养老服务金融行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养老服务金融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开发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以此来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加入养老服务行列。

同时,由于部分老年人可能对新事物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新兴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和意愿较低。因此,政府可以为购买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从正常渠道购买养老金融产品,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个宝库,进一步推动养老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总结与讨论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未来20—3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在深度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需要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积极老龄化是对健康老龄化概念的升级,强调老年人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保障。[34]时代的发展赋予智慧养老新的使命,也指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方向。在身心健康方面,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精神层面。智慧养老服务范围内的健康监护、生活服务等主要侧重的是技术层面的养老设施建立,强调的是智能化和科学化。在社会参与方面,金融社会工作者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除了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之外还承担着资源获取者和经纪人的角色,通过智慧社区线上平台的搭建,开辟老年人参与沟通的渠道,实现个性化智能交互,既能帮助老年人更快地链接资源,也能为老年人的经验智慧提供用武之地。[35]在满足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金融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帮助老年人提高金融参与能力。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我国老年人口的庞大数量和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整个社会和金融机构还没有达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水平,老年人自身也存在着诸如金融知识储备少、金融参与不足、容易遭遇金融诈骗等各种问题。很多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缺乏年龄友好的视角,对老年人多有忽视。农村老年人、贫困老年人等金融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尤其缺乏参与金融市场的渠道和机会,亟须增加金融赋权,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容易受到较大的冲击,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金融危机。[36]而且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往往社会工作不发达,缺乏专业的金融社会工作者和相应的服务人员,即使有,也存在着服务和老年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建议促进城乡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构建,使农村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老年人水平相当的智慧养老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养老信息公共服务均等化。[37]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腾讯110《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当代中老年迷幻网络生活图鉴.2019-10-17. https://www.sohu.com/a/347735 664_99916935。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社会工作者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